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2005年第4期-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万裹子吓得昏死过去。
万裹子醒了。周围很静很静。万裹子突然大叫起来:喊爸爸、妈妈,喊姐姐、弟弟……
万裹子边喊边跑啊跑,爬啊爬——万裹子看到了妈妈!妈妈大岛民子正痴呆呆地坐在一堆尸体中间。万裹子吓坏了,爸爸、姐姐、弟弟都死了……
万裹子一头扑在妈妈怀里:“妈妈,我怕,我怕啊……”
妈妈像一尊石像,静静地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头上尽是草屑,两手沾满了血,脸色蜡黄。妈妈找出一条白布,把三具尸体的脸盖上。回转身,看见万裹子,立刻冷了脸:“你是谁?”“我是你女儿万裹子啊?”“万裹子?女儿?”“是啊,我是你的小女儿啊!”
大岛民子一抓把起万裹子,抓得万裹子疼得直咧嘴,突然一使劲,狠狠推倒女儿:“你为什么没没死?你个胆小鬼,你为什么没和他们一块死?”
大岛民子再次把站起来的万裹子狠狠推倒在地,歇斯底里地吼叫:“你为什么还活着!”“妈妈,你……怎么了?”
万裹子不小了,已经同我前边说的乌云一样,8岁了。可是,万裹子太小,她想不明白妈妈为什么突然变了,变得这样凶残,这样恨她不死?
在那个叫黑龙江“静岗村开拓团”的地方,已看不到别的人,只有她们母女二人。但,此时,她们如同陌路人。母亲在前边走,女儿在后边跟着,保持一定距离。无论是爬山,还是穿越密林、草地,哪怕露宿在屋角墙根,万裹子也不敢靠近妈妈。大清早,万裹子出去讨饭,把仅有的干粮、饼子、土豆、苞米,或者清水,哪怕是捡到的一个冻梨、干果,悄悄地摆放在妈妈面前,然后她一溜烟跑出十几米以外的地方,看妈妈吃完。可妈妈并不因此而原谅她:“你为什么胆怯偷生,没有去陪伴姐姐和弟弟?”
有一次,妈妈一个人涉过河水,根本不管看着翻花的河水吓得战战兢兢的女儿。万裹子担心被妈妈丢掉,只好跳进河水,拼命向前走啊走——不想,她在河中时,妈妈竟拣起石块打她,阻止女儿上岸!万裹子流着泪,一边躲着石块一边拼命向岸边走去。妈妈见她快要上岸了,身边也没石头可扔了,便气呼呼地快步走去——万裹子只好再次加快脚步追赶妈妈……
这天,大岛民子累了,在一个草垛边歇息。垛边还有些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万裹子更是累得不行,躺下就睡了。突然,她觉得胸口有什么东西压过来,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一个一个麻袋包裹正抛在她身上——看不见人,但从她熟悉的尖笑中,她知道又是妈妈!她的生身母亲,竟想以这种方式结束女儿的生命!
笑声渐渐远去了,万裹子并没有被压死、闷死。她使尽全身力气,从包裹中钻了出来,她出来第一个念头就是:妈妈呢,我一定要撵上妈妈啊!
1946年春,她们走到了吉林境内。
还是那个“队形”,母女俩一前一后。还是那样吃饭,母女俩一前一后。可是,母亲已经不提“过去”的事了,也没有再骂她、打她、加害于女儿。只是,妈妈那眼神、那异常冷漠的样子,叫万裹子琢磨不透。
这天早晨,万裹子醒来时,不见了妈妈。她的身上,盖了一件单衣。妈妈的单衣。从此,她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于是,人们看到一个可怜而揪心的情景:一个小女孩子在大街小巷疯一样奔跑呼叫,呼叫她的妈妈……
一个30多岁的女人把她接回家,从此,这个女人成了她的“新妈妈”。
万裹子对我说:“中国妈妈待我太好了,没有这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我肯定活不下来。”万裹子擦一下眼泪,又说,“不是活不活的事,中国妈妈还教会我什么叫爱,什么叫善良……可是,可是我还是惦记我的日本妈妈……”
1981年夏天,已改名叫田玲的万裹子获准来日本寻亲,她相信,她的日本妈妈还活着。
果然,她如愿以偿。
可是,当经过一道道繁复的手续,确认眼前那位60多岁的老人真是自己的妈妈大岛民子时,万裹子再也忍不住了,激动地说:“没错,时隔这么多年,您变化不大!”
