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思乡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到北京,他就忙于全国新政协的筹备工作。那时的他,只有38岁,风华正茂。

  一个多月后,他的家属和郭沫若家属,戏剧家欧阳予倩家属、云南起义将领潘朔端家属(人们笑称“四大家族”),由地下党负责人之一赵佩带领,坐另一艘船北上。中途遇强台风,不得不在烟台上岸,辗转来到北京。

  马思聪一家,被安排住在北京的德国俱乐部。不久,迁入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住进宽敞、舒适的教授小洋楼。

  党和人民器重才华横溢的马思聪;

  他,担任了华北文工团副团长;

  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青联会议;

  他,出席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议;

  他,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

  他,被任命为中国音乐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了对他的任命状。直至1968年,他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止,他一直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他,还担任了“中德友协副会长”、“中苏友协总会理事”。

  马思聪姓马,人们笑称他是“马头”。由于他投入新中国的怀抱,带动了他的许多亲属:

  他的六妹马思荪,是钢琴家。在马思聪的影响下,1952年,六妹一家从海外回归大陆;

  他的十妹马思芸,是长笛演奏家。她也举家归来定居。她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的妻弟王友建,是大提琴演奏家。同样全家回国。王友建也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黄飞利是他的同乡,先后毕业于广州培正中学,解放前曾一起在广州艺专任教。

  解放初,黄飞利在美国学习。马思聪给他写信说:“你毕业后,赶快回来,这儿有许许多多工作,等着你来做!”在马思聪的召唤下,黄飞利回来了。马思聪把他接到自己家中居住,邀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直至今日,黄飞利教授仍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担任作曲系系主任。

  人们的历史,是由自己的行动写成的。1949年,在中国历史大转弯的关键时刻,马思聪的抉择,清清楚楚地表明:他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着新中国。

  马思聪的报国之心,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解放前,在许多地下党员的影响、帮助下,马思聪是国统区左派音乐家的一面旗帜…… 

 
 
唱出人民的心声
  “1946年。我在贵阳艺术馆。当时演剧四队也住在贵阳。端木蕻良来贵阳后和我住在一起,我请他写一部合唱曲的歌词。他在一夜间就写好了,我也很快的把曲子谱好。这部作品就是《民主大合唱》。当时由演剧四队的同志们唱,他们唱得很起劲,我记得在艺术馆演出的时候,把军阀杨森请了来。我们骂的是蒋介石(注—

  —歌词中直截了当地骂蒋介石为“东方的暴君”),与他无关,所以演出后没出什么问题。演出后一些进步报刊曾把这首歌词在报刊上登载。”《马思聪院长的谈话》,1959年5月20日下午,载于油印本《中国近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二辑。)

  大阳滚过大海的绿波,

  照着中国美丽的山河。

  让我们用大阳的光辉,

  来赞美我们亲爱的祖国。

  气势磅礴的《祖国大合唱》,歌声如号如角,如潮如涛,如沸如扬,如鼓如雷。

  马思聪本是一位“学院派”音乐家,酷爱的是“纯音乐”。然而,抗战的烽火,反蒋的热潮,毕竟震撼了他的心扉。他拿起了笔,谱写群众歌曲,以音乐为武器,投身到炽热的斗争中去。

  早在1937年,他读了青年诗人克锋(今名金帆)的诗《自由的号声》,为之感动。他把激情化为音符,谱成一首十分流行的进步歌曲:

  ……

  把斗争自由的号声。

  向沉迷的世界倾洒:

  战士的心头燃起一把火,

  压迫下的人忽然像火山爆炸!

  啊!我将要看这苏生的大地,

  迸发出灿烂的自由之花!

  到了1941年,他为20首抗战歌曲谱了曲,为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献上一支又一支颂歌、赞歌、战歌。他与抗日将士心贴心。

  他,写出了《抛锚大合唱》。在他的笔下,蒋管区犹如一辆抛了错的汽车,人民拥挤在这辆抛锚的汽车上,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八年抗战刚刚结束,内战的序幕已经拉开。1946年1月5日,重庆隆重举行追悼人民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会。周恩来提议,成立“星海合唱团”和“民主合唱团”。

  他说:“全国人民必须站起来,为自由和民主的权利而斗争。”

  郭沫若扶了扶他的金丝边眼镜,满怀激情踏上讲台。他以诗人的气质,大声疾呼:“齐声吼出人民反对内战的歌声,吼出反对任何国家帮助中国进行内战的歌声!”

  会场上那热烈的情绪,化为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马思聪恳请诗人端木蕻良写词,他奋笔挥就了《民主大合唱》。

  翌年,他从广州到香港演出,正巧,诗人金帆从东江纵队游击区到香港工作。

  一见面,马思聪对金帆说:“你写点歌词给我吧,我真想写首大合唱。”

  当马思聪回到广州后,收到金帆寄来的歌词,他立即沉醉在创作的激情之中。

  只用了十天时间,他一气呵成了《祖国大合唱》。

  在《马思聪院长的谈话》中,他追述了当时的情景:

  “1947年,我在广州艺专写了《祖国大合唱》。词是金帆从香港寄来的。原词七段,我用了其中四段。因为当时是处在国民党统治下,歌词的内容不能写得很明显,但内含的意思是光明要来了,全国要解放了。我写这首曲子,开首用了陕北眉阝雩阝的调子,象征着光明将从陕北延安方面来……”

  看啊,祖国人民起来了,

  排山倒海般起来了!

