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05年第08期-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总是给自己勇气。
“事后”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和我的写作产生了关系:合拍、和谐、统一。仔细想想,原来那些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事情都在鼓励我,好像是倾诉,好像是挽留,好像是警告,又什么都不是,我只是在事后把话说出来,说出事物、事件的真相。
面对生活,我是卑微的,面对诗歌,我卑微而高尚——因为我知道,我明白,事后的写作让我回到诗歌本身。
出生入死(组诗)
■ 叶 晔
洗衫记
怀旧的日子来临了,暮色中
那个投河的人
似乎还在心上游泳
而埋头洗衫的老妇
整个人埋在荒凉的捣衣声中
揉碎一颗暮年的心 容易
让孤单的身影随水飘远艰难
她表情平静,内心澎湃
一天洗一次
汗臭味还在
纽扣还在
一双大手还在河流一样用力
夜夜捏痛了她的骨骼
此刻,她埋头洗衫
轻柔地揉搓过去
那庞大的声音,让我误以为
一件旧衬衣正奋力游回
欢呼——一个人更要过得水花四溅啊!
救灾记
从出事的海边回来
我捏着三条咸鱼
死了人的家属哭诉着
“再也不吃鱼了!”
鱼死了,刺还在用力
左眼坏了,右眼伤心欲绝
这道理我懂
记者的任务是让事件重新来一遍
台风再刮一遍
死人再死一遍
女人再哭一遍
并让眼泪把咸鱼腌了一遍又一遍
救灾团送上了棉被
填补眠床空出的一半
送上红包,今后的生活就折成现银过了
我们个个波澜不惊
几句暖心窝的话说完了
就回家
而真相是
死人的脊背全砌进了堤坝里!
灭火记
三个
关在老房子里的孩子 三个火种
使我想起了“烧烤”这个词
没有血淋淋的场面
事后,上了日报头版:一团火焰
——注意,是一团火焰
还未熄灭!
哑巴的母亲和平常一样
无话可说,但哭声盖过了俗世
所有的轰鸣
瞧不见的父亲 一个终生渴望火焰的蒙面人
这时,躲在一张脸背后
悄悄流泪
——谁能预见
半个钟头夺走了三次
艰难的生产和美好的梦境?
她们来不及衰老
三根火柴样的躯体商量好了
并排埋在叫喊里
一个理想的火柴盒装得下
三个姓“轻”的生命
“死孩子。”
当人们轻声咒骂时
是否想到一次微小的口误
也足以致命?
来迟了。往一座楼房洒水的时候
它已面目俱非
如同焦炭
跳楼记
有人要跳楼
要对她说:五楼摔下比四楼痛!
爱得苦、破产、白开水的生活?
也许,可能,如此之类
对吃喝在底层,这次站得这么高的人
须昂视
啊,晕眩的天空
而楼房突然奔跑起来
带动了更多人
如果静止下来……
如果静止下来……
警察面前
大家争相发言——谁都是良民?
如果没有静止下来
让一条街的喘息
继续喘息并捏住喉咙
累啊
好死不如赖活?
有天大的事也要忍着?本来
她准备喊出这辈子
最大声的感叹号
现在不安心了
让这么多世俗
担惊受怕——他突然有了神圣的感觉
这一次算是搬梯子
爬到八十岁
瞧:三十岁只是矮个子的事业!
拾荒记
如履薄冰
拖着一截蛇皮袋
她一直拖着一截瘸腿
透支了青春期。像一只小船
一不小心就会弄翻
我在为她暗暗使劲
她的温州话不如普通话
普通话不如乡音
但纸箱上的风景区她去过
在邻居的黑白电视里,她和姐姐打赌是七里
还是七十里?
现在,她在七百里外
翻到了黑白电视的遗骸
多少人丢过垃圾
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心脏也丢掉
几粒钉子
朝她鞠躬,她谦虚地收入上衣口袋
却感觉有什么钉进了乳房里
她爱过
一个义务工、泥瓦匠饿死在庙里
他和的泥没有人能砌成墙——心目中的村小
坍塌了一半
她过着半个生活……她不愿意
成为垃圾的一部分
她的职业是拾荒——拾走荒凉?
她在前进——
两只不同花色的鞋子
总是踩得比别人深
一天完了
因为洗澡,她学会了游泳
几年后,她会是太阳
矫正着八九点钟的发音
献血记
血原来是可以还给她的。我只是还给她过去
欠下的房租
这是她的第二次出生入死!
在内科,一株干瘪的水稻
是荒芜的一辈子。
此前,她养着一生的欢乐
喂我
针管里,那些尖细而红肿的嘴唇
哭得比我有水平
慢慢,慢慢来,我们的体内各有一截血管
接通了
“吃下的,是奶,挤出的是血。”我见过血
没见过血可以浓到一滴
就是母子!
现在,她搂着
一根救命的稻草
青黄不接。我能做什么?
能够替她大地一样呼吸
甚至下意识地揪住心口吗?
(作为她的一个器官
我已渐渐有了裂缝……也许
我还是一个晃荡了三十年的血袋?)
