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道无为-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是《道德经》中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入手,我们来探求一下“企业经营之道”。
这里,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来阐述“道”的一些表现形式,借此传达“道”的一些普遍原则。
水的哪些品格表达着“道”呢?──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世间所有的植物、动物,一切有生物质,都离不开水的养育。田地一旦缺水,五谷不生,饥荒遍野;江河一旦缺水,舟楫不通,鱼死浅滩;海洋一旦无水,恐怕天地都干枯了;我们人体中60%也是水,100 斤的人体就有60斤水,人一缺水(脱水),就休克,乃至死亡。。。。。。。
我们这颗星球上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这个星球也就死了;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这颗地球只能说是一块大石头。
光有天,没有水,不行;光有地,没有水,不行;又有天又有地,但是没有水,还是不行。你看水的这一品格有多伟大。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
然而,水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索取,什么也都一无所求,没有自己的利益可言,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这就更是伟大了。
不仅如此,看看水所处的位置吧,所谓“水往低处流”,它总是自甘于处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的这些品格的评价是“几於道”。为什么只叫做“几於道”呢?我理解老子认为水的这些品格几乎就是“道”,但它本身不是“道”,然而它是道的表现,传达着“道”所包含的精神和法则。人们通过对水的这些品质的学习和领悟,接近“道”的精神实质;用“水”这种人人均可观察体会的公开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通过类似修炼“水观”的途径,去悟“道”之本身,最终获得“道”指引,成就道德人生。于是才在《道德经》中不惜笔墨,写下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那么,水的这些“几於道”的品质,对我们当今企业经营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或启发性呢?我认为是当然有的。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这个过渡时期,我认为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修炼一下“水观”,借以明白掌握企业经营之道。所谓修“水观”不过是一种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时常观想一下水的各种品格,领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实质,吸取当中“道”的养分,把它们转化成企业的品格、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万物都不能没有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正如万物都离不开水一样,如果你的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确有实在的利益之处,那么,社会和公众也就离不开你的企业,需要你的企业存在下去。换句话说,你的企业如果真能像水一样,给社会给人类带去实在的利益,你的企业就有了立足之地。举个例讲,制盐业为什么不会倒,因为人人都需要盐,没有盐不行。盐业因为能给人们带去实在的利益而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企业经营之道就在于:怎样使企业自身成为社会和人类的普遍需要;或者说,怎样使企业成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利益要求的劳动实体。
这实际上是要解决立业的根本点的问题。我们立业立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地方,足以支持我们立业?如果我们从“水”与“万物”的关系中有所领悟的话,应当说,我们立业的理念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其宗旨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天下大众谋利益。只有这样,只有当我们的企业能够给社会公众带去他们所需要的实际利益时,我们才能立住脚根。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需要我们,才会支持我们。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相反,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具有水的品质,我们所作所为对人类对社会没有“利养”作用,那我们就无从立足,也没有什么业可以立了。因为人们不需要我们,不在乎我们。
这就是水的“善利万物”的品质引起的关于企业之道的思考。这一步可以叫做“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结论是:立业必须立在人们的利益需要上,立在人们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制药。制药能解除人们生理上的痛苦烦恼,但我们更崇尚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能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使人人都能从内到外,形成一种美好人生。
有些初涉商界的人士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把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利益需要上。这是大错特错,是不明白“立业之道”的表现。这样的企业注定要倒闭,即使短时间内看上去会有一些起色,但终归久不了。我这里讲这些,完全是为了要提醒他们。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们立足于自我利益而不是立足于大众利益,这是背离了企业的“立业之道”的,所以才说注定立不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水之所以为万物所需要,完全是因为水能够给万物带去它们所必需的实在的利益。如果水不能给万物带去利益,万物也就不需要它了。这个道理说得透彻一点,就是利益必须是在公众和社会里,就像水与万物的关系一样,利益是在万物,而不在水。用佛学的说法,利益应是在“众生”那里。只有社会和公众才是利益的主体。而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只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输送利益,或者是帮助公众主体实际享受到他们所需的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得此“企业之道”而立起来的企业,肯定是受社会和公众欢迎的,肯定是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能给他们带去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就需要它存在,就会支持它,保护它,回报它,用种种方式接受它的存在。这叫做“得道多助”。
当然,实际的情形深入分析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从道理上也明白了要为人类谋利益这个道理,但实践活动中仍然没有能够立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知道”与“入道”的差距问题。明白了大道,觉悟到了大道,这还只能算是“知道”,“知道”虽然是“入道”的前提,但这还不是“入道”。从“知道”到“入道”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跨越。“知道”相当于解决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而“入道”则意味着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合乎认识的实践。“知道”是明白了“道”,“入道”则是指行为“合于道”。
水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启迪就是:立业要立在公众的利益需要上。这个启迪也带来一些实际的课题,即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有哪些,这些需要当中哪些已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有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把我们正确的“立业点”落实到现实当中,真正介入“道的运行”。当然,在正式介入之前,我们还得弄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措施,凭借什么样的具体能力,去实现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愿望。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能力,就得着手组织这些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就得制造相应的方式;如果我们没有现成的手段措施,我们就得推敲研究制订出可行的、有力、有效的措施。总之,当我们明白了“企业的立业之道”,就得动起来,就得把大道的运用落到实处。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真正把公众所需要的东西送到了公众手里,并且被公众接纳,被公众承认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还将不断地需要时,我们才能说,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真的转化成了我们企业的品格;也才能说,我们的企业行为“几於道”、几乎合于道了。
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给我们的第二个启迪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就像水是万物的需要一样。这个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对社会、对公众有用的和有利的东西。
由此我们说,前一点(即:立业要立在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上)和后一点(即:务必使企业成为社会公众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之所在。
舍此两个根本点,不足以立正业。
这个结论,我们可以放到现实中去检验。有兴趣对此作深入探究的同志、人士,可以把海内外所有“立起来了”的企业全部罗列出来,作实况分析,看看这些成功的企业是否首先就成功在合于上述“立业之道”。我想,分析的结果,一定会给我们的上述结论提供更多有力的“真凭实据”,使我们的结论得到丰富多采的支持,变得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
日本的松下公司,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微软公司,台湾的统一企业,以及我们恩威公司,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公司,都可以作为大家分析的材料。
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除了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之外,“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或者说是“辅助支撑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圣人的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好的“水德”,确实是值得我们从其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立业的道理。“不争”,是美好“水德”的又一个品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其性质可叫做“无私”,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在过去对老子的众多研究中,这种品质多半被学者专家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这种归结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绝不是只有这一种归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老子所处的时代商品生产、商品经济都不发达;因此,“水德”的阐述和运用,无法依工商业
现象借题发挥,所以,“水德”的阐发才好像是专为人们的“为人处世”而进行的。这是时代局限留下的问题。
那么,老子于“水德”之中寄托的深刻哲学思想,真是与现代商品经济无缘或是绝缘吗?这些宝贵的思想,就不能运用于我们当今的企业了吗?我认为前景远不是那样悲观。我相信,人类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