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零岁教育_(日)井深大-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说明,胎儿不仅能听到外部的声音,而且能记住外部的声音,婴儿在未出世之前就开始学习优美的声音。
这样的实例还很多。我想由此而进一步地指出,婴儿的感情来源于母亲,他/她和母亲一起喜怒哀乐。最近,随着生理学的进步。不断有研究成果表明:当人的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大脑传递物质)会作用于大脑。这种看法使人很容易想到,母亲血液中分泌的化学物质会通过脐带对婴儿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靠以往的看法所完全不能明白的,因为以往的看法只局限于通过神经纤维的电流变化来捕捉大脑的运动。人们相信所谓的胎教迷信,甚至教科书都白纸黑字地写上:别说胎儿,就是出生三个月的婴儿也看不见任何东西。最近教科书作了修改。即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可以看见东西。也就是说,认为刚出生的婴儿看不见东西的说法还在堂而皇之地流行着。
这种说法也许是来源于心理学权威,精神分析奠基人弗洛伊德的学说。我曾经看过弗洛伊德的文献,文献中说:〃婴儿在出生获得两个半月到三个月不会笑。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婴儿还没有智力。〃〃婴儿的心智要在二,三年后才能发育形成。〃等等。由此看来,教科书的主张与弗洛伊德的学说哟极深得渊源,因而,设置开始教育的时间段完全不同,这也是一种常识。
就是在从事幼儿教育的世界里,也曾经有人断言:出生不超过两个月的婴儿只会睡觉,哭叫和喝奶,对他/她进行能力和智能的研究毫无价值可言。例如,著名的巴顿。赫怀特博士在国际儿童年时,曾应幼儿开发协会的邀请前来日本,她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赫怀特是哈巴特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世界幼儿教育的权威人士。
其他还有许多学者,他们和赫怀特一样,把婴儿看作如同植物一样的,〃心智未开的有机体,〃他们认为:婴儿没有意识,没有知觉,没有感觉,根本不具备心理机能。这似乎就是学问世界的现状。令人吃惊的是,在欧美,人们把出生不超过两个月就微笑的婴儿当作病人看待,称之为乳儿微笑症。
以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人否定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是因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身心都没有发育起来的婴儿没有接受教育的〃感受性〃和〃学习能力〃。从前的研究从来不把胎儿当作人来看待,即便不是胎儿,就是出生后不满1岁的婴儿,能否看作人也还存在着问题。
只是,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就不仅仅是一个现象论的问题。还必须涉及到妇女生产方式等深层次的问题。尽管这样的问题很棘手,我处理不好,但是我很愿意想大家介绍几个与之相关的有趣例子。
乌干达的婴儿出生六周就会爬
1985年来到日本的哲在夫。齐尔顿。皮阿斯著有《神童养育法》一书。尽管本中有苦涩南懂的地方,但是他在我思考幼儿教育时,给了我许多启迪。而且书中信息量惊人,汇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报告。
本章的标题是'胎儿的惊人能力',关于它的内容,我想首先从该书中引用马鲁歇尔。吉班关于乌干达婴儿的报告。
聚集班说,乌干达的母亲在临产之前还和平常一样干活。然后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自个儿蹲下来生孩子,或者找人帮助接生。大约一个小时后,该母亲便去串亲戚,让大家看自己刚生下来的婴儿。
出生的婴儿被光着身子放进母亲胸前的吊带里,他/她在母亲身边长大,连睡觉都不离开母亲。由于婴儿经常和母亲在一起,所以婴儿可以随时吃奶。据说,母亲也能通过一条布吊带明白婴儿的要求并作出反应。
据说,以前从来没有人在任何地方看见过如此生养的乌干达婴儿。这些婴儿出生后的第二天(48小时)就能通过前臂支撑坐起来。而且后背伸直,头部中症,目光集中。婴儿睡眠很少,长时间处于睡醒状态。
通过对出生六,七周的300名婴儿的调查发现,所有的婴儿都能自己爬行和自己坐立,甚至还会在镜子前长时间注视自己的模样。而这种能力在欧美的婴儿,要经过24州(6个月)才能显示出来。
无痛分娩剥夺了母子/女之间的肌肤情结
为什么我们能从乌干达婴儿的身上看到这种能力呢?就乌干达的婴儿与众不同吗?
不仅在乌干达,就是在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生产〃也是很自然的过程。人们常说:在温暖的南方,孩子好生养,婴儿自立早,但是,在俄罗斯有个游牧民族镇库斯,孩子分娩都在零下40度的露天进行。镇库斯人把〃生产〃看作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而不是看作一件特别的事情,所以他们不会在产前作任何的准备。
据说,大部分荷兰人现在还在自己家里进行分娩。荷兰的紧急救护体制十分完备,妇女分娩时备有助产医师。如果在医院进行助产顺理成章的话,多少会让人觉得不安。在荷兰,其婴幼儿的死亡率很低,仅次于瑞典。有一位接生无事故一万六千例的助产医生说:在日本,从助产学校毕业后,即使想挂牌开业也开不起来,因为产妇们都到医院生孩子。现在,去医院生产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仔细想一想又觉得滑稽可笑。又不是生病,为什么要去医院呢?
