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周易尚氏学-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同此一爻。而爻辞吉凶不同。如颐六五曰。居贞吉。下又曰不可涉大川。家人九三曰。嗃嗃悔厉吉。下又曰妇子嘻嘻终吝。先儒无详其故者。岂知爻有上下。由此爻上取。而象吉者。下取或凶。下取而象吉者。上取或凶。如渐九三妇孕不育凶。下又曰利御寇是也。易词如此者不可枚举。此三爻特其例耳。治易者如明此例。则事半功倍。
— 易辞与他经不同。他经上下文多相属。易则不然。因易辞皆由象生。观某爻而得甲象。又观某爻而得乙象。故易辞各有所指。上下句义不必相联。如损彖曰利有攸往。指上九也。下又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震为簋。坤数二。故曰二簋。则指上下互卦也。又如困贞大人吉。以二五皆阳也。有言不信。以三至上正反兑相背也。旧解无知者。故于上下旬。常强为联属。致杈枒不合。兹编遇此。先指明易辞之说何爻何象。至其意义之不相属者。亦必指明。此自为一义。
— 卦爻辞往往相反。如履彖曰不咥人。爻曰咥人凶。无妄彖曰不利有攸往。爻曰往吉。是也。又大象每相反以见义。如同人曰辨物。无妄曰时育万物。是也。先儒无知其故者。岂知卦有卦义。爻有爻义。象有象义。绝不同也。
— 易辞皆观象而生。象之所有。每为事之所无。故不能执其解。如蒙六三曰见金夫。艮为金为夫。金夫指上爻艮。金美称。左氏所谓式如玉。式如金。是也。朱子谓金夫。盖以金赂己而挑之。若鲁秋胡之为。是执其解也。又若豫九四之朋盍簪。震为发。艮为簪。而坎为穿。阴以阳为朋。以一阳横贯于群阴之间。有若簪之括发。故曰朋盍簪。为事之所必无。理之所难有。而在易则为维妙维肖之取象。杜诗云盖簪喧枥马。谓群马絷于一杠之上也。解此语可谓明白如画矣。乃执者泥其语为难通。谓簪名汉时始有。(韩非子。周主亡玉簪。李斯逐客论。礼经。均有。)而读为戠为才朁(此字为手字旁)。又如大畜上九。何天之衢。谓天衢如何负何。而训为当。为语词。岂知艮为天(失传象)为背。震为大涂。于象恰合。若泥其解。则易辞十八九皆不能通矣。故读易只可观象玩辞。而不可泥其解。
— 解经惟求其是而已。无所谓派别。自王弼扫象。以野文说易。兴于唐而大盛于宋。风气所播。观象系辞之义,至是遂亡。然如邵子之先天卦位。与易经合。(既济以离为东。坎为西。)与最古易师之左传合。(离变干而曰敬如君所)与汉儒合。(易林多用先天象。康成注月令明言巽在未方。)易学得是。经始大明。则不能不重也。兹编概不敢盲从毛黄诸俗说。以言先天象为戒。
— 汉儒以象数解易。与春秋士大夫合。最为正轨。乃郑玄于象之不知者。则用爻辰。取象于星宿。虞翻则用爻变。使变出某卦。以当其象。若此者亦不敢从也。
— 易义有绝不能解者。先儒虽强说之。实皆无当。如同人九四之吉。自象传不能详其故。小畜九二同。易义如此者多有。兹编遇之。必详言其难解之故。偶有揣测。亦不敢自信也。
— 吴挚父先生易说。于大畜云。凡阳之行。遇阴则通。遇阳则阻。故初二皆不进。而三利往。于节云。易以阳在前为塞。阴在前为通。初之不出。以九二在前。二则可出而不出。故有失时之凶。此实全易之精髓。为二千年所未发。愚于易理粗有所入。实以此数语为之阶。故特揭出。以尊师说。
— 眼前事物。皆为易理。俯取即是。例如雄鸡与雄鸡见则死斗。驴马尤甚。若有宿仇者。是何也。阳遇阳也。大畜初九曰。有厉利已。厉危已止也。初有应。但为二三所隔。遇敌故曰有厉。止而不动。则灾免矣。象曰不犯灾。正释厉义也。乃旧解谓厉指四爻。厉若在四。尚何贵此应与乎。不识灾即厉。命二变成坎。以取灾象。岂知大壮初九。壮于趾征凶。夬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壮伤也。其故皆在阳遇阳。伤之与灾。有何别乎。故夫目前易理。望之似浅。推之实深。昧厥目前。易虽一再言之。总不能知。
周易尚氏学总论
第一论周易二字本诂
吴先生日。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至于周字。郑康成注周礼三易。于连山归藏。皆详释其义。于周易则缺而不释。然康成易论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云。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纯干为首。干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孔颖达则据世谱等书。谓连山为神农。归藏为黄帝。连山归藏既皆是代号。周易亦然。谓郑说无据。按三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
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干为首。干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郑论及贾疏所言是也。孔疏所据非也。神农之兼号连山。黄帝之兼号归藏。乃因其所演之易名。后人伟其功。即以为号。非其易原无名。连山氏所演者。即名连山。归藏氏所演者。即名归藏也。何言之。连山归藏皆因卦首之艮坤而得名。显而易见。二帝之所以有此兼号者。亦犹神农创建农功。即以神农为号耳。且连山归藏。先儒亦谓为夏商易。益可证连山归藏之名乃因易而起。非以连山归藏标代号。如为代号。胡能又谓为夏商。孔氏之观察误也。周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惟扬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睟廓为中。减沉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一非周之理。而于三易终西北始西北之义。尤推阐无遗。西北者戍亥。干凿度以戍亥为天门。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盖一岁之事。至干而终。复自干而始。有无出入。皆以戍亥为枢纽。故先天艮居戍亥。连山以为首。月卦坤居戍亥。归藏以为首。后天干居戍亥。周易以为首。明乎此。而周字之解诂。不待烦言矣。
