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应是屐齿印苍苔-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村长女儿纯朴美丽的性格,是烂泥堆里的一颗珍珠,是对善良人性的讴
歌,她证明在冰窖里也可以埋藏火种。《以身作则》是喜剧,是针对满口“子
曰”、“诗云”、一脑门子道学的遗老徐举人发出的一枝投枪,但讽刺是温
婉的。他把“男女有别”当作捍卫道德的大防,把女儿管束成病态的少女,
那座“门虽设而常关”的宅第,成了她埋葬青春的坟墓。可是竹林子到了春
天,笋尖在最硬的地面上也会冒出来。笑话闹成了堆,遗老自己经不起年轻
女佣几声温柔的呼唤,“以身作则”,首先在这条防线上败下阵来。“道学
① 李健吾:《梁允达》第一幕。1934 年,生活书店版。
② 《梁允达》第一幕。
① 李健吾:《村长之家》第三幕。1934 年,生活书店版。
将礼和人生分而为二,形成互相攘夺统治权的丑态,这美丽的丑态,又乃喜
剧视同自出的天下。”①道貌岸然的徐举人也就在观众的笑声中垮了台。我
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莫里哀式的机智和讽嘲,但巧合似乎有点超过了必要的界
线。这种对中国旧农村的猛烈鞭挞,在过去的舞台上并不多见,对今天的读
者和观众,应该也还有它的认识意义。
从40 年代开始,可以看出健吾戏剧创作上风格变化的明显痕迹。《青
春》是一个信号。村长的女儿香草和贫农田寡妇的独生子喜儿互相爱悦,触
犯了礼教和门第的禁忌。私奔没有成功,香草被父亲强迫嫁了邻村举人家里
一个11 岁的小丈夫。但结局却是香草和喜儿的大团圆。这是一出含泪的喜
剧,有牧歌风味。乐观主义的调子,喜儿的诙谐跳踉,田寡妇的复杂心理和
反叛性格,给清末荒芜的田园增添了一抹绿色。在登场人物中出现了几个天
真的孩子,更加了些令人愉悦的气氛。(后来在《贩马记》里,在剧情发展
的紧张时刻,也在百忙中穿插了孩子嬉闹的场面。)《贩马记》是“辛亥传
奇剧”,正面写了辛亥革命,伴随着跌宕的情节,副线是男女主人公的恋爱
悲剧。经过惊险曲折的战斗,起义胜利了,消息传来,宣统退位,袁世凯登
台,男主人公满怀的希望开始幻灭,决定离开他参加起义的军队,因为“还
有一个更深刻的思想”促使他离开。“我还得到什么地方寻找真理。咱们不
能空闹一场革命,光自己升官发财。是什么思想,我叫不出它的名字。? 。
我要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这个‘思想’,为这死了也甘心。为中华民国找一
个真正自由的身子。这回辛亥革命不是胜利,实质上是失败了。”①这就是
点明全剧主旨的结尾。
表现手法也变了,主要的特点是场景开阔,戏剧结构从紧凑转向奔放。
《贩马记》是照着“南戏”的样式写的,是把舶来形式的话剧和中国戏曲形
式相结合的一个尝试。这种尝试再见于健吾在“四人帮”覆灭以后的新作历
史剧《吕雉》。明确提出话剧艺术向民族戏曲传统学习,是近三十年来的事,
实际上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交叉感染,早就悄悄地发生了:话剧的幼年阶
段,即称为新剧或文明戏的阶段,基本上是优孟衣冠、演绎故事的现成手段;
而话剧的分幕布景的方法,也久已侵入戏曲舞台,代替了“守旧”,就是明
显的例证。但这种有意识的尝试,无疑的更有意义。
四
在抗日战争中,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健吾改编了不少剧本,其中
有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秋》,根据法国斯克利布(Scribe)剧本改编的《云
彩霞》,萨尔杜(Sardou)剧本改编的《金小玉》及其他,还有根据博马舍
① 李健吾:《以身作则》后记。1936 年,文化生活社版。
① 李健吾:《贩马记》第八折。1981 年,宁夏人民出版社版。
《费加罗的婚礼》改编的《艳阳天》,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王
德明》(演出时名《乱世英雄》),根据《奥赛罗》改编的《阿史那》等等。
改编和上演外国剧本是当时的流行现象,因为客观情势需要。现实的发
展永远比人的想象丰富繁复,陷于陆沉的上海会有一段话剧的繁荣时期,就
是人们非所预料的事。不去考察现实变化的来龙去脉,追寻隐藏在内的因果
关系,随便加上个“畸形繁荣”这类词汇是很方便的,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
分析问题,认识真理。众多的剧团,排日不虚的演出,创作剧本供不应求,
不得不求助于改编,这是改编外国剧本得以流行的最直接最表面的原因,是
容易理解的,现在我只是要问:这件事本身应该怎么估价,是否其中也不乏
积极意义?
