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芙蓉-2003年第3期-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源尝试过,在这条路上拼命奔跑,他虽没能出将入相,但施展了才华,惟一的收获是开阔了视野,经受了锻炼,丰富了思想。 
  走向贺长龄、林则徐、陶澍等这些中兴明臣的视野,汲取他们的智慧和思想,是魏源在北京寓住的日子。陶澍甚至向当权军机大臣穆彰阿推荐过魏源。后来,魏源做了直隶提督杨芳的家庭教师。杨芳几次调任新的职务,魏源都随同前往。贺长龄、林则徐、陶澍、裕谦权倾朝野,红透半边天,而且在学术上很有造诣,是朝廷的顶梁柱。魏源做了他们的幕僚,攀上“权贵”,便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一方面又为他们当参谋,出了很多好主意,提出了一揽子计划,积极改革漕运、盐政、水利等的弊政,并为严禁鸦片大造舆论。在裕谦的两江总督府,魏源参加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战斗。血的教训,使他醒悟,提出了“富国强兵”、“缓本急标”的政治、经济主张,强调要向西方学习,“使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 
  魏源的才华和胆识,深得贺长龄、陶澍、裕谦等“权贵”的赏识。然而可惜,他们无法给魏源提供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他们没有掌握更高级别的人事任免权,只能替他惋惜,为他呼吁,向朝廷推荐。 
  随着魏源名气越来越大,朝廷就给他一个扬州府东台县知县的位子。郑板桥不是做过扬州县令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微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言犹在耳,魏源真的仿效郑板桥来了,尽管心里不很痛快,仍然踌躇满志,他甚至想过,要用新政打理出一个模范县来。可仅仅一年时间,母亲去世,他回籍“丁忧”。三年后再去扬州,任兴化县知县,不久被署任为高邮知州,兼任淮北盐运海州分司运判。 
  这是1851年的事,魏源五十八岁了。高邮处南北水陆要冲,是太平军北伐必经之地。这时候让魏源做高邮的最高行政长官,分明是把他往火上烤,是件掉脑袋的差事。此时此刻,魏源对洪秀全的太平军困惑、恐惧,对式微没落的清王朝也完全绝望。于是,他最终选择了逃离,一个人,悄悄地回到他在扬州的洁园书屋。那里,是他精神的桃花源,是他灵魂的栖息地,是他心灵的港湾。在这里,他“闭目澄心,危坐如山,客至亦不纳。即门生至戚接二三语,便寂对若忘”。他的思想如同自由的风,可以随意地舒展。一方面整理自己生平著作,另一方面转向净土四径的会译整理和研究。 
   
  四 
   
  魏源生长的年代,已经萌生出一股经世致用思潮,这种思潮的产生有着政治与文化的两重社会背景。在政治上,清王朝的统治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使一部分较为清醒的人士产生匡时济世、通过改革弊政来拯救危机的共识。比如陶澍、贺长龄等封疆大吏,利用自己的权位将经世思想实践施行。在学术上,近百年的汉学训诂已由盛世入衰,宋学也已流于空疏,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深感厌倦,力图从古代经籍中摆脱出来,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而这个时候,清廷自顾不暇,已无力再继续保持清初那种思想上文化上的高压专制政策了,从而为读书人研究各类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能。 
  于是,历史选择了魏源,成就了魏源。 
  魏源身跨封建末世和近代开端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成为魏源思想的社会经济基础;林则徐等为代表的中兴人物掀起的一浪接一浪的经世致用潮流,是魏源思想的社会政治基础。伴随这两者,则是知识分子内部发生分化。尽管这时社会条件尚未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都有一股正在转化的政治力量,这就是魏源的社会阶级基础。 
  魏源从千年学府走出。这个岳麓书院的高材生,曾经与学友以经世之学相切磋,凡“经史及宋、元、明、当代儒生之书,重究其源流,而务适于用”。地理、财赋、兵陈、礼乐、算数、佛老……只要有关天下利病的学问都在他们探讨的范围之内。 
  深沉的政治忧患,加上传统文化的浸润,就这样给魏源以大谋大略、大智大勇的文化魄力。既然是“以天下为己任”,那就要尽匹夫之责,不惜力气,不畏艰险,专务躬行。 
  1825年,魏源应贺长龄之邀,选编经世巨著《皇朝经世文编》。对经邦济世的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使经世之学大兴于天下。这部书共120卷,选自清朝开国到道光初年以来提倡“经世致用”的文章,全书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类。在选编文章的过程中,魏源遵循“书各有旨归,道存乎实用”,一是切于事,二是合于今,就是有盼于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凡高之过精微,果之溺糟粕者,皆所勿取”;“凡古而不宜,或泛而罕切者”不取;“凡于胜国为药石,而今日为筌蹄者”不取。一切取舍以实用、经世为的鹄,这保证了《文编》的经世原则。这表明,魏源的思想深处,试图在封建的旧系统中作自我调节和自我拯救,这种尝试是可贵的。 
  《皇朝经世文编》在全国广为流传,给当时埋头考据、脱离实际的思想界震动很大,“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规矩,几乎家有其书。”“一时纸贵,几乎家荆璧而人隋珠矣。”在故乡湖南,“三湘学士,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 
  这一年,魏源还是个31岁的青年。 
  90年后,毛泽东最敬佩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从《皇朝经世文编》的经世实学思想出发,提出中西文化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批判地继承中西文化的思想。杨昌济说:“魏源是我师。” 
  魏源有编著《皇朝经世文编》的智慧,自然有编著《海国图志》的胸襟。历史,就这样成就一个思想解放的先驱。 
   