第二论周易大义之认识
易本用以为筮,故有卦辞,又有爻辞。其所言皆天地间公例公理。昔人谓专言天道者固非。谓专言人事者亦非。否泰往来。剥复循环。天道与人事。无二理也。包括万有。孕育深宏。凡哲学无不根源于是。而居易俟命。与时偕行。尤学易之准则。时而泰。即使飞龙在天。亦不必喜。时过则亢矣。时而否。潜龙勿用。亦不必忧。时及则舍(发也)矣。系辞云。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有益于身心性命甚大。故自古深于易者。无不洞达天人。有自然之乐。如宋之邵雍。晋之郭璞。魏之管辂。其最著者也。
第三论古易之类别
伏羲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周礼。小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是三皇已有文字。特亡耳。后人谓黄帝始造字。(黄帝集其成。非始于黄帝)伏羲祇画卦无文字者。谬也。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在春秋时。皆三易并占。左传国语。所谓艮之八。泰之八。及所引繇辞为周易所无者。先儒皆谓为二易之辞也。后连山归藏亡于晋永嘉之乱。祇存周易。今所诵读者是也。
第四论周易谁作
左传韩宣子适鲁。观易象与鲁春秋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周公之德。由鲁春秋知之。周之所以王。则由易象知之。盖文王演易。其忧勤惕厉之精神。备见于易辞。故一观易辞。(凡易辞皆易象)即知文王之所以王。是春秋人以文王演易。系辞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孔氏以文王演易。后太史公扬子云之属。亦以文王演易于羑里。既曰演易。则卦爻辞皆文王所作。自西汉以前。无异议也。祇京氏积算法云。西伯父子。推爻考象。加乎星宿。局于六十四所。二十四气。夫以五星二十八宿及二十四气入卦。乃占筮之事。京举此以明其术之所本。正言周公作卦气图与时训也。非谓周公作易。至东汉王充马融陆绩之俦。忽谓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孔颖达朱子等皆信之。而究其根据。则记载皆无。孔颖达以升六四言王。明夷六五言箕子。既济九五言西邻受福。及韩宣子见易象。知周公之德为解。岂知升六四言王以震为王。震为陵。形两歧。故曰王用亨于歧山。岐歧通也。即使有所指。亦指殷王。文王终身服事殷。故盼王来享。情见乎辞。今谓不合自称为王。以文王追谥为说。故疑为周公。其谬一也。至明夷六五之箕子。与彖传之箕子。绝对不同。彖传之箕子。纣臣也。六五之箕子。则赵宾读为荄兹。刘向荀爽读为荄滋。王弼读为其兹。蜀才读为其子。而焦氏易林则读为孩子。孩子指纣。与论衡读微子之刻子为孩子同也。(古亥音皆音喜。皆与箕音通)且以六五之君位。而使纣臣居之可乎。马融知其不可。以箕子演畴。有帝王之德为解。然何以解于箕子之明夷。彖传谓箕子晦其明。今谓箕子明夷。则竟不明矣。其谬二也。至既济九五之东邻西邻。原以离坎为东西。以离为牛。以互震为祭。纯是观象系辞。乃汉人忽有东邻指纣。西邻自谓之曲说。在文王固不合。在周公尤不合。周公时何来纣与为邻。且语意之肤浅。圣人有若是者乎。其谬三也。至韩宣子观易象之语。解已见前。且杜注云。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谓文王制易象。周公制春秋。解甚分明。今忽因吾乃知周公之德一语。(述孔旧说)谓周公遭流言。亦得为忧患。必亦演易。尤为虚妄不实。其谬四矣。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西溪易说云。文王囚中演易。周公未必生。即生亦子云家之童鸟也。岂能演易。驳孔说至详。)
第五论重卦
孔颖达云。王辅嗣以为伏羲重卦。郑玄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以为文王重卦。今以诸文验之。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造之谓。非伏羲不足以当之。故干凿度云。垂皇策者羲。明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伏羲既用蓍。即伏羲巳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为得其实。按孔说是也。郑以为神农重卦者。盖以周礼太卜。有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之文。郑彼注云。别即重卦。而世谱等书。谓神农兼号连山。故郑谓其始重卦。惟杜子春谓连山为宓戏易。贾公彦云。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若然。宓戏画卦。即重为六十四卦。愈无疑也。
第六论十翼谁作
自太史公扬子云班孟坚诸儒。皆以为孔子所作。无异论也。至宋欧阳公始疑之。然如乾坤彖传。除扬子云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