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外史”的作者是很善于描写这一类吹牛说谎的人物的口吻的。他不惜给这
类人物以许多篇幅,这正是反映了当时这样一些社会阶层的人物的道德堕落
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作者对这种现象感到了很大的憎恶。在这类人物
的言论之外,我们还可以引一段几个“斗方名士”的对话: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
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这两个人还
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意做那一个?”三位不曾言语。浦墨卿道:“这话让匡先生先说。匡


先生,你且说一说。”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众人一齐拍手道:“有理!有理!”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
到底差一个进士。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而今又想中进士,
又想像赵爷的全福,天也不肯。虽然世间也有这样人,但我们如今既设疑难,若只管说要合做
两个人,就没的难了。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可是么?”
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
少不得封诰乃尊。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的进士不成?”浦墨卿道:“这又不然。先年
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后来点名,监临不肯收他。他把卷子掼在地上,
恨道:‘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这样看来,儿子的到底当不得自己的。”景兰江
道:“你们都说的是隔壁帐。都斟起酒来满满的吃三杯,听我说。”支剑峰道:“说的不是怎
样?”景兰江道:“说的不是,倒罚三杯。”众人道:“这没的说。”当下斟上酒吃着。景兰
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兰江道:“可知道
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
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一齐说道:“这果然说得快畅!”一齐干
了酒。

看他们争论得多么热闹,然而他们的争论多么无聊!他们的结论也多么无聊!
《儒林外史》就是这样真切地写出了这一群“斗方名士”的心理,写出了他
们的精神生活。这种描写是混和着鞭挞和怜悯,嘲笑和悲哀的。在全书里面,
这类地方很多,我们不过略为举例而已。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的朴素的语言,
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对话生动地描画出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的精
神空虚和精神堕落,这是《儒林外史》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里面描写的人物是很多很多的。凡是比较着重写的人物都
是个性鲜明,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鲁迅对于这点也作了很高的评价:“凡
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
世相,如在目前”。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人物,不过是为了说明吴敬梓
主要批判了一些什么,又肯定了一些什么,略为举出一部分代表性的人物而
已,他所塑造的人物还要多得多。通过这样众多的人物的活动,这部小说就
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了当时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
团的生活。把这样众多的人物容纳在一个篇幅并不很长的作品里面,而又像
简劲的钢笔画似地用很少的笔墨就把人物的性格勾绘了出来,这必须是一个
大手笔,必须具有卓越的艺术才能才可能作到的。当然,在人物方面,这样
的缺点也是有的,某些类似的人物常常是大同小异,显得有些重复。在别的
杰出的作品里面,次要的人物也总是难免有这样的情形的,然而,集中和概
括达到了最高程度的作品,还同时应该有一个或数个主要人物,他们不但使
我们读后不能忘记,而且他们一直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间,他们的名字常常被
我们用来称呼现实的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马二先生是活在我们生活
中间的。对于编选本的人,对于姓冯的人,对于迂腐的人,我们都有时叫他
作马二先生。这说明他是一个突出的成功的人物。然而,除此而外,好像别
的人物就不大在我们生活中流行了。就是马二先生,我们的用法也是不一致
的。前两种用法不过是用他的职业和称呼,只有后一种用法才是用他的性格。
文学人物的典型性应该依靠他的性格的特点而不是依靠别的特点。《儒林外
史》在人物方面的这种情形表现了它在反映现实上的集中和概括的程度是还
有限制的。文学历史上本来有这样两种杰出的作品:一种是反映的社会生活


并不广阔,然而却创造出来了典型性很高的人物;一种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
生活,人物也是有一定的典型性,不过不很高。这两种作品虽然在这两方面
有些不同,但不失其同为杰出的作品。至于那种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又创造了典型性非常高的人物的作品,在文学历史上本来就是极其稀少的。
所以我们指出《儒林外史》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限制,完全无损于它在文学历
史上所占有的重要的地位。

