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道无为-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者,扩大观审“八苦”的范围和对象,有利于我们了解众生疾苦,有利于我们最终明白什么是众生什么是佛,有利于我们在现实中为减除众生疾苦而寻找到更具体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我们自已在了悟人生真理之后,生起 “四无量心” ,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好事,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
报纸上电视上出现的那些罪人,都是人生问题上出了问题的人,都是执迷不悟的人。报纸上刊物上,那些早早自杀的人,都是些苦不堪言的人。我们说死是人生最大的苦,而他们却是活着比死了还苦,所以宁愿以死来减轻活着的苦。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是人生出了问题,很多道理没有了悟,人生没有经营好,没有营造好。可是,按佛学的见解,他们原本也有佛性啊,只可惜不知迷于哪一窍,颠倒了人生,自己见不到自己的佛性,被这样欲那样欲所障碍,落入恶性因果报应,断送了难得的人生。
要是他们早一点就有了“人生经营”的意识,早一点就有“营造美好人生”的意识,并且早一点从佛学思想中悟得人生真谛,情况又会怎样呢?
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开,才能了解什么叫人生,什么叫美好人生。当我们了悟了人生真
谛,懂得了心本无缚无束无障无碍无染无污;懂得了世间一切皆无实性真体,皆是无常迁变,刹那不停;懂得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懂得了众生本是佛,迷时是众生,悟时是佛;懂得了众生在苦海,佛在法海,一迷一悟两个世界、两种人生、两样命运。。。。。。总之,当我们了悟佛法大义,终得以对人生有了觉悟,终得以见到自身佛性之后,面对芸芸众生,我们当生起“四无量心”。这是我们美好人生的价值所在。
什么是“四无量心”?佛经上讲:“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慈无量心:思惟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利乐。不分亲疏,不论贵贱,不计恩怨,给予一切众生利乐。佛学认为,慈就是为众生创造通往喜乐的因缘。
悲无量心:把众生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思维如何才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为一切众生拔除苦难。佛学认为,悲,乃是为众生创造脱离苦难的因缘。
喜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真心喜悦,不起嫉妒。
舍无量心:对众生一视同仁,无憎无爱,平等对待。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社会、造福众生。
佛学的根本宗旨是众生幸福,众生平等。释迦牟尼佛就希望六道轮回的众生都幸福。观世音菩萨也是专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本身是成佛的,但他发下宏愿,要渡尽地狱一切众
生才成佛,在地狱内凡是有改恶从善的,有一丝悔改的,他都要解救。
此外,佛学所谓“众生”不仅是指大,也包括所有有生命的,包括低等生物在内。佛祖
“以身饲虎”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佛经上讲,很久以前,有个大车国王,他有三个儿子:摩诃波罗、摩诃提婆、摩诃萨锤。一次在山中游玩,见一雌虎产下七只小虎,精疲力尽,奄奄一息,快要死了。大王子说:这只老虎产下七仔,无暇寻食,在饥饿逼迫下,恐怕会把自己的幼虎给吃掉。二王子听了便说,太可怜了,这只老虎不久就会死去,我有什么能耐可以救它一命呢?三王子心想:我一生虚度光阴,我的身体虚弱败坏,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益处,我今天何不舍弃它,使它在生死之海中,作一条拯救众生的大船呢?于是他让两位王兄先行一步,自己回到竹林中,脱去衣服,躺到老虎身边,想用自己的身体拯救老虎。但老虎实在太虚弱,连吃下他的力气也没有。三王子便用竹尖在自己颈子上刺了一个洞,用流出的鲜血喂老虎,直到老虎食血后恢复了力气,一口气把他吃得干干净净为止。这个三王子据说就是佛祖的前身。
这则故事表明了佛家拯救众生出苦海的四无量心。把爱护一切生命的佛家情怀展示得生动感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不去一一讲述。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心灵、解脱的心灵,了悟宇宙真理和人生真理的心灵,是怎样的至直至善至美。这样的心灵便是我们“营造美好人生”所要追寻的目标。有了这样的心灵,人生才会美好。多一些这样的心灵,人间才会美好。
愿我们在“营造美好心灵”这一课上,天天进步。愿苦海终究变菩提。
苦海亦法海,愿我们借佛学的智慧,扬起觉悟的风帆,自性自渡,并普渡众生。
以上是有关“人生经营”中对“营造美好心灵”的简单阐述。我们扼要地谈到了观
“心”、观“色空不二”、观〃无常〃、观“苦”而生“四无量心”四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营造美好心灵”的四个步骤,也可理解为四个层面,或四个角度。就像一幢建筑物有很多面,有很多层,有很多角度一样,实际上各个方面都是无法分开的,都是交融在整体之中的,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融汇贯通的。我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入手都是一样,要把“营造美好心灵”当作在内心修建一幢建筑物来对待,任何一面都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面孤立地做起来就没有什么价值意义。我们要完成的是一幢内心建筑,只有当这个建筑不是限于局部作业,而是全面完工时,我们“营造美好心灵”的工作才算是有了结果。判断这个建筑是否全面完工,就在于看它是否产生出预先我们设计的功能,在这里,就是看最终我们能否生起“四无量心”。
