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界根据的“阿赖耶识”,绝非现代心理学所能认识了解的。
建立在唯识学上的意密唯识学所谓的识,依一般传统观念的解释,它是具有
“识别”的作用。其实,这也只是从名词上所作的注解。如果真实了解全部唯
识学的道理,它之所以称谓“识”者,是有别于一般“唯心”的笼统观念。因
为它的基本功能,便自具备有造作“意识”的分别作用;同时又具备与物质感
应的触觉,而构成心理状态的感受,以及生起粗浅浮动的思想作用,和静止清
寂的思维等功能。
因此,它指出一般所谓的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
体,都各自具有各别对外界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也可
以说,在生理感官的本身上,还没有与“第六意识”配合而生起作用时,这种
“前五识”的本身,它本自具有反应事物的鉴觉功能。它是造作“意识”分别
的先驱,同时也自具有感受的连带功能。例如一个人碰到特别的遭遇,心理有
所专注时,虽然他的眼睛面对事物,耳朵听到周围的声音,但却不会像平时一
样,由于声色的反应而立刻引发心理“意识”的思维分别作用。虽然当时他对
现实在前的声色,是有反应感受的,但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没有像平时一样,
立刻和“意识”作用配合起来,而对境思维分别,引起情绪上的种种变化。因
此,也可了解当一个人在刚刚死亡的刹那间,其时“意识”的作用丧失,而将
生理官能某一部分另加移殖,仍然会有延续复活的生命功能,便是这个原因。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
“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
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八识”。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
都受它的支配左右。它也相当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面接受董事会(第
八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下面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
一个婴儿的入胎之初,和生下来成为婴儿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
在,但并未成长而发生作用。
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
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
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如果进入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面的潜在功
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工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生
起“独立”
的潜在作用。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
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
而单独活动。
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
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
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
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
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人,它只是活人的一个账房总管而已。
它的后台老板,便是“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这
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一般人叫它作“我执”,
或“具生我执”,也并无太不妥当之处。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
是真正“意识”
的泉源。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
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粹“心理”的,也不是
纯粹“生理”
的,它与生来的身心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知当某一个在清醒的时候,
在“意识”理智上,明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坏或不好,要想立刻改变自己,
却往往不可能而失败。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
“我”,也是“我”的真正的“意”根,佛学所谓生命的“业力”,也便是由
它而呈现其显著的作用。
但是,“第七识”还是连根的分支,譬如一丛蔓草,它只是原始丛中连根分
支的一脉而已。它的真正的主人翁,就是“第八识”,唯识学称它为“阿赖耶
识”,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多,暂时不去详讲。总之,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
