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好莱坞之路-第5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肯尼斯·图兰。
“墨菲·斯坦顿的这部新片真实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真实事件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何况还有一个非常工整扎实的剧本与制作,以及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而影片也似乎刻意淡化了人物塑造和戏剧性,却以冷静沉稳的步调和丝丝入扣的情节展开做到了引人入胜,配乐、摄影和剪辑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几位主演的表演则是拿捏的恰到好处,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而影片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虽然内容很残酷但看的无比舒服。”
——托德·麦卡锡。
几乎所有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影评人评论都是好评。
另外,作为与事件紧密关联的《波士顿环球报》,也在头版头条上开辟专栏,发表了对这部影片的评论。
“在身兼本片编剧和导演的墨菲·斯坦顿的把控下,《聚焦》有着极其冷峻的影像风格。一方面,影片的冷暗色调成功地营造出丑闻被揭示前的那种痛苦和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为了凸显真实性和客观性,影片在大多数场景里采用的是旁观者式的机位以及较为中立的中近景镜头。”
“同时,《聚焦》在叙事上也显示出惊人的成熟。纵观全片,电影既没有为了博取观众同情而去放大受害者的痛苦,没有为了树立反派而故意丑化具体的神职人员,也没有对‘聚焦’专栏组的新闻从业人员刻意拔高。影片将焦点始终放在对案情和真相的抽丝剥茧上,当报道完成,案情水落石出,影片也戛然而止,当真令人回味无穷。”
“《聚焦》采用的这种手法是非常内敛和克制的。它既没有刻意地做道德评判,没有刻意地说教,也没有刻意去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影片结束后,它的价值观、情感以及人物却又全都无比地鲜活,这体现的就是导演墨菲·斯坦顿的功力。”
“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影片在人物的塑造以及电影母题的最终呈现上真正做到了悄无声息而又水到渠成。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形似于纪录片的严肃影片,它用最不煽情的手法达成了最煽情的效果。”
“总的来说,《聚焦》这部影片,镜头冷静克制,剪辑干净利落,情节抓人,情感抓心。相信所有看过结尾的观众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在看似平和的影像下面,导演墨菲·斯坦顿却赋予了影片足以震撼灵魂的力量!”
媒体的各种褒奖就像是不要钱一样拼命往《聚焦》和墨菲的头上扔,似乎这部影片是今年以来最好的好莱坞电影。
一方面,墨菲和影片的影响力巨大,本身也堪称是杰作;另一方面,这也是媒体去年揭露天主教丑闻的某种延续。
当然,痛打落水狗的事,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喜欢干的。
点映首日过后,烂番茄网站上收集到了关于《聚焦》的五十五篇影评,好评率百分之九十七,平均得分8。8分;权威媒体综合评价metacritic收录45家媒体打分,平均分高达8。6分!
如果仅仅是媒体和影评人好评也就算了,但影片的影迷口碑同样炸裂。
cinemascore影院观众现场打分“a+”,imdb收录6876用户评分,《聚焦》平均得分9。1分。
像是imdb之类的影迷网站和社交平台的普通影迷用户,关于《聚焦》的好评更是层出不穷。
“聚焦性侵事件本身,却不是影片《聚焦》所要表现的重点,因为这样很容易陷入负能量过载和贩卖话题的噱头,墨菲将大部分笔墨放在揭露丑闻的过程中,最难得是本片没有刻意‘聚焦’造神。而每一个角色都饱满又真实,让观众感同身受也忍不住自我审视,可能越是大银幕,越是前排,就越能感受到表演和剧作的魅力,这也是在小银幕前所不具备的震撼力度,最后字幕打出的大片名单相当震撼,所以片尾字幕放完,全场一片寂静,过了许久居然全场掌声也是够新鲜!”
虽然影片因为题材的关系,不可能像《黑暗之城》那样备受普通影迷的喜爱,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给《聚焦》打出了十分的满分!
“在多伦多看完《聚焦》后,今天又看了两次,每次走出电影院时都觉得很感动。一方面为新闻人对真相不留余力的追求和在真相面前的自我克制精神而感动,另一方面因看到权势庇护下的丑恶终将暴露人间所带来的振奋而感动。”
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虽然职业影评人依然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各种社交平台,也为一些有着专业素养的影迷,提供了发表自身看法的渠道。
“导演墨菲·斯坦顿没有卖弄性的在电影中布置悬念或制造噱头,也没有利用这桩丑闻中受害者们任何的伤疤和隐私来吸引关注度,相反,充满自信又低调简速的叙事手法,凌厉无缝、一气呵成的高超剪辑为这部电影赢得尊重和独具能量;以接近纪实文学的清晰骨干携带起整个故事累累脉络,掌控好了多名人物表演之间的平衡,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微妙联系,一步步带领观众,不知疲倦地走向终点。”
“这部影片节奏紧张严密,叙事冷静完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墨菲·斯坦顿这次崇尚讲故事的简洁高效,却依然成功的把对每个人物的细描、情绪上的捕捉安置进了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中,展现了使用电影语言和镜头暗示的最高把握。”
还有人将自己的目光对准了影片所反应的整个事件。
“信仰本质上其实并非对一个神、一种教义的崇拜,而是对人和世界的相信;信任我们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能够超越私欲,可以拯救自我与他人。引用电影中天主教会内部精神病理专家、证人之一理查德·赛普的话:教会由人建立,它终将随时间流逝;而我的信仰将永留心中。”
无论在观众的眼中,《聚焦》达不到《黑暗之城》的高度,但口碑也非常好,这样的口碑对于一部影片的点映上座来说,足够了。
在这个十一月份的第二个周末,经过周末三天的点映,《聚焦》从北美影院当中拿到了赶到70万多美元的点映票房,单馆票房达到7万美元!