重创作,轻翻译,是文学界历来就有的风气,后来事实终于逐渐纠正了
这种偏颇。——创作当然是最可贵的,因为文艺贵在创造,而且非此不能反
映本民族的时代、社会和人民生活。但文化交流却好比建筑物中需要门窗,
渡河需要桥梁,而且正是创作的他山之石,也已经没有什么人怀疑它的重要
性了。至于改编和搬演外国舞台剧,当时上海的评论家就很加以鄙薄,至今
似乎也还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件很可遗憾的事。戏剧观众比文学读
者的圈子大得多,欣赏和理解能力也更参差。一丝不苟的原装演出,固然可
以更真切地介绍异域民族的生活和艺术,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一般观众的
隔阂,往往不如巧妙的改编能获得更多的观众,实践中已有许多例证。宁缺
毋滥,非有即无,严肃是严肃极了,但为广大的观众着想,为什么不能退后
一步,让他们先打开眼界,多一点艺术享受,多一点认识世界的机会?
就艺术价值来衡量,改编是否属于次等品,也不一定。创作也好,翻译
也好,改编也好,一切决定于质量。世界公认的天才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剧
本中,就有改编的作品。我国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名著中,也不乏
辗转改作的例子。如果说,这是改编本国作品,又当别论,那么改编外国作
品,工作只会更困难,因为首先就会遇到不同民族、历史、时代、风俗、习
惯,不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等等的障碍。要改编得既符合原作的主要精
神,又浑成自然,天衣无缝,不但不能有丝毫的轻忽,还必须有精娴的艺术
修养。只要看看有些改编作品的生吞活剥,不伦不类,就知道改编之不易了。
从健吾改编的一些精品中,读者不难看出他所下的工夫,证明他是移花
接木的能手。以《王德明》为例,沉郁怪诞的色彩,波谲云诡的剧情,野心
家的阴鸷狠毒,杀人后的怔忡疯痫,《麦克白》激荡人心的力量,依然很好
地保存着,而全剧从内容到形式都中国化了。时代背景移到了中国五代,那
正是个民族大分裂时期,封建割据、征伐暴乱、杀父弑君成了流行病。成德
镇大将王德明(本名张文礼)杀死义父节度使王熔,篡位窃踞镇州,其人其
事,都见于史乘的记载,这就使天马行空般的虚构有了坚固的真实基础。剧
本第五场写李震为了保护王熔十岁的幼子王照海,竟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冒名
顶替,献给王德明。这个情节本来是《麦克白》所没有的,显然是元曲《赵
氏孤儿》故事的嫁接,但并不使人发生补缀和穿凿的痕迹。撇开《麦克白》
看《王德明》,仍不失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金小玉》的地点移到了北京,
时间是北洋军阀的天下摇摇欲坠,革命地火行将爆裂的年代。革命者的坚
贞,艺术家的刚毅不屈,女伶的痴情与嫉妒,军警头子的阴险与狠毒,纠扭
盘结,迸出耀眼的火花,构成惊心动魄的场面。道地北京气氛的人事景物,
你再想不到它的原生地是法国。这两个剧本,都曾经若干剧团演出,观众的
激赏,历久不衰的卖座,无可置疑地肯定了它们的成就。两剧的导演都是佐
临,主要演员是石挥、丹尼、张伐(健吾自己还串演了一个角色),证明编、
