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腰门 作者:彭学军-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她就要倒下去了!
  “妈妈!”
  我哭喊着,扑上去,一把抱住了她…… 
21。 尾声
  边边站在腰门后,看着她仿佛看见了童年的自己。我站在那里,尖声地叫着水,叫他过来帮我开门……七年,我从这腰门出出进进,我的时光就在它每一次开启和闭合之间一点点地流走。然后,我长大了,走了……
  三天后,妈妈带着我离开了这座小城。
  妈妈给我联系好了学校。我们终于可以在城里安家了。
  爸爸在家等着我们,等着我们去唤醒他。
  在一次事故中,妈妈失去了一条腿,可爸爸为了救妈妈,差点让自己整个儿的都失去了———是他们最后一次说要来接我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出的事。当时的具体情况妈妈说以后再慢慢告诉我,只说我们要尽快回去,爸爸在等着我们。
  爸爸不能来接我,因为,他一直睡着———当时,爸爸被一根枕木砸昏了以后,就一直睡着,不肯醒来。妈妈说,爸爸一定是在等我,等我去唤醒他。
  妈妈给我带来了爸爸刻的一件木雕。
  木雕是我的头像,刻的是那个暑假我在家里炸灯盏窝等不及吃撅着嘴吹的馋相。妈妈说,爸爸想我了就会盯着她看,有时看着看着会嘿嘿地笑起来。
  我却泪流满面地把“她”抱在怀里。
  我没去和“大人”告别。
  他好像是我的宿命,是一个标志,是我某一段生活的起点。我总是会在一段别开生面的日子开始之前遇到他,然后,让他留下点什么,见证点什么。我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他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那么,不说再见,自然而然,我们还会再见的。
  无论有多久,无论在哪里,我只要冲他笑笑,他就能准确无误地叫出我的名字:“沙吉”。
  可我却不知道他的名字,从“小大人”到“大人”,我竟都没有想过要问他的名字,这让我稍稍有点遗憾。就发誓下次见面一定要问问他的名字。
  木木客栈依旧关着,门口的那两只红灯笼许久不曾亮过了,但挂在腰门外的那串三角形的绣片依旧鲜艳着,充满了期待。苇林姐还没有把铜锣找回来,可我相信,他们会一起回来的,木木客栈会重新兴旺起来。总有一天,苇林姐俏丽的身影会出现在古风幽幽的街巷里,铜锣的歌声会在清晨的河边雄赳赳地响起。
  我还相信,爸爸会醒来———等我回去了,等他睡够了……说不定,现在他已经醒来了呢,正在手忙脚乱地布置新房子,准备迎接我和妈妈。
  有些事,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它。
  妈妈说我变了许多,不仅长大了,连性情都变了,不像小时候那么孤僻、任性,变得开朗了,随和了,而且还具备了同龄人难以具备的坚强。
  妈妈不知道,其实,我是在知道这一切后陡然坚强起来的。
  就在我们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学校出了一件事:藏书楼起火了,变成了一片废墟。
  起火的原因不明,但有人说是老校工烧香造成的。老校工早就退休了,但他每天晚上仍要到楼前去烧一炷香。
  我去看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在冒烟,四周弥漫着浓浓的焦炭味。有些烧得黑糊糊的支架还没有倒掉,险险地支撑着。
  我突然想到了书架上那些发黄的神秘而古老的书,我曾想过,哪一天能读懂它们呢,它们一直都在那里吗?也都化为了灰烬?
  老校工烧香是因为那里曾“闹过鬼”,这个“鬼”又让我想起了青榴,想起了我们躲在上面唱歌的那些日子。这里曾是青榴藏匿梦想的地方,它那么古老,却听过最最稚嫩的歌声。两个女孩曾在它的青砖陈木之中,夹入了她们童年多姿多彩的一页,这些残垣断梁,它们还记得吗?
  我和妈妈是一大早离开的。
  夏天正在渐渐地远去,这个季节留给人们裹着轻纱的背影已经有点模糊了。晨风带着丝丝宜人的凉意,还有淡淡的河水的腥气。
  云婆婆给我准备一大包吃的,桐油粑、灯盏窝、糯米辣椒粉、油炸小河蟹……妈妈说太多了,带不了,留点给边边吃。可云婆婆说这都是我最爱吃的,以后就很难吃得到了,硬要我们都带上;妈妈给云婆婆留下了一些钱,说是我这些年的抚养费。可云婆婆说以前给过了,不肯收。妈妈说以前给的太少,一定不够用,硬要云婆婆收下…… 
  就这样,推来搡去了好一阵我们才出门。
  我使劲地亲了亲边边,而对云婆婆我不敢有太多的流露。
  妈妈终于来接我了,她又高兴又难过,她笑得最开心的时候,眼里都是湿润着的;她哭得很伤心的时候,脸上也抹不去一丝笑意。
  可到了真正分别的那一刻,云婆婆却出奇地平静,把我们送到门口她就站住了,朝我们潦草地挥了挥手……我看见云婆婆的眼角缀着一滴不甚清澄的泪水,在明丽的晨光中如一粒琥珀凝结在了我的心里。
  我走了,边边来了,这样真好。不过,边边比当年的我小许多,站在小凳子上也只能在腰门的上框露出一双黑宝石一般亮晶晶的眼睛。但她也会慢慢地长大,在这个美丽别致的小城里,在宅心仁厚的云婆婆身边,在腰门的开开合合之间,她又会有着怎样的年年岁岁呢?现在还没人知道,但我能想象得出那些日子的宁静与旖旎。
  我搀着妈妈上路了。我让妈妈一只手拄拐杖,另一只手搭在我肩上。这样,她可以走得更稳些。
  经过木木客栈的时候,我本来想径直走过去的,可还是忍不住越过妈妈的肩膀,用眼角瞥了一眼。
  门开了,依稀看见腰门里有一个背影,好像苇林姐。我还听见了说话的声音,是铜锣吗?
