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孩子成长的保证:怎样培养习惯 作者格林-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确对待外来帮助。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想得到别人的援助。因此失败的时候,回首从前,我们喜欢说:〃如果那时候,某某能帮我一把,我就不会现在这个样子了。〃不可否认,很多人的成功似乎由于在某个时刻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是常常不屑于那些〃靠着老子的便利才一步登天〃的人吗?所以,别人的运气,不应该成为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3.自我评估

  考察自己是否形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可以从需求水平、积极程度、适应能力、毅力、意志和独立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第41节:自我评估 
 
  需求水平:

  你是否对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每门科目都热情高涨?

  对于学习的课程,你觉得它们更像是负担,还是更像是能解决心中疑惑的信息来源?

  你会由于自己提出了一个疑问无法解答,而去找些可能相关的书来看,以求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你常常觉得学校里学习的东西不够用吗?

  你喜欢学别人都不会,甚至可能都没听说过的知识吗?即使你学的东西学校里的任何课程都不教,对自己的成绩看起来也不会有任何帮助。

  你经常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者做一些有趣的小东西,包括玩具、手工艺品和小发明吗?

  积极程度:

  你是否因为某个老师讲课质量不高、老师本身不讨人喜欢、课程内容没有意思而不喜欢某门课?

  你对特别喜欢的科目,是否经常超出学校学习的进度,提前自学,甚至提前到了高年级才可能学习的部分?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不能或者不愿意回答你的某些问题,甚至批评你的问题太离谱或者愚蠢,你会坚持自己去弄懂问题的原因吗?

  如果你有的科目成绩很差,你是任其自然地就这样下去,还是坚信自己应该能学好?

  如果你的成绩在班里一直都不算好,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有没有希望?

  如果你的成绩不错,是常常觉得学习太简单、似乎没什么意思呢,还是常常自己找些有难度的题目来挑战自己?

  对于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题,你怎么对待?

  适应能力:

  对于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过了一个多月,甚至一个学期了,你依然觉得没有头绪,常常记不住它的知识点吗?

  某门课你原来学得还不错,会因为突然换了一个你不喜欢的老师而成绩下降甚至变成了〃老大难〃科目吗?

  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后,你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影响学习吗?

  毅力:

  你能坚持每天先做完作业再玩吗?

  如果电视里正在播放你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你做作业又遇到了个难题一时又解决不了,你会放下手里的作业去看电视吗?

  对于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你总能彻底执行吗?

  意志:

  如果周围的同学都说某门学科是副科,不值得花太多时间,而你又特别喜欢,你还愿意继续花很多时间学习它吗?

  你认为自己是否必须努力学好现在的所有课程?

  你是否对所有的功课都全力以赴并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了?

  对于成绩比较差的科目,你是否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学好它,还是觉得自己还需要再想想别的办法,下点苦功夫把它学好?

  你能为了提高某门功课的成绩,每天坚持拿出专门的一个小时时间来学习它,连续坚持两个月吗?

  独立性:

  如果做作业遇到了难题,你会自己解答,还是去问别人,包括父母、同学和老师等?

  你有学习课外知识的偏好吗?

  你会因为某件事情引起了自己的兴趣,而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一定弄出个究竟来吗?

  二、探索

  1.定义和内涵

  探索,就是在未知的领域里,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凭借自己的发现和寻找进行学习,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探索来源于兴趣,但不是〃三分钟热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弄清楚事物来龙去脉的冲动。当这种冲动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指引着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寻求原因时,就成了真正的探索: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费曼天性好奇,自称〃科学顽童〃。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的时候,研究蚂蚁怎样通报信息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个称号对他名副其实。

  为了弄清楚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的,又是如何通报食物在哪儿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如找个地方放上些糖,看蚂蚁需要多长时间能够找到,找到之后又如何告诉同伴。然后用彩色笔跟踪画出蚂蚁回家的路线,看究竟是直的还是弯的。通过这些实验,他发现蚂蚁是嗅着气味回家的。后来,当他发现蚂蚁成群结队地〃光顾〃自己的食品柜时,他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成功地改变了蚂蚁们前进的路线,保住了自己的食品。

  探索还来源于怀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对于别人提出来的观点,不假思索地接受,也会埋葬探索的机会:

  科学世家的〃小公主〃、居里夫妇的女儿伊伦·约里奥·居里,与丈夫一起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她小时候非常好动,淘气得像个男孩子,但是自从参加由母亲居里夫人及其好友朗之万、佩兰等人制订的合作教育计划,她的淘气变成了对未知事物强烈的爱好和探索精神。有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孩子们出了一个问题: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然后把溢出来的水接在另一个缸子里,结果却发现这些水的体积比金鱼的体积小,为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伊伦没有参加讨论,而是在想浮力定律浸在水中的物体所排开水的体积应当与物体体积相等。可是这个定律怎么到了金鱼身上就不灵了呢?又想,朗之万是知识渊博的大物理学家,总不会是他弄错了吧?

