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读者十年精华-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诮邢殖∽浮P枰嵛实闹泄诨队虻缁案⒍僖桓鲋付ê怕耄墒芑胺礁犊睢Mɑ笆奔渚驮谡庖惶斓耐�10时至次日凌晨6时或者在座谈会现场播出时通话,即时交流问答。

  文人立时想到了那个使他们夫妇难以抉择的问题。他也看到了妻子眼中的闪光。

  今天,妻子早早就催他离开病房(平时,他要在妻子床头呆到很晚,有时就睡在旁边的小凳上)。妻子说:你去问问看。

  是一个南方省城燠热的夜晚。国际长途台告知对方线路不空:似乎所有的电话都打向那里。接线员小姐申斥道:你们这些人怎么回事?真就贪个不要钱的电话?

  文人说:对不起,我家里的人确实生了重病……

  接线员:是癌病吗?

  文人:是。麻烦你再挂一下。实在对不起。

  接线员:都说是癌,得了癌病往美国打个电话就能管用啦?真不懂你们这些人!

  文人默然。他因到处求人而早已精疲力尽:求人主刀、求人尽快住进医院、求人安排上CT检查(“别客气,意思意思,请无论如何收下。”“医生,请你费心,我今后一定给你好好宣传宣传。”“院长,下次请个名家给你写幅字吧,没关系,我和他很熟的。”)

  在接线员小姐的申斥下,文人想,该怎么跟这个小姐做工作呢。她也是不可能有同情心的。那么,也许送给她一些杂志?……

  想着想着,文人觉身体内部发生坍塌。他昏然睡去,然后又醒。

  电话在深夜两点以后接通。“这里是美国之间癌症咨询座谈会,我是主持人万方。请问你的姓名?”

  “我姓王。”

  “王先生,有件事需要预先征得您的同意。今天我们已经收到好几十个电话。为了整理归类方便,我们希望把各个问题录音后分别解答。根据美国法律,进行录音必须征得对方的同意,否则是违法行为。您同意吗?如果你不同意,我可以用笔记下您的问题。”

  线路清晰,历历在耳。文人愣了一下,说:“我同意。”

  “谢谢。现在请提出您的问题。”

  “我的妻子患了乳腺癌,正在进行化疗和放疗。医生还在动员她进行卵巢切除。我妻子今年才30岁,还没有孩子,这种手术将完全改变她今后的生活,她非常苦闷。请问美国医学界对这类情况是采取什么治疗方案?是否认为去势对乳腺癌的疗效是确切和必要的?”

  “王先生,您的问题我已清楚。我完全理解您的处境,但是您的问题过于专业化。我们办的这个座谈会是面对普通听众,主要谈一些较为普遍和常识的问题,立足于癌症的早期防治。虽然您的问题对您的一家非常重要,但对大多数人就显得生疏,回答起来也过于复杂。另外,虽然我们邀请了第一流的专家,但他们似乎也不能根据一个电话就提出治疗方案。在他们没有接触患者病案的情况下,他们的治疗方案是不负法律现任不符合法律程序的。”万方女士的中文流利清晰,间不容发,显然是一个干练的华裔中年妇女“所以,我建议:一、您在国内再找一个可以接触病案的权威大夫咨询。在美国,一个对病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治疗方案,应由两名主治级医师签署,以免失误。二、如果必要,你可以把您爱人的详细情况写下来,我可以代为转交给那个专家,请他个别作答,供中国同行和你们参考。您看可以吗?”

  据文人说,万方的话完全是滔滔不绝,一气呵成,她好像处在一个非常兴奋的状态,像一个把乒乓球打疯了的运动员一样。她大约已经连珠炮一样接了几十个电话吧。文人深为所动,说:“你辛苦了!”。

  “哪里话,您才辛苦。我知道你们那里正是半夜。”

  “对不起,我想最后问一句:你们请的这些一流教授专家是否要付给很高报酬?”

  “哪里。美国之音穷得很,最近还关闭了好些频道。这些人完全是义务的。美国人热心公益事业,能对十亿人广播出力,他们很高兴的。”

  “还有人在等着通话。我不说了。真谢谢你。”

  “该谢的是您,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

  话筒里咔嗒一声。接线员小姐说:“完了吧?美国人能救命吗?”

