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属之间的公关,透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让老板知道你的想法,相信你的人格,了解你的工作进度。 
  这是张昭敢这么大牌的主因。老板刚愎自用,部属大可一走了之。但张昭走不了,一来当时天下三分,大势底定,不像汉末,群英竞逐,分合重组,人才流动跳槽,司空见惯。二来前任主子孙策托孤给张昭,责任重大,岂可违背先主遗命? 
  张昭这个元老、长辈身份,成为他的包袱,也成为他强谏不成时,情感宣泄、立场宣示的利器。对张昭,孙权没辄。他的政治忠诚、人品道德,没得怀疑,但一再当着众面,据理力争,让孙权受不了。为了要不要派人封公孙渊为王,张昭和孙权争执不下,孙权抽刀怒骂:“吴国大臣进宫拜我,出宫拜你,我对你的尊敬到达顶点,你却多次当着众人之面折辱我,我常常怕自己忍不住,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孙权指的是对张昭不再客气。张昭听了,动情说道:“老臣我说话不中听,仍然直言进谏,只因为太后驾崩前托付我啊!” 
  一席话,说得孙权把刀掷在地上,和张昭相对,涕泗纵横。 
  尽管这样,孙权还是不采纳张昭的意见。张昭闭门装病,不再上朝,孙权气得用土封堵他的门,张昭赌气,也在里面用土封门。事后证明孙权错了,孙权很不好意思,想请张昭出来,张昭不理,孙权火大,放火。最后还是张昭的儿子把老爸扶了出来,孙权致歉,事情才落幕。 
  在孙权面前,张昭有耍性格的本钱,他人未必能够。但不管如何,伴君如伴虎,古代君臣关系,充满紧张。要把今日向上管理那套哲学搬回古代,难度更高。我们很庆幸生在民主开花结果的现代,饭碗没了,脑袋还在。            
磕头或断头?     
  磕头或断头? 
  ——投降操作三法则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写关羽击败曹操手下大将于禁,于禁乞降,关羽连杀都不屑一杀,说怕玷污刀子。小说写于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羽责问他,为什么胆敢反抗?于禁一脸无辜地答道:“是上面的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关羽不屑一杀,说:“我杀你,像杀猪杀狗一样,怕弄脏刀斧。”于禁苟且偷生,活下来了;另一大将庞德则不屈而死。 
  这段描绘,把于禁写得柔媚无骨,猥琐鄙陋。真是这样吗?《三国志》只用“禁遂降”三个字交代过去,内情不明,并未像罗贯中那样,把于禁抹黑得如此不堪。 
  于禁被关羽害了两次 
  罗贯中为何抹黑于禁?《三国演义》常借着贬乙来捧甲,借着抹黑某人,以漂白某某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谋,便把司马懿白痴化;为了凸显刘备的忠厚,便把曹操奸诈化;同样的,为了反衬关羽的忠勇为爱国之本,便把于禁投降时的表现,添油加醋成贪生怕死的样子。 
  所以于禁被关羽谋害了两次,一次是在历史里,兵败被俘;一次是在小说里,作者为了美化关羽,不惜矮化于禁。于禁自此成为三国迷嘲弄的对象。 
  历史无情,同样投降,降了张飞的严颜,却因慷慨就义的决心和演出,不但没死,还被张飞延为上客,数百年后又被文天祥歌颂,成为《正气歌》里浩然正气的代表人物。平平投降,怎么差那么多? 