  一回到家,她就去问妈妈这个怪问题。居里夫人想了想后,笑笑说:〃伊伦,你动手做一下,试试看就知道了。〃伊伦一定要弄出个究竟,想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她从实验台上取了个缸子,又弄了条金鱼,开始做实验,结果竟然是溢出的水体积与金鱼的体积一样。

  〃奇怪呀!为什么朗之万说体积不相等呢?〃伊伦想了半天,最后好像下了很大的决心。 
 

第42节:探索 
 
  第二天一上课,她就质问朗之万,为什么给他们提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并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朗之万听完,赞赏地笑了:〃伊伦,你是个聪明的孩子。通过这个小谎言,我想告诉孩子们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就对,只能相信事实,严谨的实验才是最可靠的证人。〃

  探索的兴趣不因外界的关注与否而受到加强或者减弱。并不是所有人都关注的事情才有价值,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随大流〃很容易,但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少数人就难了:

  迄今为止,一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只有一位,他就是桑格。桑格是英国科学家,分别于1958年和198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虽然获得了如此〃傲人〃的成就,但是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桑格在中学时代远远不是什么〃天才〃或者〃神童〃,他的成绩甚至属于〃平庸〃一类,而且在获得工作机会的过程中也曾经差一点因为〃平庸〃被拒之门外。

  桑格从小受到父亲和哥哥的影响,喜欢生物学。他经常和哥哥去野外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一起读生物方面的科普书籍。因为热爱生物学,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他的生物学知识远远比同龄的伙伴多。但是当时学校里并不考生物学,所以他的生物学对提高自己的成绩并没有什么作用。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平庸〃,而且他内向的性格,也使得他在学校里很少能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得过的唯一奖励就是〃全勤奖〃,从来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才华。

  1939年他毕业于剑桥大学,1940年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佩鲁兹在聘请他到自己领导的实验里工作之前,征求过一些权威人士和一些一般人士的意见。那些人对桑格的评价正面的不多,也没表示出多少赞美的。当佩鲁兹选择桑格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不应该选这么一位没什么影响和资历的年轻人到如此有名的实验室。

  那么桑格究竟用什么打动了佩鲁兹呢?原来佩鲁兹主要看中了这位年轻人的闯劲和思想解放,还有他的化学专业背景,这都是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所需要的。桑格虽然并不突出,但是他的思维很有原创性,在硕士论文里提出了连博士课题都很少具有的创意和思想。

  探索的问题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它们可能会在教科书里出现,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从教科书里找到答案。更为重要的是,越具有原创价值的观察,越无法从教科书里找到答案,这时候需要进行思维的冒险和全心的投入。而且必须注意到的是,越是原创的探索,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耐心会越多。

  昆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昆虫进行研究性观察的人并不多。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成功,就源于他对昆虫进行了原创的研究性观察:

  有一次,他走在路上,突然看到许多蚂蚁在搬运几只死苍蝇。他觉得这是观察和研究蚂蚁生活习性的好机会,于是便不顾地上是不是干净,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一口气观察了四个小时,手脚都麻了也丝毫没有觉察。

  还有一次,几个农妇早上去摘葡萄的时候看见法布尔躺在路上,眼睛盯着一块石头出神。下午回来的时候,看到他竟然还在那里躺着。她们不由得惊呼:〃天啊!我们该为他祷告了。〃她们怎么也不明白,他怎么能看一块石头看了整整一天,怀疑他是不是疯了。其实他是在观察石头上的昆虫。

  就是靠这么顽强地持久观察和探索,法布尔才完成了其巨著《昆虫记》。

  有些探索存在危险。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存在的危险,对于进行科学探索和保证自己和周围人的安全十分重要:

  休伯尔于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与获得这个巨大的荣誉不同的是,他还曾经差点把自家院子炸上天,制造了一起不大不小的〃恐怖事件〃。

  休伯尔15岁的时候,他在自家地下室里配制了一种粉末,为了进行实验,他还专门来到比较空阔的院子里,把盛着粉末的纸盒放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划了一根火柴,投到了纸盒里。哪料到他的手还没来得及离盒子远一点,那些粉末就爆炸了。休伯尔完全被吓傻了,他的手和脸都像被炭涂过一样。他的父母从屋子里跑了出来,他便开始向父母解释是怎么回事。话还没说完,院子外面传来了警笛声。原来是邻居听见巨大的爆炸声,以为遭到了恐怖分子袭击而报了警,没想到是虚惊一场。休伯尔的父母满脸尴尬地向警察和邻居道歉。

  休伯尔知道事情闹大了,一直耷拉着脑袋,等候父母的暴风雨般的责打。而且对他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