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世界危机故事100篇-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办此案的桑德尔等人,推测这是陆军参谋部的军官或是在参谋部有内 

线的人所写。后来又推测此人可能是炮兵军官。同时,从参谋部另外掌握的 

线索中,曾提到过一名“姓氏第一个字母为D的家伙”。于是,他们便在实 

习军官名单中,一个个往下找姓氏第一个字母为D的人。结果,找到了犹太 

人实习军官、新教徒德雷福斯上尉。办案人员对照了德雷福斯的笔迹,认为 

和那封便笺相似,便以此为由,于1894年10月15日,根据陆军部长签署的 

命令,以间谍罪和叛国罪将德雷福斯逮捕。 

     德雷福斯何许人也?德雷福斯于 1859年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富有 

的犹太人家庭。其父是当地纺织业大老板。德雷福斯家定居此地已有几百年 

了。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法国被迫与德国订立丧权辱国的 《法兰克福条 

约》,将阿尔萨斯割让给了德国。条约规定阿尔萨斯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 

但必须离开当地。德雷福斯父亲毅然决定选择法国国籍,只留其长子照看家 

业。 

     德雷福斯自小抱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后来考入了高等军工学校,毕 

业后到炮兵连任中尉。再后来他又考入军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 

被选派到陆军总参谋部实习。实习表现良好,曾得到总参谋长布尔瓦的好评。 

     德雷福斯被控犯有间谍罪,这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事实上,那张 


… Page 173…

便笺根本不是他写的。向德国出卖情报的真正罪犯另有其人。德雷福斯之所 

以蒙受不白之冤,是与当时法国的政治、社会情况分不开的。 

     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国内矛盾重重。社 

会上的反犹太势力随之抬头。反犹大主义者甚至危言耸听地声称,如果犹太 

军官一旦掌握军权,犹太人便将成为法国的主宰。又因为犹太人信奉新教, 

所以天主教报纸也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煽动反犹太人的情绪。 

     当时法国极右翼势力代表是反动的君主派,他们和天主教派、复仇主义 

者相互勾结,时刻企图推翻共和制。在军队高级领导层中,上述势力占主导 

地位。由于他们强烈的反犹太情绪和宗教偏见,犹太军官备受歧视和种种限 

制。当时得以进入陆军参谋部的仅德雷福斯一人。而且德雷福斯刚进参谋部 

时就受到参谋部军官们的敌视。前面提到的法军情报头目桑德尔上校,当时 

就曾正式表示抗议,认为德雷福斯作为犹太人,是“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危 

险人物”。 

     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主办此案的军人带着强烈的种族偏见和宗教偏 

见,不分青红皂白,认定罪犯就是犹太军官德雷福斯。特别是另一个经办此 

案的军官亨利,更是心怀鬼胎。他一开始就认出了便笺上是他的朋友埃斯特 

拉齐的笔迹,不禁心惊肉跳,坐立不安。他生怕牵连自己,误了前程。这家 

伙阴险狡诈,善于察言观色投上级所好。当桑德尔出于偏见怀疑德雷福斯时, 

亨利大喜过望,庆幸找到了替罪羊。 

     但是,鉴定那张便笺笔迹的专家们,却没有能得出一致意见。其中法兰 

西银行字迹专家戈贝尔,坚决认定便笺上的字并非出自德雷福斯之手。专家 

们最后作出了“物证根据不足”的结论。这时,军方也觉得逮捕德雷福斯过 

于轻率。但是,由于逮捕的决定是陆军部长梅西埃将军亲自作出的,为了维 

护军队和首长的威信,只好将错就错,既不愿轻易释放,又迟迟未能开审。 

     在这骑虎难下的尴尬时刻,军队中的一些人为了摆脱困境,并利用这一 

案件达到他们反犹太的政治目的,想方设法要给德雷福斯安上间谍罪名。他 

们不惜违反国家法律和军队纪律,公然把军队里尚在秘密侦查中的“案情”, 

向反犹太的报纸《自由论坛报》等透露。梅西埃部长甚至在审讯前,就公开 

向报界确认德雷福斯就是罪犯。这些报纸如获至宝,借此大作文章。因为德 

雷福斯既是“可恶”的犹太人,又是“里通德国”的间谍,这正是煽动反犹 

排犹的绝妙材料。甚至还有人造谣说:犹太人正用金钱赎买“卖国贼”德雷 

福斯的自由,扬言应对他判处死刑。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法庭不顾被告方面的抗议,于1894年12月举行了 

秘密审讯。第一天审讯下来,连军事法官们也认为证据不足。亨利见势不妙, 

便在法庭上以军官的名誉宣誓后,用手指着德雷福斯说:“奸细就是他!” 

