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1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凛然正气
韩慕侠返津后,把10枚小金牌分赠给了天津各武术馆,自己只留下了为这次角技特制的那块大的。接着,又着手成立了“韩慕侠武术专馆”,任过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还亲自为他题写了“武术专馆”的匾额。
韩小侠怀着十分亲切的感情,回忆了周总理在武术馆的一些生活。她说:“那时候,我只有5岁,管总理叫周师哥。总理非常喜欢我,每次来都抱我、举我,一边举一边说:‘我长劲,你长个!’所以我最愿意周总理来。”
“还有一次过年,我的师大爷刘金清被要帐的踢破了门槛,觉得实在混不下去了,要去上吊。父亲知道后,当即要取下我手上的镯子给师大爷去当。我不懂事,又哭又闹,就是不摘。这时总理过来问我,‘你爱不爱练武术呀?”我说:“爱练!’总理说:‘练武术就不能带镯子,带镯子就没法练武术呀!’我这才把镯子摘了下来。”
正当韩慕侠的武术专馆名声大震的时候,一个大军阀慕名请他去教武术,答应每月给大洋200元。但不得再教别人。韩慕侠十分气愤,不去又怕惹不起,便有意从房上跳下,摔伤了手腕和胯骨,并有意把手腕接歪,自称再不能教武术了,从此收了“武术专馆”,靠摆烟摊和针灸度日。1947年在清贫的生活中,一场痢疾夺去了他的生命。
60多年过去了,韩慕侠为国争光的侠骨丹心和凛然正气,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原载《北京体育》)1982年第1期)
Number:4545
Title:记安娜
作者:文尔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海燕》
Date:1981。8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大连市区西南角的一幢日式住宅里。床上,静静地躺着一位纤弱的老奶奶。她满头银发、双颊瘦削、身材修长,神色坚毅而安详。深秋了,她照例又该到南方过冬。次子在上海工作,国家在上海大厦专为她拨出了一套房间。待到春暖花开,她再回到大连长子的身边。
这位比我们这个世纪还提早6年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老人,名叫安娜。她是我国已故的大文学家郭沫若的结发妻子。
二十年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冈山的第六高等学校读完一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正在东京京桥医院服务的安娜。年底,他们便在冈山同居。从此,他俩共同生活了二十年,养育了四男一女。
1917年12月,安娜生下第一个儿子郭和夫。虽然安娜和郭沫若的家庭出身并非微贱,奈何都与家庭断绝往来,自身一文不名,只能靠郭沫若每月领得的32圆官费助学金度日,生活上捉襟见肘的窘况可想而知。安娜以极其勤劳和节俭的主妇姿态操持家务,一方面抚养孩子,一方面侍候丈夫读书。1920年3月,二儿子郭博出世。
1921年春,为开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郭沫若和成仿吾一起由日本回上海。这是他们共同生活4年之后的第一次离别。动身的头一天晚上,他们的住处又被房主撵了。到哪里去租新房?谁来搬家?面对这一大堆难题,安娜安慰和鼓励说:“我们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只希望你回国去努力,有了职业时,我们便回来跟你。”
3个月后,郭沫若回到日本。1923年初,三子刚刚诞生,安娜随丈夫来到了中国。经济拮据,语言不通,孩子闹病,不到一年,安娜怏怏不快地返回了日本。
1924年,郭沫若到日本居住了半年,携全家回到了上海。次年,安娜做了第四个孩子的母亲。郭沫若参加北伐战争,从广州一直行军到武汉;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他又折回头来参加了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再度奔赴广东。跟随着丈夫的跋涉,安娜和孩子们由上海而广州,由广州而武汉,最后在武汉又和郭沫若分手,顺长江乘船而下,独自领着孩子回到上海。长期颠沛流离,生计难以维持,他们决计去苏联。行前,郭沫若突发重病,生命垂危;但在医生和安娜的精心治疗护理下,竟奇迹般地战胜了死神。这时的安娜,可谓集万事于一身:既得照顾病人,料理家政,又得筹措生活经费,抚育孩子。在这百忙与困窘之中,安娜还上书店去,为郭沫若买《资本论》和《哲学的贫困》等书,供他阅读。
1928年,全家再次回到日本。从此共同度过了较为安定的10年生活。
告别
1937年夏天,“七七”抗战爆发。经过十几天的苦虑和秘密筹划,郭沫若决定回国。但这时全家离开日本已经不可能,他只能只身出走。临行的头几天,安娜和两个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有所察觉,当然并不确切地知道出走的日期。
7月25日晨4时半,郭沫若起了床,将寝衣换上单和服。这时已把安娜扰醒。安娜打开电灯,依在枕上看书。郭沫若走进书房,为安娜和孩子们写好留白,又返回寝室。见孩子们安熟地纵横睡着,不禁淌下了眼泪。然后,他揭开蚊帐,在安娜额上亲了一吻,作为诀别之礼。安娜的眼睛却没有离开书卷。
早晨,孩子们起来之后,发现爸爸没有了。他们问妈妈。安娜只是镇静地说了一句简单的话:
“爸爸走了。”
过了几天,日本政府当局接到谍报,立即将安娜拘留。在20天的扣押中,残暴的警察用击剑用的竹刀抽她,用魔手死劲地薅她的头发,使她痛得难受,但她情神上镇定而坚强。回到家里,她就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叙述了这一切。郭沫若见后大恸,立即赋七律一首,慨叹着:“两全家国殊难事,此恨将教万世绵。”