  差别在哪?在于投降前的表现。 
  张飞破城,俘获刘璋的部将严颜时,呵责严颜说:“我大军攻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斗敢抗拒?”严颜回说:“本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斩首,却见严颜面不改色,态度从容,说:“砍头便砍头,发什么火?”张飞和他英雄相惜,竟放了他,奉为上宾。 
  《三国志》和演义小说都记载这一段,也被视为佳话,若非张飞的气度,严颜早进了忠烈祠。这和于禁一开始就投降,没有殉难的决心,是不同的,再加上演义的扭曲,于禁的形象便一落千丈了。 
  于禁的悲惨还在后头。他被关羽俘掳也就罢了,孙权斩杀关羽,于禁落在孙权手里,待曹丕称帝,孙权称臣,把于禁遣送回去,以示友好。曹丕以春秋时代荀林父、孟视明的史事安慰他,重新任他为将,却又安排他去曹操陵园祭拜。曹丕事先派人在陵园屋里画上关羽得意、庞德发怒、于禁投降的壁画羞辱他。须发尽白、面容憔悴的于禁,不堪刺激,羞愧而死。 
  一样的投降,不同的下场 
  同样投降,际遇有别,不止严颜、于禁,纵观三国英雄,被俘后个个反应不一,命运不同。有人求生不能,如吕布;有人求死不得,如沮授;有人从容就义,求仁得仁,如陈宫;有人泼妇骂街,死得轰轰烈烈,如庞德。也有的像严颜一样,被奉为上宾,阶下囚变成座上客,如张辽。态度各异,后人的评价自有不同。其中必然有一些判定的规则可循。 
  什么情况下投降可免于被批判?投降有什么操作法则?粗略言之,可归为三点: 
  一、弃暗投明,从昏君跳槽到明主,可。 
  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投降胜利者,押宝成功,选对绩优股,可。 
  三、投降时态度不卑不亢为宜。亢者殉国,流芳百世;卑者投降,遗臭万年。破口辱骂是死路一条,卑躬屈膝是奴才一个。上上之策,是慷慨激昂之余,莫徒逞口舌之快,为彼此留点退路。以理性为依归的正气凛然,才有严颜、张辽的机运。 
  最后一点大概会引起争议。这样会不会唐突古人?明明是视死如归的烈士,谁还考虑投降的方式?然而,看尽当代人物虚矫的表演和差劲的演技,我们不得不以今论古,留点想象的空间。            
一幅画逼死大将军     
  海明威的名言:“人为胜利而生。”在军人身上尤其适用。士可杀,不可辱;只能战胜,不许兵败。一旦兵败,没有投降,只有殉难。战争的残酷,不仅在战场你死我活的拚斗,也在于兵败之后面对军法处置的无情。 
  投降的将军更不用说了,受到重用也就罢了,怕的是苟活于世,却遭人鄙弃,情何以堪?曹操阵营的大将于禁就是一例。 
  兵败不死,境遇堪凉 
  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屡建大功,勇猛不阿,颇受曹操赏识。他最大的缺点在于个性耿介,执法严格而不近人情,和部属的关系并不融洽。 
  这样的性格,很难想象会成为投降的将军。然而当关羽进军曹仁苦守的樊城,于禁和庞德奉命支持。不料洪水暴涨,于禁大军惨遭淹没,于禁退无死守,竟然投降,庞德则不屈而死。 
  曹操闻讯,感叹良久,无法相信认识了于禁三十年,一直欣赏他的忠贞义胆,临危处难竟变节投降,反而不如庞德。 
  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 
  孙权后来杀了关羽,并俘掳了关羽阵营的官兵。降关羽的于禁,也被送到吴国。有一天,孙权带着于禁骑马同行,吴国有个脾气很冲,名叫虞翻的人,便呵责于禁说:“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配跟我主公齐马并行呢?” 
  说完就想用马鞭鞭打于禁,幸亏孙权喝阻。后来,孙权大宴宾客,于禁听到音乐,有感而发,泪流满面。虞翻很不高兴,骂说:“你想故作伤悲,来获得释放吗?”总之,在吴国,于禁说有多瘪气就有多瘪气。 
  更瘪气的还在后头。当曹丕称帝,孙权称臣示好,遣送于禁回魏国。于禁须发尽白,形容憔悴,向曹丕磕头请罪。曹丕故示大方,不念旧恶,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并且用春秋时代荀林父和孟明视的故事劝勉他。 
  荀林父和孟明视是秦、晋两国的大将,虽曾兵败,但未受处罚,后来将功折罪,立下大功。曹丕举荀林父、孟明视的事迹,想必令于禁感激涕零。尤其孟明视一例,必然更让于禁窝心。遥想当年,秦穆公不听劝告,执意攻打郑国,反遭晋国截击,孟明视等将领被俘掳,后来获释,回到秦国,秦穆公并未怪罪他们,反而自我检讨,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都是我的错,他们有什么罪?”) 