有同根的一本。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混合的同一渊源。宇宙万有由此而出
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下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十章从世俗到出世——谈意密与观想大体了解了唯识学上对于“意识”的
认识和作用以后,进一步,便须讨论“意识”的本身,它究竟是实际存在的,
或是虚幻不实的呢?它是否具有神秘的功能?
它与灵魂的作用有何关系?
根据现代一般学识的观念——包括心理学等的知识,所谓“意识”只是人们
活着有生命存在时的主要作用。在特别心理学的范围,有时提到“灵感”、
“第六感”
等的名词。严格说,那也都是“意识”的一种特别功能而已。人死以后,
“意识”
涣散,是否“意识”转为“灵魂”,那是灵魂学的问题,从现代心理学的立
场来说,根本是两回事,毫不相关。而且灵魂学还正在萌芽阶段,尚未在学术
界占一正式的席位。“意识”在活人的生命中,是思想、感觉、知觉的泉源,
也是人们感觉我的存在之根本。所谓“我思则我存”便是认定意识的思维作用,
就是人我生命的主要中心。至少,在现实的生活中,一般都认为它是实际的存
在。
但从大小乘佛学的基本观点来说:大致都认为“意识”,只是虚幻不实的妄
想思维所形成;它如平静无波的水面上偶然起灭的浪花,根本上并无什么实质
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实体可得。因此,所有大小乘佛学修证的方法,大致都以
破除妄想,空了“意识”为究竟。所以如果借着执行虚幻不实的意念来修习佛
法,大体都认为是不对的。
但是密宗修法中的“意密”,主要是运用“意识”来作“观想”。要从“本
无”
而构成“现有”的观想境界,这是全凭“意念”的功能。如果依照显教大小
乘的理论,简直有离经叛教的嫌疑。因为一般学习显教的人,不明白密宗学理
的根据,不了解“空”“有”双融和唯识学的真义,当然便误会密宗是近于魔
道或外道的修法。
殊不知印度后期的佛学,以及西藏密教的学理,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有性宗
的“毕竟空”,和相宗的“胜义有”之论辩,也正是关于佛法修证方法的辨正。
唯识学将“心”的作用和功能,分作八个部门来解释,虽然说“识”的作用,
只是虚幻不实的分别妄想,但是追究八个识的本身根源,却都是超现实的存在。
所谓“胜义有”,也便是这种意思。“意识”是八识的中坚分子,当然更不例
外。只要把分别妄想的作用,扭转返还于原始静态的如如不动的功能,这便是
“转识成智”
修证成佛的基本效果了。
生圆二次与观想成就了解了以上所说一般世俗的学理,和大小乘佛学的简要
理论之后,推开这些不谈,但从“三界唯心”、“一切唯识”,和意念的现存
作用谈起,便可知道密宗三密的“意密”,它确是具有很深奥的秘密内义。同
时也可由此而了解西方神秘学的路线,正与此相通。显教所包括一般大小乘佛
学的空相,大体上都是注重把“意识”
所生起的妄想幻灭以后,遗留下的那段状如无物无思的空灵境界,而自认为
如此即是“空”相。殊不知这个空灵无物无思的情况,正是平静“意识”的一
个基本境界。
换言之,自己了知即此一念的平静无波,这便是“意识”真正的“现量”境
界。自己认为这就是“空”,其实,此“空”也正是一种“幻有”的现象,也
只是“意识”
幻现的空灵感觉而已。除此以外,又何尝真有超越“现量”以外的“空”相
可得呢?
如果坚执这种空灵的境界就是究竟,而尽力保持修证,充其量,也只是小乘
偏空的果位,并非正的究竟解脱。
因此可知密宗的修法(包括东密和藏密),便是直接运用“转识成智”的原
理,引发“意识”潜藏的无比功能,转变世俗的习染而更换为超然物外的境界。
初由“意识”的一念专精而作“观想”开始,再渐渐地转变固有的习气,构成
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中国佛教宗派中,由晋代慧远法师所创立的“净土”
修法,也便是同此原理。但是藏密自唐以后,又更进一步,把密宗观想成就的
方法,划分为两部分,初由“观想”成就开始,作为密宗修法的“生起次第”。
再由“观想”成就而返还于“性空自在”,才是密宗修法的“圆满次第”。后
来藏密不同于东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把每一个修法,都区分为“生起次第”
和“圆满次第”。因此而使“空”“有”双融,贯通了“胜义有”与“毕竟空”,
而成为“中道观”的“不二法门”。这也可说是密宗由印度传到西藏以后,在
修证方法和佛学理论上的一大进步,绝非东密的同一路线。
观想成就的测验但无论修习东密或藏密的人,能否真正在一念之间,便自作
到“观想”的成就呢?那就是大问题了。东密的修法,说“观想”只是“观想”
而已。关于“观想”
的时效,并无严格的说明,不像有些藏密修法,谨严的规定,要在一念之间
便须完全“观想”得起来。
例如黄教修法之一的“十三尊大威德金刚”仪轨,要学者在一念之间,便
“观想”成就为九个头、十八只手、三十六只足。每头又有三眼,两角和项、
臂、腕等所带的钏、镯及璎珞,乃至足下所跨踏的毒蛇、猛兽、人、鬼、罗刹
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有些人虽然学习密宗修法多年,甚至,修了一辈子,
也没有“观想”完全,哪里还谈得到只在一念之间,便能完成“观想”成就呢?
这便是学者的不明学理,不通禅定“止”“观”的真实境界,所以往往徒劳无
功,反而陷于矛盾,甚至落入神秘的魔障,变成类似神经病和精神病态,或者
可说宗教性变态心理病的症状,实在深可叹息。
又例如白教修法之一的“亥母”之仪轨,倘使根据严谨的传授法则,也必须
在一念之间,便“观想”自己转成为“亥母”之身,三脉(中蓝、左红、右白)
四轮(或七轮),以及各个轮位之间连带的气脉;如顶轮三十二脉的向下盖垂,
喉轮十六脉的向上承张,心轮八脉的垂苏下向,脐轮六十四脉的自下承上,必
须—一分明,色相明白。同时海底与脐轮的“拙火”灵能,亦须同时燃起,配
合意念和气脉,用到“心气”合一的境界。如此这般,又有多少学者真能在一
念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