然而,她的热情再次被妈妈拒绝:“您是我的女儿万裹子,我也认出了您。不过,我还是不能认您!您不会日语,又没念过大学,回来能活下去吗?这里仍是战场,是战争!您活不成的,回中国去吧!”
当年,大岛民子丢下女儿后,继续南行,有幸与等待集体归国的日本侨民队伍相遇并安全返回日本。不久,她与同样在中国东北死去妻子的开拓团员小松僧彦结为夫妻。小松僧彦得知妻子还有个女儿在中国,多次催促她能向政府提供线索,大岛民子却无动于衷。她不愿提起女儿,更不愿提起那场战争——仿佛见不到女儿,就忘掉了那场战争,忘掉了过去,忘掉了死去的亲人……
小松僧彦想了许多办法,才找到了万裹子,然而,她的亲妈妈却不认她!
1985年,由小松僧彦出面担保,将万裹子一家接到日本定居。惟一难办的是,大岛民子仍然不见面、不承认母女关系!
更让人不解的是,小松僧彦死后,大岛民子不去老人福祉中心,却意外地要求被她抛弃、从未承认过母女关系的万裹子负担她的一切生活费用,为她养老送终!
万裹子十分不解,但,还是给她送些钱去。回中国探望中国妈妈时,她向中国妈妈田于氏述说此情后,征求她的意见:“妈,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就怎么办,我听您的。”田于氏毫不犹豫地对她说:“不管怎么样,她是你的妈妈呀!孩子啊,不管她认不认你,你也要认她。不管她当年养没养活你,现在,你也要养她。”田于氏指着女儿说:“我可告诉你啊,你要是连你的亲妈都不养活,我再也不认你这个女儿了!”
九“菊地丰”们
我曾跟许多朋友讲过菊地丰的故事。所听之人无不感慨,他们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汇是:震撼!2004年国庆节,我来到通辽市所属的额勒顺“乌云森林”采访了他。之后,我特意通过翻译,向他索要一张名片留作纪念。每每说起他的故事,我都要掏出这张名片给朋友们看。可惜,这张我珍爱的名片居然没了,不知丢在酒场、咖啡屋,还是丢在朋友的办公室——但,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名片背面印的中文字:为了人类共生的地球,50万亩人工林,正在绿化中……
2004年10月1日,我采访了菊地丰先生。
为了采访顺利,头一天我们就冒雨行进,边打听边进入内蒙境地,一路全是沙化的土地,我震惊了: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科尔沁大草原吗?可是,过彰武,越通辽,穿几个旗,竟然没有一片可“入镜”的草原!远看,如浊浪翻滚,一朵朵,一组组,组组相衔,无边无垠;近观,则是凸起、翻滚的沙堆,一个个,一片片,绵延不绝!沙堆是黄色的,沙堆是褐色的,沙堆斑斑点点,沙堆黄雾迷茫。“黄雾”,是“风手”一把一把扬起来的;斑斑点点,是“稳操胜券”的沙尘,围剿着行将消亡的绿意;褐色,则是“弹尽粮绝”后战死疆场的草木们的尸体;黄色,那些遮天蔽日的黄色,则是沙尘们手舞足蹈的放浪的狂欢……
不是没有绿色,只是太淡、太少了。一眼望去,它们如使用年头太多而褪了色的旧被单,如“水落河床出”时干朽的苔丝,如连不成片无法缝补的破衣衫……为了寻找日本友人菊地丰先生,我们的车在艰难行进。乡镇间的路尚可,虽然窄些,却铺了柏油。村屯之间可糟透了,连“搓衣板儿”路都很少,一个坑洼连着一个坑洼,简直是寸步难行!但却看得出,坑洼的边上,是一块块“补丁”一样的柏油路“残骸”。夜里,住宿在老乡家里(没有旅馆),我问他为什么不把坏路修好,老乡忧伤地告诉我,人越来越少了,还修它干啥?我问,怎么会少呢?老乡说:“都让沙子撵跑啦!”