  虽然曹丕不像秦穆公下诏罪己,也和于禁兵败投降扯不上关系,但如此宽容,好一位气度恢宏的君王,是吗?且慢,后来曹丕派于禁出使吴国,先命他北上拜谒曹操的陵寝,却事先派人在陵寝的堂屋上画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图像。于禁一看,羞愧万分,不久便发病而死。 
  投降一时,羞惭一世,这是降将于禁的悲哀,也可见曹丕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的高明谋略。 
  败军之将,或正气凛然,从容就义,或带枪投靠,跳槽倒戈,或摇尾乞怜,投降苟活,全看个人的价值观。但若到头来饱受羞辱,不免一死,不如当初就死,还保全个好名声。要杀要剐,啰嗦那么多做什么?于禁一定悔不效法严颜。严颜就算被张飞杀了,也能引刀成一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不必像于禁一样拖泥带水,抑郁带辱以终。于禁是三国降将最潦倒、最悲凉的一位。            
小心刺客就在你身边     
  汉末,董卓控制朝政,当起地下皇帝来,各路豪杰纷纷召集军队,起兵讨伐。董卓外患不少,内忧也多,因为他脾气暴躁,动辄杀人,常有部将说错话被当场处死。 
  董卓自知待人苛刻无礼,担心遭人暗算,于是找来武艺高强的吕布当保镖,随侍在侧。 
  此外,董卓上朝时怕被行刺,怕遭谋叛,从军营到宫廷,沿路布满警卫,步兵在左,骑兵在右,警戒圈如天罗地网。论排场,跟春秋时代吴王僚的阵势可比。 
  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 
  遥想当年,吴王僚在位时,堂兄弟公子光觊觎王位已久,亟思政变。有一次,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吴王僚早有戒备,衣服塞着三层皮甲,从宫殿到宴客地点,沿途重兵守卫。吴王僚坐定后,武士环绕,厨师上菜还得搜身、换装,并由两旁卫士挟持,趋前奉上佳肴后迅即退下,毫无行刺机会。 
  层层防护,看似万全,不料公子光请来的刺客专诸,学得一流的烹鱼手艺,以厨师身份端鱼上桌。虽然通过安全检测,实际上他把匕首藏在鱼肚,用手一掰,刺死吴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吴王僚可能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明白。吴王僚的安全维护做得够严密,左右亲信的安全考核也没问题,并无内神通外鬼。但百密尚且有一疏,若是亲信造反,预谋行刺,那就更难防备了。 
  董卓就是这样死的。他宠信吕布,自称和吕布情同父子,但他大老粗的习性不改,傲慢无礼的态度不变,曾因细故而拔出手戟掷向吕布,若非吕布身手矫捷,早已丧命。恰好吕布又私通董卓的侍女,怕私情败露,于是被王允说动,决定刺杀董卓。(正史所载乏味至极,不像《三国演义》描绘的,吕布为了美女貂蝉而义无反顾,既浪漫又传奇。) 
  董卓想必死得不甘,没想到警戒网天衣无缝,缺口却在身边。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最可靠的人最可疑,一点都不能疏忽。对亲信左右,都不能以礼以诚相待,动口辱骂,动手伤害,又怎能要求他们忠心耿耿,死心跟随? 
  敌人远在天边,刺客近在眼前 
  张飞是更明显的例子。张飞和关羽作风相反,关羽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