安娜一个人勇敢地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她苦苦工作,抚养5个儿女成长。在亲友帮助下,两个大孩子都读完了大学。
秋水伊人,天各一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安娜在期待中煎熬。随着战局的发展,有关郭沫若的消息,却是有如泥牛入海。
晚年
战争结束了。安娜恨不得立即领着孩子来中国。不久,当时的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中有一位代表,突然去市川拜访安娜。他带去了郭沫若的信件和一些钱,并且劝她暂时不要到中国来。安娜的决心已下,再不动摇。1946年,她先让大儿子郭和夫、三儿子郭佛生渡海到了已归还中国的台湾。两个儿子很快就在台湾找到了工作。1948年初,安娜匆匆乘上远航训练用的四桅帆船,领着女儿和最小的一个儿子,毅然离开日本去台湾住下,只留下二儿子郭博在日本看守旧宅,准备以后回大陆找郭沫若。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安娜看到台湾势必成为国民党最后一个顽抗堡垒,于是当机立断,让大儿子、三儿子放弃了工作,她又毅然领着子女渡海到了香港。在港他们得到夏衍、林林等同志的帮助,4月和龚澎、白杨等一起奔赴解放区。在烟台下船,最后到了北京。
在北京南河沿的翠明庄,他们见到成仿吾等郭老过去的朋友。周总理也亲切地会见了他们。后来,由大连大学校长李一氓同志安排,把大儿子郭和夫介绍到大连大学附设的研究所工作。安娜决定随大儿子到大连定居。其他的孩子,都由党和政府做了适当安排。二儿子郭博也由日本来到中国,安排在上海工作。
光阴荏苒,日月流逝。如今,安娜的孩子们也已儿孙满堂。他们在为新中国恪尽职责的同时,常来到安娜老人身边,共叙天伦之乐。
(摘自《海燕)1981年第8期,作者文尔,吉明周推荐)
Number:4546
Title:创业奇才正力松太郎
作者:谭晓华
出处《读者》:总第10期
Provenance:《现代化》
Date:1982。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惊世之才
在日本,只要是一位政治家,就肯定不会对《读卖新闻》那些锋利深刻的政论漠然视之;只要是一名体育爱好者,就必定熟悉“读卖巨人”棒球队的精湛球艺;《读卖》副刊的时装剪裁和烹调技艺,更是主妇们必读之物。今天,《读卖》的触角就像樱花树根一样,深深植入日本社会和民众的土壤中,对日本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然而在40来年前,《读卖新闻》却是一份濒于破产的小报呢!又是谁使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的?那就是被称为“惊世之才”的正力松太郎。
正力松太郎,1885年4月出生在本州岛户山县,是工程师正力小二郎的次子。他有两个兄弟和七个姊妹。他就读于东京大学法律专科,28岁开始做职业侦探。他曾经一举破获著名的“圣经盗窃案”,很快就在东京警界名噪一时。但是好景不长,1924年,内阁倒阁,正力也因此而告别警界。
一天,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走进这位中年侦探的家。他就是在财界颇有影响的幸政男爵,是来替当时销路只有4万份、濒于破产的《读卖新闻》做说客的。他恳请正力挽救《读卖》。其时,历史最悠久的《每日新闻》也请他出任总经理。但办事果断的正力选择了弱者。
回生有术
振兴报业,要紧的是抓住读者。正力以他侦探的犀利目光,透视着大和人的内心深处。对于三教九流的喜怒哀乐,他真是了如指掌。上任后的头一炮,就是面向大众,革新版面。他增加了文教版、体育版、宗教版和广播专刊,开辟赛马专栏、钓鱼专栏以及彩色连环画连载,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一时令报界同人刮目相看。
待局面打开后,正力又使出第二招,跳出报纸平面的束缚,跃入社会这个广阔空间:举办文物展览会;向订户赠送夏令展览会的免费或减价券;举办围棋赛、棒球赛,不惜巨资邀请世界球星来日本表演;以至组织大名鼎鼎的“读卖巨人”队,成为风靡日本的棒球运动的先驱;他还创办了流动诊所,免费施诊,以扩大《读卖》的影响……
具有远见卓识的正力,深知大报的信誉决不能仅仅靠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表面活动来维系,因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报纸质量上。他网罗人才,不断提高政论和专栏的水平。他不惜经济损失,带头取消封面广告。他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和客观性。他强调实事求是,并且身体力行,深入现场: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探测三原山火山口,爬下三、四百米深,打破了埃特纳在西西里岛史庄波里火山口的勘察纪录。
《读卖》销路顿时大增,由4万份一跃升到20万份。1931年,《读卖》的23万份的销数,在《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等大报之后,屈居第五。1937年,便高达88万份,居东京各报之冠。60年代,《读卖》的销路已超过800万份,号称“世界第一大报”。
比他人努力五倍
正力以他过人的精力掌管报社的一切,事必躬亲。他一周工作七天,亲自督导营业、编辑、广告、零售、发行、财务,直到白报纸的供应。有一阵,他整夜守在卷筒机旁,嘴唇紧闭,毫无倦色地检查废报纸的数量,采取措施增加了报社5%的收入。他亲自试验过一种油墨,居然降低了40%的印刷费用。他支持和鼓励日本造纸厂生产白报纸,不但使《读卖》比用进口纸的竞争对手《朝日》和《每日》少花了不少钱,而且挽救了沦于厄境的日本纸浆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