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欲壑难填 作者:丁一鹤-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8月20日凌晨3点20分,芮莉和姚国强悄悄出了门。四周一片寂静,两人蹑手蹑脚地来到小卖部附近。芮莉壮着胆子摸到小卖部门前,回头看见姚国强躲到了南墙附近。芮莉犹豫了一下,但还是举起手来敲了三四下门。
不一会儿,看守小卖部的女孩晓芸开灯问:“谁啊?这么晚了,已经睡了,明天再来吧!”
芮莉小声说:“是我,芮莉,我有急事想打个电话。”
晓芸一听是熟人,便起床打开门让她进屋。小卖部面积不大,中间做了隔断,外边卖货,里边放了两张床睡觉。
趁晓芸不注意,芮莉把桌上的电话线拔下来,假装拨了几个号,说要等个电话,晓芸打着哈欠说:“可以。我还想躺会儿,你自己等着吧。”说完,便趴着睡着了。
芮莉回过头来,看见姚国强在窗户外面把手机屏幕摁亮后左右晃动,意思是催她快点动手。再三催促下,芮莉终于狠了狠心,将钳子从手提包中取出,双手举起来用力砸在晓芸后脑勺上,晓芸尖叫着挣扎起来,攥住芮莉的双手手腕,芮莉手中的钳子掉了,两人厮打起来。
躲在外面的姚国强听到一声尖叫,知道芮莉动手了,便一下子由门外冲进屋里,右手拿刀,左手按住晓芸左侧肩膀,往晓芸后背扎了两三下。但晓芸攥着芮莉的手没松开,一直在叫着,心急如焚的姚国强怕惊醒了其他人,便捡起钳子照着晓芸的头用力砸了好多下,又拔出刀往晓芸后背、腰部连续扎了几十刀。
一旁的芮莉早已被凶狠的姚国强吓傻了,她从没见姚国强那么凶过,一直扎到晓芸身体不动了才停手。
然后,姚国强让芮莉把晓芸耳朵上戴的金耳环揪下来并让她用被子给女孩盖上。姚国强到外屋去,让芮莉找工具撬抽屉,于是芮莉在床下木箱里找了一把十字改锥递给姚国强,他用改锥撬开桌子右侧小抽屉的挂锁,再把改锥、刀和钳子放进手提包,就走了。
临走前姚国强让芮莉翻翻东西,还让她把自行车藏到里间。芮莉从撬开的桌子小抽屉里翻出200元现金,一本内存3200元的工行存折,一张身份证,从桌子大抽屉里翻出一沓一元的现金20多元,从下铺枕头旁边拿走一部蓝色诺基亚直板手机。
芮莉把自行车搬到里间的床垫上,用小卖部的两个塑料盆把脸上、手上、腿上的血洗干净,把灯关了,撞上门就走了。
刚刚杀完人的姚国强竟然像没事人一样,一大早就去帮丈母娘遛狗,然后他就上班去了。
8月20日中午,芮莉打电话告诉姚国强翻出的东西有手机、存折、身份证,而现金只有200多元钱,姚国强不禁骂了一声:“真晦气,想不到比我多不了多少钱。你查一下存折能不能取钱。”于是芮莉用抢来的手机拨打银行的电话,咨询忘了密码怎么办。
晚上姚国强下班回来,问芮莉:“存折能取吗?”
芮莉说:“有密码不能取。费了半天劲,才这么点钱。都是你,非要去抢,现在好了,还杀了人!”