导、演的完美合作,是使舞台艺术具有强大魅力的必要条件。
有趣的是,健吾改编了那么些外国剧本,他对自己这种再创作的劳动,
似乎也并不十分肯定。他改编“讲究结构的斯克利布”①的《云彩霞》,同
样以布局取胜的萨尔杜四剧:《金小玉》、《风流债》、《花信风》、《喜
相逢》,但他却说:“人属于一种有遗憾的动物,喜欢的不一定能够做,时
间不允许。通过允许的往往多是不最喜欢的工作,悲哀就在这里。”又说:
“我和萨尔杜遇在一起,也只是时间、环境和机会的巧合。为了争取观众,
为了情节容易吸引观众,为了企图掌握萨尔杜在剧院造成的营业记录,萨尔
杜便由朋友介绍,由我接受下来这份礼物。”①为什么这样说?我想大概因
为斯克利布和萨尔杜在法国剧坛虽曾红极一时,但评论家只肯定他们的技
巧,评价不高。而我国新文艺界长期以来的一个特别“国情”,就是害怕技
巧,唯恐“以词害意”。其实思想性和技巧决不是对立物,倒是相依为命的
连理枝。只有雕琢过分,只顾搔首弄姿,毫无风骨情致可言,才是十足的厌
物。试读健吾所改编的几种剧本,无一不是构思奇巧,鬼斧神工,显出作者
的修养和才力,内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欠缺的只是人物刻画不是那么深
切感人。中国的古典文学(小说、戏剧)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擅长结撰故事
的,而目下流行的,却不少是离奇的生编硬造。如果能从斯克利布和萨尔杜
那里好好学到一些东西,那我们的读者和观众就欢喜不尽了。——以萨尔杜
而言,我国很早就译过他的《祖国》,“孤岛”时期还曾搬上舞台,以此激
扬民气。早在20 世纪初叶,日本剧作家田口菊町就曾将萨尔杜的《杜司克》
改编为日本新派剧本,名为《热血》。我国最早的戏剧团体春柳社,又改名
《热泪》,于1909 年初夏在日本演出①。这也就是后来的《金小玉》。“药
补不如食补”,多供给些富营养而又有滋味的精神食品,比起那些冠冕堂皇
的金科玉律来,对读者和作者将更为有益。健吾在这方面所花的心血,是不
会白费的!
① 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见《春泥集》。1979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版。
① 李健吾:《花信风》跋。1944 年,世界书局版。
① 欧阳予倩:《回忆春柳》,见《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
五
在健吾大量的翻译剧本中,有一种特殊的品种,这是由中国剧作家执笔
的英文剧本。
已故的老一辈戏剧家王文显,现在知道的人大概不多了。他曾在清华大
学主持西洋文学系,洪深、曹禹、张骏祥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健吾是其中之
一。王文显的剧作,都是用英文写的。1932 年,健吾留法回国,第一个翻译
的剧本就是他老师的《委曲求全》。这个戏在北平、上海都演过,上海的主
要演员是凤子。我最初看她演戏,就是《委曲求全》和《雷雨》,那还是她
的少女时代。在苦难深重的上海沦陷期间,王文显在圣约翰大学教英文,生
活相当艰苦。健吾又译了他的《北京政变》——一个写袁世凯的戏,后来出
版时改名《梦里京华》。健吾每星期到戏院结算上演税,送给他的老师。回
忆这些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