     正当军事法庭经过四天审讯,暂时休庭以讨论判决的关键时刻,陆军部 

长梅西埃将军竟编造了一份德雷福斯的“秘密档案”。在这份“密档”里, 

塞进了他们经过精心篡改的“罪证”。 

     既然是陆军部长的旨意和命令,军事法庭便不顾案情真相,全体一致判 

定德雷福斯有罪,判处无期徒刑,革除军职,流放到法属圭亚那附近的魔鬼 

岛要塞终身囚禁。随后,被告的上诉也被驳回。 

     1895年1月,在法兰西军事学院操场中央,举行当众革除德雷福斯军职 

的仪式。对军人来说,最大的羞辱莫过于当众革职了。德雷福斯的肩章被扯 

去,帽徽被摘掉,勋章统统被除下。最后,他的军刀也被一折两段,扔在地 


… Page 174…

上。同年4月,德雷斯福被押往魔鬼岛服刑。 

     当时,法国舆论不明其中冤屈,还赞扬军队处事果断,雷厉风行。有人 

甚至对德雷福斯未被判处死刑而感到愤慨。 

    德雷福斯在这突如其来的诬谄打击下,坚贞不屈,他在一切场合,始终 

表白自己无罪。审讯判决前,当局曾软硬兼施地要他认罪,并许诺:如他供 

认了,就可从轻判处,但遭到了德雷福斯的严词拒绝。德雷福斯的哥哥不惜 

倾家荡产,四出营救;他的妻子深信丈夫无辜蒙冤,一次次写信鼓励他、安 

慰他。 

    尽管德雷福斯一家人到处奔走,要求伸张正义,以营救无辜的亲人。但 

是,由于反犹太主义和沙文主义猖撅,巴黎的犹太人士和某些报纸明哲保身, 

舆论也渐渐把此事淡忘了。德雷福斯冤案眼看山穷水尽,伸冤无日了。 

    德雷福斯究竟犯了什么罪?定罪的根据是什么?总参谋部自己也不能自 

圆其说。要知道,德雷福斯一家毕竟不是一贫如洗的老百姓,就连他妻子也 

是巴黎大钻石商的女儿。德雷福斯一家决心花费巨额金钱,采取各种手段设 

法弄清真相,这对官方是有一定压力的。参谋部理亏心虚,不得不进一步搜 

集“证据”,以进一步证实德雷福斯的“叛国”罪行。 

     自德雷福斯被捕后,军事情报仍不断走漏。负责德雷福斯案件的皮尔卡 

中校,在一次查阅档案时,看到埃斯特拉齐要求调动工作的书面申请,觉得 

字迹十分眼熟,和德雷福斯案件中的那张便笺极为相似。于是,他从案卷中 

取出便笺,两相对比,发现笔迹果真一模一样。儿名字迹专家也一致肯定这 

两份材料是同一人手笔。至此,皮尔卡确信,埃斯特拉齐不仅同德国武官有 

着十分可疑的关系,而且他就是写那张“便笺”的人,从而可以断定德雷福 

斯是受冤枉的。 

     皮尔卡为人正直。他立即将这一案情的重大发现向总参谋部长官汇报, 

敦促军队争取主动,重审此案。 

     照理说,皮尔卡发现了真正罪犯,一场冤案至此可以真相大白了。然而 

法国军队中的当权者们却与皮尔卡的想法完全不同。在他们心目中,军队作 

为国家的支柱,在公众面前应该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改变原判,就给军队脸 

上抹了黑。因此,总参谋部长官拒绝捉拿真正罪犯归案,并下达指示,不得 

把真相外传,不能把两起案件混为一谈,并且强调,德雷福斯案件已经了结, 

不能翻案。 

     皮尔卡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被军队上层领导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 

欲除掉而后快。1896年11月,皮尔卡被长期调离法国本土,派到突尼斯边 

境去同阿拉伯人作战。军方的险恶用心是想让皮尔卡身死疆场。 

     皮尔卡意识到上司的险恶用心,提高了警惕。他估计进一步的打击陷害 

可能接踵而来,甚至说不定还会遭到暗算。为使真相不致湮没,他便于1897 

年4月2日,在突尼斯写了一封信给共和国总统,作为遗书的附加书,上面 

注明:“万一本人去世,请交共和国总统,此件内容惟有他应该知悉。” 

     两个月后,皮尔卡费尽周折,获准回巴黎休假几天。他把此信托付给他 

的好朋友、巴黎第七区区长勒布卢瓦律师,嘱咐他万一自己身遭不测,便代 

他把此信寄交总统。 

     后来,随着案情的发展,他又授权勒布卢瓦,将事情真相告诉关心德雷 

福斯案件的议员,条件是不透露他的真名和身份。 

     与皮尔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亨利。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为了迎合上司 


… Page 175…

的政治需要,为了保全自己的功名利禄,千方百计要给德雷福斯强加间谍罪 

名,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他甚至一而再地篡改皮尔卡的信件,以造成皮尔卡 

的仗义行动是受人指使的假象。他又将篡改后的信件呈送上级,装进了皮尔 

卡的档案。 

     亨利的所作所为,正中上级下怀,而上级坚持原判的立场,又进一步鼓 

励了亨利继续栽赃害人。此后几年,亨利一直别出心裁地不断伪造“罪证”, 

其中最耸人听闻的是所谓德雷福斯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七封信,以及威廉 

皇帝给德雷福斯的回信。大意是:德雷福斯要求德国皇帝让他到德国军队中 

服役;而威廉二世通过德国驻法大使转告德雷福斯,他作为德国间谍留在法 

国军队中更能为德国效劳。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真相终于透露出来并张扬出去了。法国著名作家 

左拉说:“真理在前进,什么也阻挡不了它!”自德雷福斯被判罪以来,经 

他的哥哥和妻子想方设法全力营救,终于争取到了一些重要人士的支持。这 

些人士有众议院议员雷纳克、参议院副议长休雷、犹太血统的政治家拉扎尔 

等。 

     德雷福斯的妻子马蒂厄与拉扎尔一起,广泛印发“便笺”照片,希望找 

到真正的罪犯。 1896年11月,银行家卡斯特从“便笺”照片上,认出埃斯 

特拉齐的笔迹,他立刻把这一重要发现告诉了马蒂厄。 11月16日,马蒂厄 

写信给陆军部长,正式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并对埃斯特拉齐提出指控。 

     与此同时,参议院副议长休雷也在进行调查。他从勒布卢瓦处获悉了案 

情的内情,还从埃斯特拉齐的表妹处,看到了埃斯特拉齐的很多信件。这些 

信件,不仅笔迹与“便笺”相同,而且流露出对法国的强烈仇恨。有力的旁 

证获得了。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