  是的,一定是他们。一定要是他们。苇林姐找到了铜锣,他们回来了!一切都好起来了!
  深信不疑地这样想着,不再回头,扶着妈妈一直一直往前走。
  青石板路上回响着妈妈拐杖的笃笃笃的声音,在清晨的老街,听上去空灵而又悠远…… 
水灵灵的凤凰(代后记)
  彭学军
  五月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座秀丽的小城,小城里有古朴精巧的吊脚楼和蜿蜒如带的青石板路,还有一条好多年以前走过无数木排的唤做沱江的小河。不用等清醒过来,还在睡梦中我就能叫出它的名字,那是一个如它的外表一样美丽的名字———凤凰。
  那是一座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小城,岁月的积淀与风雨赋予了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古城风貌。秀毓的灵川秀水,还有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而形成的奇丽淳朴的民风民俗,使得这个小小的山城拥有了一份令人挥之不去的魅力。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曾经说过: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长汀,一是湖南的凤凰。
  我相信那个梦是这个最美的小城给我的暗示。 第二天,我向单位告了假,就依着梦境寻它而去了。
  那是一个雨季,雨没有间隙地缠缠绵绵地下着,下得人的心事也跟着缠缠绵绵起来。我走进凤凰和离开凤凰,它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是水灵灵、湿漉漉的。
  好多年以前,大约七八岁的时候我在那里住过,就住在傍着沱江的那条别致绵长的老街的一栋吊脚楼里。父母下放到那里,把我和小妹寄养在一个善良温和的婆婆家里。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清贫却又快乐的日子。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走得真是干净,甚至有点绝情,离开凤凰后就没再回去过,和小伯伯(我管婆婆叫小伯伯,管她的丈夫叫大伯伯)也断了音讯,这么多年过去了,小伯伯可还健在?
  我终于又走在了童年走过的青石板路上,一眼望过去,让雨浇过的青石板路滑滑亮亮的,如抹了一层油一般,朴素中透出几分华丽。我在上面慢慢地走着,望着两边依旧的木板屋,有时我会走过去,站在任意一家的腰门边往里探一探,我看到的依旧是我记忆中平实简朴的家,越过了那么多的年年岁岁,并没有什么改变,甚至连经不起岁月的木板屋,我也没有觉得它更旧了一些。
  可是,哪会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呢?两边毕竟还是多了一些卖腊染、银饰和各种土特产的店,这定是近几年为着发展旅游的需要新开的。我走进一家银饰店挑了一款十分拙朴的银手镯戴在手上。
  此刻,我的心境宁静而散淡,略略还有些伤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百感交集,好像我只是去哪里出了一趟差,走了三五天,从未真正地离开过它。
  若是这样,那小伯伯就应该还在的,好好地住在她的吊脚楼里,守着她平淡安乐的日子。
  我在老街里转了两天也没找到小伯伯的家。只记得小伯伯家门前是一条平平展展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傍着的是一段很巍峨的城墙———说它巍峨当然是用那时的眼光来看,不过不远处的一座古旧的城门倒确实是十分巍峨的。我依着这些标记去找小伯伯的家却怎么也找不到,因为城门和城墙都早已拆去了。
  左寻右访,直到离开凤凰的前一个晚上才找到小伯伯住的那条老街。挨家挨户问过去:“请问,这家人是不是姓周?”我不知道小伯伯的名字,只记得她的丈夫姓周。终于来到了这一家,一家人在厅堂里打麻将。我刚开口,所有人的脸都转了过来,我一眼就认出了小伯伯,她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老了些,胖了些,越发显得和颜悦色。但她已经认不出我来了,待我自我介绍后,她迎了过来,眼里顿时蓄满了泪……
  絮絮叨叨一阵后,我开始打量这个我童年时代住过的家。一切都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觉得拥挤了许多,墙壁和一些家什也更黯然陈旧了。我提出要到里屋看看,小伯伯带我进去,脚下的木板地微微有些晃悠,我知道地板下面就是沱江,悬在水面上的居室仅凭两根木柱子撑着,这两根柱子就这样日日撑着一家人的欢喜哀愁和一代一代人的晨昏白昼。而我的童年又有什么样的梦境在这上面荡漾过呢?真是不记得了。 
  打开临河的木格窗子,就有一阵五月清甜、潮湿略带点水腥味的风拂过来。我看见脚下的沱江比起它当年的秀丽与丰腴倒是枯瘦了许多,记忆中对岸的一个主妇们濯衣洗菜的小小的码头也不见了,盈盈的清流陷落了许多。想起白天站在河对岸远远地看着这一排吊脚楼,像是面对一位思念中的处境窘迫的亲人,心里泛起的是一种酸酸的感觉。
  我关上窗子,将一缕淡淡的失落与忧伤隔开去,关在了外面。转过身,重又回到一团酽酽的亲情之中。
  在凤凰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听说过沈从文,那时全中国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知道他读他的文章是在大学的时候,知道了以后我心里十分地惊讶和满足,这么一位现代史上卓越的文学家竟是从凤凰的青石板路上走出来的“乡下人”!这样说来,当年我所走过的路,所见的街景,所听的乡音,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我们曾就着同一方空气和水土过活,我心里顿时充满了自豪和虚荣。
  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我来到沈从文的故居———中营街十号,才知道这条街是我当年上学时常走的,只是那时有谁会告诉我好多好多年前这幢平平常常的院落里住过一位极不平常的人呢?
  故居多半都是一个模式,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