  五 
   
  我曾多次到南京,而真正畅游秦淮,是去年秋天。“秦淮烟月无新旧,脂香粉腻满东流。”我是为寻找魏源的身影来的。150年前的秋天,秦淮河上有叶小舟轻轻划过,那是魏源与好友陈世秋游秦淮。南京名妓马小聪陪伴魏源,银铃般的笑声在秦淮河上荡漾。秋风送爽,佳人在侧,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一片红叶飘落船头,魏源不经意间捡起,顿生悲秋情怀。他想起当年枫叶红了的时候离开故乡,在岳麓书院读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意气风发,壮怀激烈。一晃几十年过去,有如“楚人空抱稀世珍,踏遍关山频泪吟”,两鬓添霜了,谁来理会你这番报国之志?内忧外患愈来愈烈,又有谁来拯救这个水深火热的民族? 
  魏源把酒临风,缓缓地说:“天下人才,唯使君与操尔。索第三人殊难。必不得已,以马小聪充数可也。” 
  这是1852年深秋,魏源已是花甲之年。他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天,一个寂寞的秋天。 
  而深秋是人生最美丽的黄昏。它的美丽在于那无牵无挂的恬静的淡泊和莫名其妙的隐隐悲凉。接着而来的冬天是人生的黑夜,闪着微弱而冰冷光泽的寒星将照耀着魏源走完生命的最后旅途。对于生命来说,深秋的美丽是极其诱人的,同时又是极其可怕的。它太短促了! 
  魏源叹息,“升平”无屈贾,随意访樵渔!在天下不太平的日子里,像我这样难能施展政治抱负的屈原、贾谊式的人物,也就只好随意和樵夫渔郎为伍了。 
  可皇帝听不到这声叹息。 
  昏庸的皇帝哪有心思领悟《海国图志》的精粹?这都是读书人的事情,任他们去吧,不再掀起“文字狱”为难他们就不错了。皇宫照样流光溢彩,照样三叩九拜,一个读书人的著作,一个幕僚的文字,比起阴谋暗算,比起你争我斗,比起荒淫奢侈,太文质彬彬了。尽管洋枪洋炮已经打开国门,尽管世界走近了中国。 
  魏源注定是一个寂寞的思想者,要进行的是铁肩挑道义的思想苦旅。 
  在仕途上,魏源是不自由的,而在思想的海洋中,他又是自由的。他的思想不断激发出时代的火花。何绍基曾为魏源的洁园书屋题写“果味满园”,龚自珍为其书一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寂寞的魏源,果然成“一家言”。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到1852年,在此整整十年时间内,魏源完成了三部主要著作——《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并都经过再三修订补充。如果我们把魏源对这些著作的修改加以分析、比较、研究,那就不难看出魏源的思想不论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以他战前提倡变革的思想为基础,战后在经济上要求发展带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在政治上也必然带来民主主义的要求。魏源当时围绕中国要不要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与顽固派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这三部著作里,其爱国御侮的军事思想,体现更具体,更完整。他在战前研究古代兵家学说(如《孙子》、《吴子》、《六韬》都有注),在战后认真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提出一整套抵抗侵略战争的战略、战术及防御的具体措施。在战略上,他认为敌人是不可怕的,“外夷惟利是图,惟威足畏”。因此,他满怀信心主张“严武备”、“以甲兵止甲兵”。他一再强调战争胜利的因素,主要是人,而不是武器。他说:“胜无定在,制胜在人。”魏源在策略上提出“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魏源一再呼吁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利用好西方的器物。尽管这声音是微弱的: 
  千舶东南提举使,九边茶马驭戎韬。 
  但须重典惩群饮,那必奇淫杜旅獒。 
  固礼刑书固诰法,大宛苜蓿大秦艘。 
  欲师夷技收夷用,丘策惟当选节旄。 
  ——《寰侮·欲师夷技收夷用》 
  中国人习惯听的声音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个读书人的声音没有穿透力。可这微弱的声音传到国外,日本人就开始新的变革。 
  这便是中国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六 
   
  一个王朝的终结,总是那么悲壮。 
  比如康熙的龙椅,就溅满了明代文臣武将的热血。袁崇焕的慷慨悲歌,史可法的舍生取义等等,终将挽救不了朱家王朝覆灭的命运。现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一个个谁不是抽刀断水、力挽狂澜的英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弹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他们又能支撑清廷大厦多久?但总有那么多人愿意为这没落的王朝陪葬,比如后来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硬是拖着两根长辫子,一觉醒来就自沉未名湖。 
  魏源选择了逃避。 
  1856年深秋,枫叶红了的时候,杭州灵隐寺木鱼声声,有一个满脸忧郁的老人走进这巍峨的庙宇。主持接纳了大名鼎鼎的魏源。从此,中国近代史上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走进佛门,远离了血腥红尘。“终日默坐参禅,耳听微聋,默而不语”(《师友记》摘录评献《复堂日记》)。 
  有人怀疑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