可是,当我们来到“乌云森林”,当满世界的林海绿涛澎湃地扑过来,扑过来,我们不是震惊,而是震撼!
我情不自禁地喊:“停下,快停下!”
站在乌云森林前,看绿叶翻飞,听林涛阵阵,闻久违了的清芳气息,我闭上眼睛,陶醉不已!
我们来到那个砖结构(外面抹了水泥,粉刷成白色)的蒙古包前,菊地丰先生及翻译已等在门口。门旁有个方形牌子,牌子上写:“日本沙漠植林志愿者协会中国事务所”。上为中文,下为蒙古文。进屋后,中间是两排简陋的桌凳,大概能坐20多人。正面是一个黑板,如我上中小学时的普通黑板。黑板上还有菊地丰先生教学的字迹。上边有“沙打旺”、“沙棘”等字迹。屋子临墙的圆周都是挂图。这些挂图,大概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菊地丰先生及日本友人前来植树的照片,另一方面,是此地植树前后的“图片跟踪”,由当年完全沙化,几乎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变成今日郁郁葱葱的森林……
菊地丰生于1932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部。他本是政府官员,因在56岁时去埃及、伊朗、伊拉克旅游,看到那些因被沙漠追逼、掩埋的古老人类文明遭到毁坏,以及那渺无人烟辽远无际的苍凉景象,针一样戳痛了他。回日本后,他毅然辞职,立下终生“为把荒漠变绿洲”的鸿鹄大志。1990年,他来到中国的鄂尔多斯荒漠,同另一位日本治沙专家远山正英一道,开始个人投资,度过艰苦而漫长的治沙岁月。当那里的一片片“死亡之谷”染上生命的绿色时,吃多少苦已不在话下,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唱又跳……
1993年,当菊地丰看到中国与日本合拍的电视纪录片《回归大草原的日子》,一下子被乌云的事震动了:当年的日本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伤害,善良的中国养父母竟救了敌国的孩子,还视若亲生,把她培养成大学生!乌云找到了日本哥哥,却不肯回日本,宁愿一辈子在中国,一辈子报答中国养父母的恩情……菊地丰立刻做出决定,要认识乌云,跟她一道回报中国的养父母……
1994年4月,菊地丰跟乌云相识。在泪水中听了乌云讲述了被中国妈妈救助、抚养的经过,当即决定在库伦旗治沙,建造“乌云森林”。
1994年9月,菊地丰先生开始了治沙植林。有人问其因,菊地丰先生回答:“第一,我们都是地球人,面对地球被破坏的创伤,每一个地球人,都有义务为地球疗伤;第二,内蒙古的风沙太大了,每年的沙尘暴已经漂洋过海,污染了日本的环境,为了我的祖国,我也要来中国治沙;第三,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要把有生之年,献给治沙事业。”
他成立了一个人的治沙协会,没有会员,把年已87岁的父亲、83岁的母亲,以及妻子、哥哥嫂嫂、弟弟弟媳、儿子等人“拉”到中国,向他们介绍此地沙化岌岌可危及治沙计划。回日本后,他四处游说,在日本各地成立了“中国沙漠之林志愿者协会”,“最大化地”争取人力物力资源。10年来,在他的倡议和带领下,先后有40多个团组、2000多人次、捐资1200多万元,建设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