  ……

  谁想要喝人民的血,

  谁就要被消灭!

  中国人民要永远做中国的主人!

  ……

  祖国啊,看千万忠勇的英雄,

  用鲜血染红你的胸脯。

  我们要在你的土地上面,

  建设自由幸福的乐园。

  那时再没有人剥削人,

  再没有作威作福的恶棍。

  你就要从血泊里永生。

  让我们拍着手掌欢迎新中国。

  政治色彩如此鲜明的歌词,清新活泼的陕北民歌调子,《祖国大合唱》在蒋管区不胫而走,广州、上海、南京、北平、香港以至南洋的青年学生们,纷纷演出这首新中国的颂歌。

  马思聪回忆说:

  “有一次,在广州中山大学演唱这部合唱,听众有四千多人,唱完之后又从头到尾唱了一遍,演出情况非常热烈。”

  金帆回忆说:

  “在‘文革’后期,我到北京维尼纶厂,遇见张宝城同志。他当年参加过演唱《祖国大合唱》。他说,在南京《祖国大合唱》演了一遍又一遍,歌声震撼了旧中国的‘首都’。有一次,在玄武湖畔组织了万人高歌《祖国大合唱》,特务们知道了,冲散了这场万人大合唱……”

  这首《祖国大合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每逢国庆游行之际,常常播送。

  写罢《祖国大合唱》,马思聪意犹未尽。他再度与金帆合作,要他“再来一个”。

  金帆写出了《春天大合唱》。1948年,马思聪谱了曲,马上由广州艺专的学生们演出。

  金帆说:“由于想在蒋管区能演唱,我没有正面写共产党的领导和解放战争,而用各种方法来暗示。演唱的人,听的人,心里都清楚。”

  是的,是的,“演唱的人,听的人,心里都清楚”。作为作曲者的马思聪,心里更清楚。

  《春天大合唱》一开头,就咒骂起“冬天”是“残酷的暴君”:

  啊,冬天是个残酷的暴君,

  它凶暴地统治着我们,

  它统治我们大久了,

  人世间失去了温暖和幸福。

  “冬天”是谁?“残酷的暴君”是谁?哦,哦,“演唱的人,听的人,心里都清楚”!

  打起锣啊,打起鼓,

  放鞭炮啊,齐欢呼,

  男女老少,兄弟姐妹啊,

  大家都唱歌跳舞。

  春天带来温暖和芳香,

  春来带来幸福和快乐,

  万物都得到了新的生命,

  到处都开着鲜艳的花朵。

  “春天”,又是意味着什么?哦,哦,“演唱的人,听的人、心里都清楚”!

  《抛锚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一步一个脚印,马思聪和人民走在一起,和共产党走在一起。他,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他,是一个进步的、有良心的艺术家。 

 
 
跟地下党结了厚谊
  “1937年,我写了男中音独唱曲《永生》,词是蔡若虹写的。有管弦乐队伴奏。

  我记得有一次在嘉陵宾馆孔祥熙主办的晚会上演唱过,周恩来当时也在座。这首歌演完时,周恩来曾和我握手。”《马思聪院长的谈话》,1959年5月20日下午,载于油印本(中国近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二辑。)

  1939年底的一天,山城重庆的浓雾刚刚散开,一个20多岁的青年拎着手提包,朝八路军办事处走去。

  他叫李凌,一口浓重的广东口音。他是一个酷爱音乐的党的地下工作者。听说周恩来副主席要找他聊聊,赶紧应召而来。

  他一见到周副主席,马上从拎包里拿出崭新的《新音乐》——那是他编的、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杂志。

  “《新音乐》的发行量多少?’凋副主席一边翻看着,一边问李凌。

  “两三万。”

  “哈哈,印数倒不少,这说明你们的群众工作做得不错。”周副主席朗朗笑罢,便把话题一转,“不过,你们的统战工作做得不够好。尤其是在音乐、美术方面,几乎是空白。”

  “我们的统战工作,确实做得很不够。”李凌面有难色地说,“不过,在音乐、美术方面,也没有合适的统战对象……”

  “谁说没有?”周副主席两道浓眉一扬,说道,“马思聪,就可以找他谈谈嘛!”

  在李凌的印象中,马思聪是个“大音乐家”。这样的人,能谈得找吗?

  1940年2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李凌到重庆上清寺马思聪家拜访。

  相见恨晚,他们一聊起来,竟是那么投机!

  那时候,马思聪虽然名声已很大,但是只不过29岁。他显得很淳朴、直爽。他跟李凌都是“老广东”,又都爱音乐,他们用粤语热烈地讨论起音乐创作问题……

  从那以后,李凌常常去看望马思聪。

  李凌来自延安。他酷爱民歌。他担任了陕甘宁边区的“中国民歌研究会”主席。

  他收集了中国各地民歌。当他来到重庆从事地下工作时,仍带着自己抄录的二百多首民歌。

  在马思聪那里,李凌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跟马思聪谈起了民歌。

  马思聪呢,恰恰是一位把中国民歌视为掌上明珠的音乐家。

  “1936年,我到北京听了北方的大鼓等民间音乐,我的眼界扩大了,开始认识到丰富的中国民歌是音乐创作的肥沃土壤。

  “从19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