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2003年第6期-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奎尔查为波仑尼亚圣彼得尼奥教堂正门《青铜门》所作的圣经故事浮雕里的《逐出乐园后的亚当、夏娃》更大胆地人间化了宗教题材,更凸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亚当在卖力地劳动着,夏娃深情地注视着他,他们的两个孩子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在尼德兰大师杨·凡·艾克的双连画里,亚当、夏娃更加世俗化,相貌和神情完全是市民的,大腹便便的夏娃已经和神话隔得老远老远。
这一时期绘画里对亚当、夏娃作为一个人的美的专注和颂扬一直影响到19世纪,成批出现园雕,看得出更能满足艺术家赋子人物以完美造型的愿望,厄奈斯特·约奥莱、欧仁·德拉普切什、奥多阿多·弗朗西阿谛、亨利希·英姆霍夫的夏娃几乎都是雕成美女神,丰满、圆润、柔滑的大理石上游动着女性肌肤才有的变幻的光影,艺术家们尽情地以此表示对“众生之母”的赞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情节化倾向,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仅仅在肖像画限围内为夏娃写照。西克的夏娃像纳邃思似的临流照影,好像在为突然发现自己的美而欢欣雀跃,偷尝禁果之后的她已迅速长成,不再是天真未凿的少女。在拉斐尔前派画家斯坦霍夫的《被诱惑的夏娃》里,纯洁的夏娃和邪恶的蛇的巨大反差,加强了“朴素单纯的真实”,画面演绎着天真的夏娃正在毫无防备地让蛇煽动她的好奇心,堕落人寰的变故从这里开始。
也就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开始为深入表现夏娃的内心而努力,厄内斯特·达戈奈的《夏娃》正陷于沉思,她在想些什么?为什么这样痛苦?当然,还有罗丹的《亚当》和《夏娃》,不止是痛苦,还有无奈,茫然。罗丹总是用强烈的动作来把一些东西留给我们去想象,从而使作品有更充实的人文内涵。
进入现代主义时期,第二现实,人的无限壮阔的内心世界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维也纳分离派画家,以“象征主义加装饰性”著称的克里木特,用他的独特方式阐释《亚当,夏娃》,靠在亚当怀里的夏娃似乎和她的丈夫一起在经受情欲的煎熬,情欲在这里已不再是罪过,而是觉醒,反叛。在卢梭的《夏娃》里,她被用稚拙的“原始主义”手法描绘成无知的野人,正本能地伸手接过蛇送来的禁果,眼神流露强烈的求知欲。柯里若的《夏娃》站在纷纭复杂的景象里,睁得大大的眼睛似乎想把眼前的一切一口气看完,她也像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渴望从迷离中寻找想要的什么,或者仅仅是欣赏眼前的这一切。最后这一幅,创作于上世纪初斯麦特的《夏娃,或苹果》,更具现代主义气息,夏娃戴上不知那里弄来的,也就是画家给她戴上的羽饰红帽子,而且还有项链,那么这夏娃不是神话里的夏娃,而是现代夏娃了,正在用半睡半醒的眼睛注视那颗苹果,没有蛇,苹果是自己从树上掉下来的吗?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由你去想吧。是神话走出我们的生活,还是神话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