正烦着的姚国强吼道:“行了,唠叨什么呢?你当时也没反对啊?还能怎么办?你把现金留着,其他东西都扔了。”
2006年8月22日21点,晓芸的老乡因找不到晓芸就将小卖部的门撞开进屋,发现晓芸被害。很快,警方发现了芮莉和姚国强作案的线索,两人于2006年8月23日被羁押,因涉嫌犯抢劫罪,于2006年9月29日被逮捕。
警告卡奴,量入而出谨慎消费
2007年8月2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姚国强犯抢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芮莉犯抢劫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对年轻的“卡奴”夫妻以悲剧收场。
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经普遍接受了“提前消费”的理念。这些生活在经济相对宽余年代的人,崇尚“今天消费明天还账”,所以纷纷拿信用卡消费,而且,很少人注意,一般情况下信用卡能划卡的地方通常都比不能划的地方消费要高一些。可以说,信用卡在某些方面坑害了很多不能节制自己消费欲望的年青一代。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有了信用卡之后,先花钱后还钱的爽快使得他们花钱如流水。如果消费额度高一些,自制能力再稍微差一点,很有可能入不敷出。所以,必须忠告持卡消费又不能节制自己的年轻人,尽量减少持有信用卡的机会,即使有了信用卡,也要有计划地去消费,不能把钱都花前面。
芮莉夫妇为还债杀人当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是,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居民的银行卡消费比例已经占到消费支付手段的30%左右,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千万不要拿这个数据来作为经济发展的乐观理由,这其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一是持卡群体收入偏低,我国目前信用卡的使用者当中,有相当部分是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工薪阶层;二是目前我国很多使用信用卡的人群中,有相当部分达不到一定的消费能力。
那么,信用卡到底该怎么用呢?信用卡的发放是为了方便消费,它需要持卡人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和理财观念。对于持卡者来说,要谨慎消费,毕竟透支后还是要偿还的。目前免息还款期一般最长为50天,消费者如果无法在免息期内还清透支款项,可先根据银行计算的最低还款额度还款,然后重新使用授信额度;另外透支后要记账,不要做糊涂透支族,信用额度最好控制在两个月的收入总额内;同时由银行自动在借记卡和信用卡间划款也是不错的选择。
消费技巧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持卡一族一定要切记: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更万万不能的是因偿还欠债而动邪念,切记切记。
第四章 四大绝招, 博士骗到联合国
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一个被开除的北大博士开创了中国人诈骗案例的先河。他不但骗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骗了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而且真的骗到了联合国,从联合国骗取了正式任命的“联合国专家”身份。2007年11月15日,让北京大学蒙羞的“北大博士”喻晓最终把自己骗进了监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喻晓作出的一审宣判,按照《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似乎更好玩:如果给喻晓的服刑时间加个期限的话,那就是无期。
忽悠联合国、忽悠政府、忽悠企业、忽悠专家,这位北大博士的忽悠功夫可谓匪夷所思。喻晓的骗术之高在于他自己也分不清到底哪一句话是真话、哪一句话是假话,因为他从来就把假话当真话。用《红楼梦》里的一句经典话语形容他可能是最准确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忽悠联合国,获得“联合国专家”身份
在网络上输入“喻晓”两个字,很快会跳出数万个词条,但最经典的还是喻晓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局长”的身份出席各种会议的报道。另外,在中国喻姓名人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喻晓排在“层次比较高、影响比较大的名人”第四名,名列很多省长、省委书记之前。在这份喻姓名人的介绍中,喻晓的介绍是这样的: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北美经济发展研究院院士,曾任国务院经济资源学术研究委员会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改革与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现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局长。
显然,“中央办公厅局长”是一个令人不可小觑的身份。而在喻晓公开的简历上,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份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喻晓简历”原文是这样的:
喻晓,男,1958年生人,汉族,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经济学教授、北美经济发展研究院院士。国家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清华大学,攻读高能物理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先后获理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冶金厅办公厅技术处工作。任河南省安阳钢铁公司技术员、工程师、科长、处长职务。1989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处处长、研究员。1993年任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经国家统考公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任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被聘为北美经济发展研究院院士。1996年之后任北京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1999年后任国务院经济资源学术研究委员会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改革与发展理事会理事长。现任中央办公厅局长。近几年曾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研究和讨论,参加中央重大文件起草工作,参加国家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数十项。获得各种国家奖励几十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出版著作26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特别是主持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邯钢经验研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多次给予重要批示,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聘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第六届高级顾问。
而向社会公开的“喻晓博士主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的3条内容,更是不能不令人佩服。他所研究的方向是:国民经济发展理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产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增长理论;政治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研究、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理论、西部大开发、经济特区发展和农业化问题;国际经济与政治、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经济理论、国际竞争与合作理论。
看完这些内容,如果事先不知道喻晓是个骗子,一定会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连吴敬琏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跟喻晓相比也似乎有些相形见绌。但是,谁能够想到这个身边簇拥着大批货真价实的专家的“中央办公厅局长”是个冒牌的骗子呢。
实际上,喻晓的简历中,除了“男,1958年生人,汉族”是真的之外,其他内容几乎全部是编造和臆想出来的,倒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是经过联合国正式批准的。但是,这个“合法”身份也是喻晓冒充中共中央办公厅局长的身份骗来的。
一般而言,骗子假冒身份都是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地点,几乎没有人敢公开宣扬自己的假身份,因为这样很容易露馅。但这位“喻局长”却不一样,竟然大张旗鼓地公开宣扬自己的假身份,其胆量之大是一般骗子所不具备的。喻晓的真正名字并不叫喻晓,而叫“喻修廷”,1958年9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后来他改名喻晓,是希望自己能够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包括他后来假冒中共中央办公厅局长外出行骗,都不介意当地媒体公开宣扬他假冒的身份,堂而皇之地以假身份出现在各种媒体和网络上,甚至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厅,而且他的名字赫然排在显要的位置上,甚至排在一些前任部委领导前面。
喻晓显然是把自己当作真的正厅级“局长”了。他给自己安上这个头衔,首先骗的竟然是联合国。
20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