  在回味这次通话的时候,文人才想到对方最后的谢意绝不是出于客套,就像万方女士的兴奋一点不亚于他自己的激动一样。这一连串的越洋电话一定让她忙得够呛,也高兴得不行。作为一个播音员,一个节目主持人,她也许从来没有听到过来自遥远故土的这么多的听众回音。

  一天以后,文人在“美国之音”“卫生与健康”节目中收到了万方女士主持的座谈会。很可惜,万方女士在实况转播中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那么口齿伶俐而有条理,座谈会的安排组织也略显杂乱仓促。文人和他妻子静静听着,总觉关情。他们知道个中原因。40分钟的节目,要回答或包容排山倒海般的电话询问,怎么能不力不从心呢?他们觉得万方女士很象个家庭主妇,在一个小平底锅里煎着大堆大摞的肉饼,忙了个不亦乐乎,晕头转向,还不太好吃。

  这是一幅很亲切的图画。

  昨天,当妻子问文人“美国之音”在电话里是怎么答复时,面容焦黄,没一丝福相的丈夫忽然双手乱舞,莫名其妙地说:这才叫把人当人、这才叫把人当个人!

  那么,到底要不要切哩?妻子问。

  然而,从美国归来的Z和她的丈夫对“美国之音”即很不以为然。

  他们说:美国之音算什么?官方的。

  说到“官方”,Z的丈夫做了一个深恶痛绝的表情,“那是宣传工具。”

  文人吃惊地看着他们,如痴如呆。但是他随即明白了他们的意思。

  “美国之音”隶属于美国新闻总署,是政府机构。它只从美国政府的观点看问题,而不对政府提出责难和批评。在一个美国人看来,一个不能独立于政府的新闻机构还能算什么新闻机构?这简直是一种耻辱的象征。万方女士也只能是个政府雇员、一个宣传工具而已。

  在Z和她丈夫的卧室里,堆放着大摞大摞的《时代》、《生活周刊》、《纽约人》、《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幸福》之类的报刊。“美国之音算老几?”拍打着这五光十色的封面,Z说。文人感到晕眩。

  文人没好意思把等了半夜打这个电话的事情告诉Z。简直是一场笑话。他回到妻子的床头,望着她的病容,他感到她又黑又瘦。“是的,他们有权看不起美国之音。他们有权利。”文人喃喃自语,看着他的妻子,看着他的这份生活,他伛下身子,把头贴在妻子手臂上,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他抬起身:“嗨,看我给你带了什么?六毛二的苹果,这么大,便宜……”

  他停住了。他妻子紧闭的眼睑下,他看到泪水。

  文人说,我在世界上能找到的大概也就是这一点点时间了。在这一点点时间里,人们彼此需要,彼此需要。就像在半夜里冷言冷语中传来的电话,使彼此燃烧,就像和妻子四目相对,苹果落地的时候。

  文人说,其他的都是扯蛋,包括这个故事在内。美国太远了。

Number:511

Title: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

作者:吉·海特

出处《读者》:总第92期

Provenance:随笔

Date:1988。2

Nation:英国

Translator:黄汉平

  他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可他就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便像狗一样在路边忙开了他的“公事”。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人肚中。他没工作在身,也无家可归,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街市上熙熙攘攘,到处是顾客、商人、奴隶、异邦人,这时他也会在其中转悠一二个钟头。人人都认识他,或者都听说过他。他们会问他一些尖刻的问题,而他也尖刻地回答。有时他们丢给他一些食物,他很有节制地道一声谢;有时他们恶作剧地扔给他卵石子,他破口大骂,毫不客气地回敬。他们拿不准他是不是疯了。他却认定他们疯了,只是他们的疯各有各的不同;他们令他感到好笑。此刻他正走回家去。

  他没有房子,甚至连一个茅庐都没有。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人实在不需要床榻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既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穿上适当的东西。那我们惟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所以他拥有一张毯子白天披在身,晚上盖在身上他睡在一个桶里,他的名字叫第欧根尼。人们称他为“狗”,把他的哲学叫做犬儒哲学。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希腊的克林斯城邦度过,那是一个富裕、懒散、腐败的城市,他挖苦嘲讽那里的人们,偶尔也把矛头转向他们当中的某个人。

  他的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他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这出乎众人的想法。

  第欧根尼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他言传身教地进行简单明了的教学。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他说,所谓自然的就是正常的而不可能是罪恶的或可耻的。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依赖它们,他得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它们支配着他。他是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他出卖了自己的独立性,这惟一直实长久的东西。

  有好多人对社会生活感到厌倦,都逃避到小小的农庄上、静静的乡村里,或隐居的山洞中,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第欧根尼不这样做。他是一个传教士。他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那就是“重铸货币”②:拭去人类生活上面的金银蒙尘,揭除陈规陋习的假面具,重新印上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

  公元前4世纪,其他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主要是在自己的私塾里教学。但对第欧根尼来说,实验室和标本,大课堂和学生,这些都存在于芸芸众生中间。因此他决定住在雅典或科林斯,那里来自地中海一带的游客络绎不绝。他故意在大庭广众中这样做,目的是向世人显示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他认为世人大都是半死不活的,大多数人只是个半人。在中午,光天化日下,他打着一盏点着的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他就往谁的脸上照。他们问他何故这样,第欧根尼回答:“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人来。”

  有一次,见到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