“人生经营”中,美好心灵的营造,可算是我们的经营之本,是“人生经营”的基本投
入。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经营 ”,没有“无本生意”可做,因为“人生经营”首先是自己生命中的事,中间没有“串串”的位置,它和饮水、吃饭一样,别人无法帮你喝水,你也无法替别人吃饱。这种无人可以担代的事,必须自己去做。如果有人愿意放弃心灵的建设,不想把握美好人生,愿意以烂为烂,执迷不悟,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投入,那也没法,那是无缘,佛学上有一个观点,佛不渡无缘之人,也就只好算了。
心灵的建设完成后,我们便面临“人生经营”中的第二个问题:行动。这意味着“营造美好的人生行为”这个问题。
“营造美好的人生行为”中所谓“人生行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二是口,三是意。身代表一切行为、举止、表情、仪态、眼神等以动作性为主的行为。口代表言谈、言论、语气、语音、哭笑、歌吟等以发音交流为主的行为。意代表意念、意向、意图、意见、意识、主意、见解等以心理活动为主的内心行为。
对这三个方面的行为,也有一个建设、管理和营造的问题。当然,这比前面所言“心灵的营造”要容易一些,因为是在前一步完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佛学认为,心是万行之本,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心与行为是相表里的。如果我们在“营造美好心灵”阶段,做得扎实、做得到位、做得好,自己一生“人生行为的机制”也就早已大体形成,剩下的不外乎是到现实生活各境遇中,面对各种因缘和合以及面对拥挤着八万四干“尘劳”的人生环境,去激发、运用和印证这套“美好的心灵——行为”机制,丰富自己具体的人生行为罢了。
另一方面,这些行为,也算心灵的实际运用,这些行为落实在众生之中,产生美好的作用,产生利益众生的作用,产生在世间众生间种植无量善因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人生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
另外,通过行为,我们可印证和检验我们美好的心灵究竟营造得怎样。在行为形成的反馈中,我们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灵结构和精神结构。也就是说,心灵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点不像建筑物,建筑物只要住进了人,一般就不再调整了。心灵的建筑,即使已派上用场,还得天天修整,不断建设,因为心是活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在人生历程中,通过行为的反馈来常常检省、常常印证,以行为及其后果为镜子,反复观照心灵,努力做到美好的心灵与美好的人生行为绵延无尽,为众生、为自已的人生不断创造利益。将四无量心作为四无量因,于行为之中形成四无量行,让众生与社会实受四无量报和四无量应。用无数具体的行为来丰富“人生奉献”的真意。
如果我们选择了“办企业”的途径来输送我们的人生行为,那么,这也是“人生经营”中要讨论的第三个大问题,即:化企业经营为人生经营。
也就是说,把上述人生经营的根本道理用来作为企业经营的根本道理,把人生经营的根本大法,用作统摄企业的根本大法。将企业人格化,或者说将佛性的心灵,形成企业四无量心,让企业的生死存亡,像众生的生老病死那样,在一系列根本的觉悟中被解脱和超越。让企业以佛性为自性,以佛性为大法,为法不为利,为众生谋利益。这个问题不去多谈,想必,觉悟了的人,自然能领会。
最后,重复一遍——
人生经营,不是赚取外汇,也不是赚取国钞;人生经营是要“赚取”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人生经营,是把人生拿来经营,是经营人生,经营的原则和目标是使人生实现更高的价
值。
——是在没有意义(空)的前提下和背景上,创造和赋予人生以更充实更美满的意义。
愿人人都能经营好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都经营好了,世界也就无比光辉灿烂,无比圆融美满。
第五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现象剖析与人生觉悟
学好得好,做好得好,想好不得好。
——薛永新
一、善可立业,恶有苦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中,一跃而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强国。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和总结。
按照佛学的观点,即使是那些涂炭生灵、罪恶深重的罪人,只要真正有了向善的觉悟,“放下屠刀”,依然可以“立地成佛”。这是因为人本来都具有佛性,只是因为贪恋、执迷,陷入恶业不能自拔,障碍了佛性的自见和发扬。而人一旦对此有了根本觉悟,改恶从善,天地依然是无比辽阔空旷的。这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本意。
我们看到,日本通过军事手段,通过侵略别的国家和民族,想要达到的目标,如同泡影一样,早就消散了。然而,对这一泡影的执迷和贪恋,曾经将日本人民,乃至更多国家的人民都拖入了“苦海”。特别是对日本人民而言,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带来的不仅是已经过去的物质性的灾难,更是永远都将继续影响下去的精神的巨大创痛。
这里面的教训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教训就是:在邪恶的基础上,绝对不可能建立起任何经受得住时间和真理检验的事业。这是留存于人间的普遍法则。这个法则表明,人与人之间永远推不翻的相互关系,是相互奉献的关系,而不是一方掠夺另一方,或者相互掠夺的关系。这一法则表明,人间一切事业的基础,只能是善,不可是恶。凡是以邪恶为本所造的恶业,都逃不脱佛学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