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闪耀香江-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青文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张晓夜这个作者受到的关注本来就不低,更何况这本书上市之后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不知不觉间,《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随着销量的不断上涨,带来的反响甚至形成了一股社会现象。

    香江所有学校的学生几乎都在看这本书,就连张晓夜所上的圣士提反堂中学也不例外,时不时就能听到同学们在谈论这本书。

    不过同学们并没有将封面上的作者署名和张晓夜联系起来,下意识的认为这仅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已经形成热潮,这也让各界人士对这本书更加关注,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关于这本书的点评,以及为什么能够带来如此反响的解读。

    喜欢这本书的人表示能够感同身受,看到书里的男主角好像就看到了自己。褒奖的人表示这本书对于青春躁动的描述深刻又有实际意义。

    而不喜欢的人,则直言荤腥太重,甚至是自恋矫情,只会耍嘴皮子。

    报纸上,很多颇有分量的评论家和文化人士各执一词,现实里,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往往能够争得面红耳赤。

    周惠敏突然养成了每天买报看报的习惯,看到有人夸张晓夜和他的书就眉开眼笑,看到有人说不好的就愤愤不平。

    其实要说张晓夜这本书荤腥味太重倒也没错,本身就是一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作品,是将青春期男孩子对性的躁动给完全突出了出来。

    因为是着重描写这方面,所以好像也被放大了开来,不过即使如此,也根本就跟色/情书刊沾不上边。

    大概也还真会有男生将这本书当成小黄书来看,毕竟本身就是这样子一个阶段,身体也刚刚苏醒,很容易就会躁动,跟见多识广的老司机根本就没法比。

    看到周惠敏嘟着个嘴,张晓夜就能才出来今天的报纸上肯定也有不好的评价,于是摸摸她的头就道:“好了,你跟这些置什么气。”

    “我替你不高兴,你自己倒是看得开。”张晓夜如此淡定让周惠敏很有意见。

    张晓夜哑然一笑就道:“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个作品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这很正常。”

    他将周惠敏的报纸给收起来,然后接着道:“越受关注的事物往往争议就越多,这么多人评论我的作品,恰恰证明我是真的火了,只要喜欢的比不喜欢的多,褒奖的比批评的多就行了。”

    他的话才说完,老师已经走进了教室,周惠敏也只好把想说的话先憋回肚子里。

    这一节是英语课,前世他在语言上还是很给力的,高中程度的课程根本就不需要了,再说他本身心思也放不到课堂上。

    如今这第一步已经稳稳的迈了出去,那么接下来就该是走第二步的时候了,张晓夜双手抱着后脑勺,嘴里叼着笔,这模样看起来有点吊儿郎当。

    青文奖已经如愿获得,现在的他俨然已经是新锐青年作家,接下来他准备抄一本能够更赚钱的作品。

    既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那也该好好考虑一下怎么赚钱了。

    目前的香江,金庸虽然已经封笔,不过武侠小说的热度尚未减退,报纸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武侠小说在连载,不过可看度都不高。

    其实武侠小说和后世的网络小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初都不怎么受正统文学待见,但却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然后慢慢才被认可。

    而且入门门槛相对都很低,后世只要会打字能上网就可以写网络小说,所以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武侠小说也是如此。

    能够成为经典的毕竟只是少数,武侠小说有金庸古龙这样的泰山北斗,网络小说同样也涌现出了很多大能和经典作品。

    不过要抄的话,具体还是得权衡权衡,一个作品想要取得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其实一样都不能少,太落后了不行,太超前了同样也不行。

    最显著的例子来说,《大话西游》上映的时候票房扑街,惨不忍睹,后来传到内地在大学生人群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才真正的发光发热,被奉为一代经典。

    抄一本小说,也要考虑这个时代的人是不是能够接受,即使接受程度没有问题,也还要考量一下是不能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张晓夜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哪怕是选择写小说这条路,只靠小说本身却也是远远不够的。

    小说的影响力远远不如影视作品,金庸先生能够达到如此高度也不是只靠出版发行那些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翻拍成了电视剧。

    不是所有人都看小说,但所有人都看电视,影视剧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推广效果,让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获得更高的影响力。

    所以在决定要抄那本书之前,首先还得考虑一下是不是合适改编为电视剧。

    后世那些经典的仙侠玄幻小说暂时就算了,以现在的技术想要拍出来几乎不可能,如果太简陋的话还不如不拍呢。

    反正一辈子很长,大可以慢慢的抄,也不急在这一时嘛。

    想通了这一点,张晓夜果断在稿纸上写下了“寻秦记”这三个字,这本书原本是在94年的时候出版发行,提前十来年也不存在民众能否接受的问题。

    因为本质上,这其实还是一本武侠小说,不过多了个穿越历史的元素,这是开创性的,张晓夜抄这本书的话还可以做个开山鼻祖,后世穿越小说可遍地都是。

    而且这本书本身也被TVB改编成了电视剧,哪怕以现在的技术也可以拍得很精良,完全符合他的要求。

    只不过后世网络小说看多了,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就会觉得太压抑,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郁闷情节太多了。

    还有就是这本书很黄,H情节很多,真的可以当成一本小黄书来看。

    所以,干脆也按照自己的想法改改吧,也没有必要原模原样的照抄,只要大框架还在,不将精髓给丢弃,成功是没问题的。

    “你又在想什么?”前面的周惠敏摇动椅子,用椅背轻轻碰了碰张晓夜的课桌。

    张晓夜就低声道:“阿敏,你要是能够穿越历史回到古代,你会怎么做?”