我愿意
失去知觉、年华和一颗羞愧之心……
我还回到老子宫
不愁吃
不愁穿
不用交房租
好了。我的血稀释了所有的泪水
母亲活过来了
夜行记
连鞋底都亮了
月光隔着七个山冈叫我
朝前
仿佛一个老人
正试图从我的身体里绝尘而去
去约会去怀念去赴死
而膝盖上的露水成为晚年的风湿
这双白得无比的脚朝向哪里
哪里便是异乡
还有什么比这个夜晚更白的
骑着山冈的我
会碰到多少可怕
上天收棉花的人,早起了
下井打水的
打到了一桶会欢呼的银子
怎么活?
搂着一张床
会累得脸色发白
——我可不想白活一辈子!
拆房记
(我说:一间会飞的房子
舍弃了过去,最终舍弃了自己
只剩下飞——
泥瓦匠说:装在心里的房子
飞不飞都一样高。)
泥瓦匠老死了
骨骼成为一间房子 那么大的架子
他的血肉重新和成泥
烧成瓦,与“剥落”和“碎裂”
无关
从此,房子多了一个
隐秘的身影
骨头缝里冒出了荒草
牙隙嗑着半把沙
我继承了泥瓦匠
剩下的呼噜、坏脾气和最后一眼
此刻,我抚摸屋脊——要多少年
才能把房子举到屋脊以上?
我的手势
砌进了烟囱。我的祖祖辈辈
死去又活来
都是吃杂粮到老的
谁会吝啬生命?我
拆去了老房子
受着异乡的阵阵痛楚
虚构的火苗
■ 友 来
在浙南舒缓柔和的抒情里,叶晔绝对是虚构的。我不知道写作对于叶晔的意义何在,但他在这道峡谷里的执著与韧性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这么多年,他就是凭着一腔热血和才华撞开了诗坛的门,狼一样迅疾和猛烈,人们还来不及端详这个家伙就被那陌生和新鲜的诗句感动了。可以说,诗歌已经融入并滋养着叶晔的生命,或者叶晔已经融入并滋养着诗歌,没法救了,以至于我每每对着他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发型、衣着、粗大的骨架、挺黑亮的鞋面,而只是感受到诗歌透过他传达出的力度。
叶晔一直在惶惑中寻找着表达生命的方式,他确确实实把诗歌当作火苗(我不敢说是火焰,发出多耀眼的光芒),陪伴着、小心翼翼呵护着,微弱时添些干柴,熄灭时重新点燃。由此他这头狼并不具有侵略性,他跑遍原野试图焕发出全部能量照耀所有卑微事物回家的路,然后退居深渊守护最后的夜晚。谁说不是这样?谁说诗人的内心不是无时无刻把世界的真相演练了一遍又一遍?
大约在一九九九年八月,县里举办的一次笔会,我认识了叶晔,并逐渐成为亲密的兄弟、战友(假如一首诗的诞生是一场与自己搏斗的过程的话)。那时我还在村小教书,我告诉自己,泥土是孕育一切的摇篮,幸福在那里生长,农民的脚丫子是最美,可我的诗中满是他们挣扎的身影,贫穷和苦难世世代代在那里扎根,我写得断断续续,叶晔的热情总会感染我,使我鼓舞。也就在那次笔会上,我们一拍即合,合作出版了一本诗集。现在看来谈不上质量,在诗歌场合上我羞于提他的名字,但惟一可以肯定的价值——一个男人与另一个男人友谊的定格。
我有意回避叶晔的诗歌,一是因为我是个木讷的人,不善于指手划脚,二是因为彼此太熟悉。我只想说,叶晔的灵气是天生的,来自骨髓,这是个对诗歌有天赋的人,他脉搏里流淌的血液的温度肯定超过体温,你看《挖掘或某种可能》:打鼓的/原来是个聋子/担心跳和鼓声/一致/铺路的/脱去世俗的鞋子/他的脚板比石块/稳当∥……∥点火的/千万别点我的心。
语言的意味和情感的意味同时冲击而来,就像一阵鼓点,急促、有力,一下一下击打着内心,让你不得不被他的活力包围。
很长一段时间,叶晔强调诗歌内在的节奏和言辞的打磨,这使他的诗句焕发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特质,首先从感官上就征服了读者,有时他的这种追求达到极致:
爱一个人/就是穿过!/爱一个人/就是砌一块一块砖/砌成墙/笫一块心肝宝贝/第二块喘不过气来/第三块重,只剩下叹息∥爱一个人/就是一本完好无损的书/突然不成章节!/爱一个人,就是在“一”中/加进“你”或“我”,在一生中/加进无数的“对”和“错”。
无疑,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精致、透彻,读后真觉得被什么穿过了,是亮光穿过了身体,透身弥漫着审美的愉悦,这首诗好像没发过,但并不影响它在叶晔创作过程中的地位。
诗歌从来只对个人有意义,这种意义又只发生在写的过程中,诗人头上从来没有光环,我明白,叶晔更明白。在浙南的温情里浸得久了,骨头都会变软的,连疼痛也那么温情脉脉,叶晔有敏锐的嗅觉,能瞬间捕捉到伤口,《出生入死》这组诗就是对底层生活的观照,我读第一遍觉得挺普通的,读第二遍时却有一股伤痛漫过来,笼罩住全身。看来我不能以老眼光看待叶晔,他在蜕变,他在挖掘,他手中握着的不是笔,是铲,他快挖到煤了,我想,再坚持下去吧。
《出生入死》与其说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