这样的电影成绩和点映口碑,给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巨大的信心,他们决定稍稍改变策略,从下个周末开始,大规模扩大《聚焦》的放映影院,而且迅速与北美院线联盟就此达成了协议。
北美的院线公司也乐于放映墨菲的影片,过往的无数事实证明,墨菲的影片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盈利。
墨菲除了配合二十世纪福克斯和c+的宣传公关外,也一直在密切关注影片的各种最新数据,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比尔·罗西斯在新的一周刚刚开始后,就带来了一个有些意外的消息。
第七百六十章 教宗下台
“公司欧洲分部那边传来了确切的消息……”
波浪庄园的客厅里面,比尔·罗西斯接过盖尔·加朵递上的咖啡,对墨菲继续说道,“教宗本笃十六世已经确认要退休了。”
“噢?”墨菲来了兴趣,“具体什么时候?”
比尔·罗西斯放下咖啡杯,说道,“最晚不会超过这周三晚上,梵蒂冈教廷就会召集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这一消息。”
盖尔·加朵又给墨菲倒了一杯咖啡,放到他面前的小茶几上,问比尔·罗西斯,“接任教宗的人是谁?”
“红衣枢机大主教方济各。”比尔·罗西斯说道。
墨菲挠了挠头,显然不知道红衣枢机大主教方济各是谁。
“他啊。”盖尔·加朵显然听说过这个名字,为墨菲解释道,“阿根廷人,以前天主教阿根廷总教区的大主教。”
“还有……”比尔·罗西斯又补充道,“如果说本笃十六世是梵蒂冈教廷保守派的代表的话,方济各可以说是开放派的首领人物。”
这些盖尔·加朵并不清楚,听比尔·罗西斯这么一说,不禁皱眉,“难道教会要在这方面做出改革?”
“就算改革,也极其有限。”墨菲不赞同盖尔·加朵的说法,“坐在教宗的位置上面,必然要维护整个教廷的利益。”
比尔·罗西斯点了点头,“这话没错。”
就像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轮值主席一样,不管内部情况如何,对外首先要维护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利益,否则这个位置根本坐不稳。
在墨菲的猜想中,从某些方面来说,天主教教廷与国家政治其实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比如民众总是希望能代表他们声音的政治领袖上台,但每一个上台的政客首先维护的都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所以,无论新任的教宗是谁,都不会真正改变天主教目前的形势。
这种从内部推动的改革,往往比外部力量推动的改革更难。
比尔·罗西斯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咖啡,又说道,“据说方济各与本笃十六世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分歧,他在天主教的丑闻方面认为教廷应该以更加严厉的措施,来纠正内部所出现的问题。”
“这么说来他还是比本笃十六世开明一点。”盖尔·加朵说道。
墨菲接话道,“越是遮遮掩掩,越是不让人说,越是限制言论,其实越是心虚的表现。”
曾经他生活的地方,有句古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或许强大的权力可以一时压制对自己不利的言论,乃至让很多人为之妥协,不得不遵从他们的意志行事,但当这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把他们所维护的一切炸的四分五裂。
从去年开始爆发出的天主教的各种丑闻可谓轰轰烈烈,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实际上只是开了一个头,后面媒体和公众的疯狂跟进,其实就是过往很多年里对天主教不满能量的一次集体大爆发。
这疯狂的爆发,直接导致现任教宗下台。
随后的几天里,墨菲除了继续忙于《聚焦》的宣传公关,特地抽出时间来,关注了一下梵蒂冈教廷那边的变化。
如同他想的一样,梵蒂冈教廷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利更迭有不少相似之处。
很多欧洲媒体突然间爆出,教宗本笃十六世的哥哥拉辛格,在1960年所领导的合唱团发生过严重的儿童性侵事件,他知情不报犯嫌疑包庇,虽然拉辛格已否认,但这些性侵丑闻案也再度重创天主教的形象。
除此之外,拉辛格后来负责的维也纳少年合唱团也爆发性侵丑闻,有两名已成年的前合唱团成员指控,在1985年到1987年期间,曾经被迫在合唱团管理人员面前清洗下体……
只要有些政治嗅觉的人都能觉察出,这一切直指教宗本笃十六世本人。
很快,梵蒂冈方面就召集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本笃十六世因为身体原因决定退休,教廷将会在现有的红衣枢机大主教当中,选出合适的接任者。
这一消息瞬间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本笃十六世由于身体原因退休只是个借口,最近十个月来爆发出的一系列关于天主教的丑闻,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
甚至,例如英国《太阳报》这样的八卦小报,已经亟不可待的在头版头条上炒作类似“本笃十六世被墨菲·斯坦顿和好莱坞电影赶下台”的夸张新闻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