大家普通认为:去医院有大夫,能用麻醉要消除生产的痛楚,进行无痛分娩。蒙特乔有一本书叫《肌肤之亲》(英文名:TOUCHING),书中描述了母亲分娩阵痛的意义,内容十分感人。TOUCHING在日语当中时SKIN SHIP的意思。顺便提一句,据说,把SKINSHIP作为一般词语来使用的国家只有日本,因为他本来是精神病学科上的特殊用语。也就是说,尽管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能和日语的SKIN SHIP相对应的词,在外国只有
TOUCHING的说法。这种差异会不由得让人想到西方育儿和日本育儿,乃至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许多动物在生孩子后,妈妈会用舌头舔便孩子的全身。据说,如果妈妈不舔孩子的屁股,孩子就不能排泄,以至于不能活下来。当然,人不会去舔自己的婴儿。但是据蒙特乔推测,婴儿出生要通过狭小的产道,产道与婴儿有强烈身体接触,这可能和舔的作用差不多。因此他说:在妇女没有做妈妈的意识状态下出生的婴儿和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都会与妈妈失去身体的接触。
生命是神秘的,目前,我们还难以揭开它的面纱。就拿生孩子来说,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十分微妙,他们互相影响,如荷尔蒙得分迷惑减少,它们相互作用,并且具有各自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现代的生产呢?有一间带空调的,经过消毒得分娩室,有足够的照明和数不清的医疗仪器,根据近代医学进行一般化的计划麻醉分娩,平静地使用〃分娩管理〃字眼。下面,我想详细说明一下出生瞬间的重要性。
例如,通常分娩室的照度为三千多LX(勒库司)。这也许是出于对医生和助产医生的考虑,以使他们能看清婴儿出生时的状况。但对一个刚从子宫出来的婴儿来讲,我们不难想象室内的灯光实在太刺眼了,因为子宫光线昏暗,约30LX。因此,刚出身的大部分婴儿都因为刺眼而闭上眼睛。以前,人们将婴儿闭眼的情况解释为刚出生的婴儿目不能视。
生孩子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自从有了西方医学,婴儿的死亡率情况明显改善,同时也损害了婴儿所具有的能力。但我并不是说:孕妇应该自然生产,不必考虑卫生和危险的状况。我是说,在医学和医疗技术进步,人类可以控制〃生产〃的今天,人类更应该多为婴儿着想。
把生产看作病,优先考虑医生和医院的合适与否,这就是现状。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能忘记对生命地敬畏,必须站在胎儿也是〃人〃的立场,重新思考婴儿的问题。
前面,我向大家介绍了《神童养育法》一书,书中记载了用现代医疗对妊娠猴子的试验。在猴子发生阵痛和即将分娩时,按它与普通人的体重之比进行配药和麻醉。普通猴子出生后能够搂住母猴,经过麻醉而出生的猴子四肢乏力。而且母猴也因为麻醉而延长了阵痛的时间,显得精神恍惚,无法帮助自己的孩子。
虽然我们不能把人和猴子等同起来,但是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妊娠,生产和养育的话,我们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出生瞬间的环境问题。不仅要考虑胎儿的环境,新生儿的环境和幼儿的环境,同时还要认真考虑生产的问题,决不能人云亦云。
婴儿什么时候有个性?
我们往往把〃胎儿〃和〃新生儿〃分开来考虑,细想一下,他们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而存在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经历没经历〃生产〃的途径而已。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有的非常爱动,有的不怎么爱动。而且,刚出生的婴儿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差别,如有的婴儿爱睡,有的婴儿不爱睡,拿眼睛看东西,有的婴儿手舞足蹈,十分活跃。婴儿的哭声也不同,有的哭声很响,哇哇大哭,有的哭声很低,长长哭叫。这种差别和个性的产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母亲肚里的环境和母子/女之间的组合不尽相同。
为了建立较好的母子(女)关系,在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要注意他(她)的〃个性〃。推动这项研究的是哈巴特大学的布拉寨鲁顿博士。
布拉寨鲁顿博士创找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观察法,叫〃新生儿行动评价法〃。博士的观察手段多种多样,如使用手电筒的光束和摇晃有嗝啦声的婴儿玩具以及搂抱和哄逗婴儿等。而这些手段可以观察婴儿的反应速度,反应强度,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以及适应能力和精神能力的稳定程度等,而这些因素最能表现人的个性特征。
通过看博士对婴儿的检查发现,即使是出生才一天的婴儿,其差别也很大。有的婴儿会仅仅盯住博士的眼睛,即使博士的脸部上下左右移动了位置,她也紧追不放;而有的婴儿则会很快放弃追踪。但放出嘈杂声时,有的婴儿则马上适应并浅浅地睡去;而有的婴儿则十分敏感,哭个不停,还有的婴儿很好哄,一哄就不哭;而有的婴儿则需抱起来颠几下彩绘老实下来……
据说,婴儿出院回家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同一名婴儿,一个月后的结果与一个月前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第一周检查时,婴儿还有很好的耐性和稳定得情绪。可是,当婴儿随母亲回娘家后,由于受到姥姥和姥爷的百般疼爱,仅仅一个月,就是婴儿的自控能力减弱,对刺激反应消极。据说这样的实例时常可见。
日本的婴儿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疼爱,所以他们情绪非常稳定,而且注意力也很集中。这也许就是日本养育文化的特征吧,因此我们不能说她是好还是不好。而在美国人们更注重培养婴儿的自控能力。布拉寨鲁顿说:凭感觉,我十分担心一个受到过分保护的婴儿,因为我不知道他(她)在一岁或两岁会变成什么样子。
布拉寨鲁顿时儿科大夫,他亲手的婴儿有数千人。据说,要对不同的母亲进行育儿指导,就必须有对个性的观察。这位博士说:〃对一个婴儿的跟踪检查,其结果大体能通过这位婴儿当时的结果进行预测。〃她有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之所以会有个性,似乎与母亲的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