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孤臣孽子-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第二次迫害第二次发生在顺治五年(1648)。当年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鳌拜诸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同时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严讯诸人。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huán)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第三次迫害鳌拜所受的第三次打击是在顺治七年(1650)。这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想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
是年十一月,多尔衮死,顺治亲政。总之,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
这之间就不仅是鳌拜与多尔衮的恩怨,还有鳌拜的正黄旗、镶黄旗和多尔衮的正白旗、镶白旗的恩怨。
到了鳌拜主政了,鳌拜回想起当年的旧怨,决定报一箭之仇,借口当年的分地时,歧视打击正黄镶黄旗,要把正白镶白旗的肥沃的土地换到正黄镶黄旗名下。
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
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
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屡败屡战 一四三章为质之悟
康熙回到皇宫,见到奶奶孝庄,孝庄皇太后面沉似水,康熙虽然已经十三岁,已经有小大人的样子,在外面也是前呼后拥威风八面,但是见到奶奶还是怯怯地,像是个犯错的小学生见到了严厉的先生。
孝庄冷冷地说:“皇上,你身体还好吗?”
康熙规规矩矩地回答:“谢皇奶奶关心,孙儿让皇奶奶受惊了。”
孝庄关心地问:“皇上受惊了吗?”
康熙裂开嘴乐了。
孝庄纳闷:“你乐什么?”
小小的康熙说,我体会到了秦始皇嬴政与父亲质赵的感觉。
孝庄一头雾水,康熙说假如皇奶奶想听,孙儿就给你从头说来:孝庄看到康熙精神状态极好,一点也没有被绑架后精神颓唐沮丧的意思,挥挥手,宫女送上来一些点心茶果,然后祖孙两个坐下来,康熙仔细给祖母讲他体会的历史。
从早些说起。质子是该时期的一个传统,为表信任,把自己最亲近信任的人交给对方。。
秦武王赢荡举鼎断膑而亡,无后,立异母弟赢则,是为昭襄王。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国,燕人送嬴则回秦国得立为秦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手下包括有范雎、白起等,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国。
燕国历史上也曾与东胡交好,以秦开为质与东胡,后来秦开归燕,却胡千里。
又曾渡过辽水进攻箕子朝鲜,直达满番汗(今鸭绿江)为界,据有辽宁全境。并开辟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燕长城。
秦始皇嬴政之父……异人质赵前的政治和军事结构秦自孝公纳商君卫鞅变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而惠王采取张仪的连横策略,一直与周边国大战不休(对于当时期战争史可以参阅史记卷五),昭襄王即位时,韩魏均元气大伤,司马错定蜀(其后有望帝啼鹃),楚国也被张仪拖垮。此时六国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时常也有互相攻打的局面,秦国当时的连横战略达到了平衡各国实力的目的。
而自赵武灵王以前,一直是秦齐实力最强。而后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进行军事改革,实力大大增强,在当时也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良相名将。秦与赵矛盾本不甚深(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于是有屈原投江),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外交较劲。另一方面,秦国实际上是在施展“冷战”策略,通过时间,以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优势。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正确的。
其后,齐秦结盟,齐泯王与秦昭襄王分别称东西帝,后因苏秦的合纵而取消。后宋康王偃不道(《鸟鹊歌》),齐灭宋。后齐灭燕,燕乐毅复国,乐毅说赵、楚、魏攻齐。苏秦为燕反间遭车裂,孟尝一念之差致使齐遭灭,泯王死。后得田单复国(火牛阵),然而也实力大损,秦赵矛盾浮出水面。紧随其后便有是赵国将相和的故事。
异人质赵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议秦赵互换人质。此时秦政权由宣太后一党*纵(昭王母芈氏是楚人,号宣太后。太后弟魏冉为将军。将军为官名,始见于此),昭襄王没有实权在握,安国君赢柱也还未立为太子。况且子楚的生母夏姬并不受安国君宠爱,所以当时的子楚虽是王孙,但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渑池会议对于秦赵都是有利的,秦的目标是楚(会议后秦军南下,楚顷襄王被迫举国东迁,并向秦国求和),而赵的目标是齐(会议后赵军立即东进击齐,齐襄王猜忌田单,失去河间等地,被迫向赵屈服)。齐楚本是大国,经济实力很强而军事暂时不济,渑池会议彻底粉碎了它们恢复强国的梦想。
异人质赵后秦国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变化自范雎归秦(唐代高适的诗《咏史》形象的刻画了须贾与范雎的故事),范雎说昭襄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於关外,这一举动大大增强了秦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同时,也体现了昭襄王为了权利而六亲不认的原则(可能是自小便为人质,有点冷血)。范雎进献远交近攻之策,选择中原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参见《史记。范雎列传》)。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与赵国结下梁子:秦攻赵于阏与,赵奢破秦军;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此战赵人数占优,但由于经济不济,赵孝成王临阵换掉廉颇,而赵括纸上谈兵,丢掉大好局面)。就在长平之战之前,安国君立为太子,此时异人在赵,安国君并无其它儿子(安国君身体很差,要不然也不会当了几天王就死了,而吕氏春秋说子楚是孝文王第十八子,但为什么后来会继承王位就没有正史引证了),昭襄王此次本是攻韩,而发动与赵的战争是形式所迫,并已完全将异人的生死置之云外。
异人归秦奇货可居,几年后,吕不韦送异人返秦,这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说了。庄襄王子楚登位后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拜吕不韦为相,遂灭东周。
孝庄太后听完后仍然浑然不解康熙讲的历史的寓意,康熙告诉奶奶,一个危险的环境中,假如还能“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那才是真豪杰;而且在为质的过程中,照样能长见识,练胆识,在为质时能安之若素,那做在朝堂上才能稳如泰山。
孝庄仔细看看自己的孙子,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屡败屡战 一四四章屠龙之术
看康熙长大,孝庄非常高兴,向康熙讲起了用人之道:《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曹*的五个用人之道:曹*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