《儒林外史》的结构也有它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清末的许多小说中曾经
发生了影响。它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它没有连贯全书的主要人
物和主要故事,它的每一自成段落的部分描写一个或数个重要人物,就是以
这样一些部分组成了全书。只有某些次要人物,常常在前后都出现,或者由
后面的这群人物谈起前面的那群人物,谈起前面的某些事情,这样来使全书
稍微有些联系,并使读者感到这一群一群的人物是生活在同一的时代之中。
这种结构可能是受了《水浒》的影响的。《水浒》也是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
描写了一个或数个重要人物,后来都汇合于梁山泊,汇合于在梁山泊排坐位。
和这种汇合相似,《儒林外史》的许多人物都参加了祭泰伯祠的典礼。然而,
逼上梁山是《水浒》中的人物的必然的结果,祭泰伯祠没有那样自然那样必
要,而且前面不少重要人物都不可能来参加祭泰伯祠,这样贯串全书的作用
就不大了。过去有人说:“《儒林外史》之布局,不免松懈。盖作者初未决
定写至几何人几何事而止也。故其书处处可住,亦处处不可住。处处可住者,
事因人起,人随事灭故也。处处不可住者,灭之不尽,起之无端故也。此其
弊在有枝而无干。”①《儒林外史》的这种结构和中国的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有关系,和作者企图表现的生活的内容也有关系,这种结构上的比较松懈并
不能掩盖它的许多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我们并不能用发展到后来的长篇
小说的结构的谨严来要求它,批评它;而且上面那样的批评也有过甚之处,
《儒林外史》的结构,包括它的人物和故事的安排次序,它的写法上的某些
联系,以及它的总括全书的楔子和尾声,都仍然是表现了作者的匠心的,并
非漫不经心之笔。但我们今天来写长篇小说,这种结构恐怕是不宜采用的。
长篇小说,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人物或主要故事贯串全书,不但可以使
结构不松懈,而且如果要写得更集中,概括性更高,也自然会达到了这样的
结构,或者会感到这样的结构更有利一些。结构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当然是一
个次要的问题。结构上的缺点更无损于一个作品的主要方面的成就。但对《儒
林外史》的结构的看法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略为讨论
一下。

(原载《文学研究集刊》第1 册)

① 《缺名笔记》,据蒋瑞藻编《小说考证》561 页转引。

傅继馥——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

鲁迅推崇《儒林外交》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同时又感叹
“五四”运动以来,《儒林外史》的伟大没有人懂。建国后,人们初步运用
马克思主义研究《儒林外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在1954 年纪念吴敬梓
逝世二百周年的日子里所发表的一批重要的论文。不幸的是,不久,《儒林
外史》研究工作受到了文学、政治理论等领域里“左”的影响。发展到“文
化大革命”,极“左”路线也曾影响到《儒林外史》评论,借以丑化知识分
子,否定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政策,那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四十多年前,鲁迅关于《儒林外史》的伟大没有人懂的感叹,仍然在我
们的耳畔回响着。而要科学地认识《儒林外史》的伟大,一个根本的问题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肃清“左”的流毒。这里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
本文只能就主题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儒林外史》究竟是儒林的丑史,还是儒林的痛史?一代文人是厄运的
受害者,还是厄运的制造者?小说批判的锋芒是指向遭受厄运的一代文人,
还是指向厄运的制造者?这是怎样确定小说的基本倾向的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有不少评论认为《儒林外史》就是揭露儒林群丑,有的至今
还认为“《外史》是一幅‘儒林百丑图’长卷”。然而,这种看法并不符合
小说实际。

第一回回目大书“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作者提示的全书的主旨大义
是什么呢?打开第一回,迎面便刮起一阵可怕的怪风,传来一声惊心动魂的
呼喊:“一代文人有厄!”这就是作者对全书主题思想的提示,并且确定了
对一代文人遭遇厄运的基本态度是同情,一代文人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厄运的
受害者,而不是厄运的制造者。全书通过一系列典型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客观
意义,比这一提示自然还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它怵目惊心地展示了巨大
深重的厄运笼罩着一代文人:他们的思想被禁锢了,智能被破坏了,道德被
腐蚀了;却仍然保留着一些令人同情的、甚至是善良的品质。

一思想被禁锢

《儒林外史》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末世,一代文人的思想被禁锢,普遍
地陷于保守甚至到了僵硬的地步。

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意识活动是人类的族类的特征”。思想,就其本性
来说,应该是自由的,除了受客观物质世界的制约和检验以外,不应当再有
其他的束缚。文人就其工作的特点来说,应该是思想最活跃的。一旦思想停
滞不前,便愈来愈僵化。封建社会从制度上说,不是一个自由思想的社会。
中国自秦以来,在政治上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严格的专
制制度,从来就缺乏思想的自由,知识分子也缺少自由思想的传统。这是就
总体说的。如果具体分析封建社会的兴起、鼎盛、衰落等不同时期,情况还
是很有差异的。汉唐时代许多文人具有毫不拘忌地汲取外国新鲜事物的广阔
视野和宏放气魄。李唐以前的许多统治者虽然尊儒家为正统,但是对释道两
家“兼容并包”,允许儒生出入佛老,也还没有类似欧洲中世纪教会那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