    没有经过无数网络小说熏陶,周惠敏的脑洞显然不够大,这个问题直接然她懵了一下,然后才歪着脑袋一边思考一边道:“如果能够去到古代,我想去亲眼去看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画家,还有如果能够亲眼看到李白写诗感觉也不错。”

    周惠敏平时除了钢琴之外,也还喜欢画画,都穿越时空了这想法还是那么朴实,不像后世那些妹子,动不动就去祸害雍正。

    想了想,除了这之外好像也想不到其他的了,周惠敏就道:“你突然为这个干嘛?”

    “因为我准备写新书了,就是打算讲一个穿越历史的故事。”

    “写出来要给我要看。”周惠敏这么说了一句后专心上课,既然他说要写新书,也就不在打扰他。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香江的尺度都要比内地大得多,不过H的话感觉还是不碰为好,毕竟才只有十六岁,YY一下可以,要是写得太露骨也不合适。

    都还未成年呢,就写H小说那还得了,这会影响形象的。

    将《寻秦记》的剧情在脑海里面捋一遍,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去改,那些郁闷情节整改之后这本书就要会带上后世网络小说的风格,变成男主角穿越回去建功立业开后/宫的故事了。

    穿越到秦朝,学到高深的武功,虽然历尽艰辛但最终赌化险为夷,不仅帮助嬴政统一六国取得天下,还同时虏获了一众美女的芳心,这应该没有问题吧?

    后世网络小说强调的就是“爽”,这个时代的人肯定也能get得到,不管怎么样试试再说。

    张晓夜不在耽搁,马上动笔,等到放学的时候,一沓书稿已经摆在了周惠敏的跟前,周惠敏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忍不住就道:“这么快?”

    张晓夜就道:“这次的篇幅会很长,不过不是直接出版,我打算投去报社连载,所以不需要一口气写完,固定时间给报社供稿就行了。”

    “哦。”周惠敏点点头,道:“那我先看看,等下午放学我再跟你去寄稿件。你打算投去哪里,明报还是东方日报?”

    香江报社很多,迎合大众口味,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所占比重更大,喜欢炒作的就有《东方日报》《新报》等等。

    严肃一点的,带有精英色彩的就是《明报》《星岛日报》等这些。

    另外还有红色背景的《大公报》《文汇报》……

    这些报纸基本都有连载小说,可选择的余地很大,不过当然是发行量越高的才越好。

    然后还得考虑一下稿酬的问题,但如果要选《明报》的话,稿酬就别抱什么奢望了。
………………………………

第十一章 投石问路

    金庸先生的抠门也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对在《明报》写作的作家,还是报社的工作人员都一样。

    可能是因为坐在一个创业者、老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一样,金庸做事斤斤计较,不仅给作者的稿费很低,还很少主动给员工涨工资。

    有个真实的事件很多人都知道,香江四大才女之二的亦舒和林燕妮都在《明报》上写作,两个人也先后都要求过金庸涨稿酬。

    然后都被金庸给拒绝了,拒绝亦舒的时候金庸表示:“你又不花钱,加你再多也没用,不加。”

    换成林燕妮,金庸说得则是:“你那么喜欢花钱,加你再多也只会被你给花完,不加。”

    就赢抠门,《明报》虽然威望很高,不过报社一直都留不住人,金庸对此也不在意,因为走了一批马上就会来一批,根本不用担心没人可用。

    凭借他的名望,吸引年轻人投奔那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虽然诟病甚多,不过《明报》依然是红红火火。

    如果投稿给《明报》,张晓夜就不能对稿费有过多的奢望,不过在《明报》上连载更容易得到“名”,这点也毋庸置疑。

    进入八十年代,《明报》的日销量已经接近十万,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赢得了很高清誉。

    “那你要怎么选?名还是利?”周惠敏也很好奇张晓夜是要名还是要利。

    张晓夜笑着就道:“当然是名和利都要,寻秦记我不打算在明报上连载,不过投稿是要投的,这叫投石问路。”

    “我不懂。”周惠敏摇摇头,张晓夜拉起她的手就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走,我们现在就去明报。”

    《明报》办公楼位于港岛柴湾嘉业街,张晓夜和周惠敏直接搭巴士过来,跟前台接待小姐表明身份表示来投稿,马上就被迎了进去。

    凭借青文奖获得者的名头,张晓夜现在要投稿就容易多了,至少不会发生被挡在门外的事情,前台小姐汇报了之后,请来接待他们的还是《明报》的现任总编董侨。

    董侨是印尼华侨,在台湾读的大学,转而道香江发展,如今已经是年过中年却是依旧风采不减。

    除了是《明报》的总编之外,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位作家。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看到张晓夜他先是赞叹一句,然后又看了看周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