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开复敬佩和信任自己的导师,但是他仍然对导师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怀疑。他去找导师,直截了当地说,他不相信导师主张的“专家系统”是计算机语音识别的正确方法,打算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另辟新路。于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大师和一个尚未毕业的学生之间,出现分歧。导师的第一个反应让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罗杰·瑞迪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
这样的场面在我们国家的学校里面可曾出现过?实际上,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更经常的是这样一种局面:
1。学生即使不同意老师的想法,也不会说出来;
2。老师如果不同意学生的想法,就不会支持他。
但是这个故事的结果证明,如果没有罗杰·瑞迪在好多年里不遗余力地支持,李开复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第97节: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4) ↑回顶部↑
现在,李开复就要进入学生时代的最辉煌的阶段了。
专家们仍然不赞他的“胡闹”,罗杰·瑞迪也不能认可,但他与别人不同,他始终告诫自己的学生:“你如果有信心,就坚持做下去。”
他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机器,寻找最新的资料。到了暑假,学生要到公司去打工挣钱,罗杰·瑞迪说:“你们到外面打工,不如在这里继续你们的研究。人家给你们多少钱,我也可以给你们。”
李开复和他的合作者,一个来自台湾名叫洪小文的年轻人,一同工作在语音识别领域。每天工作大约16个小时:上午9点起床,到学校完成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中午回家,从1点钟工作到凌晨2点。每天如此,每周7天,一直持续了大约三年半。他和洪小文写了很多论文,还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
1987年5月,年轻人的世界出现曙光。李开复把语音系统的识别率,从原来的40%一下子提到80%。罗杰·瑞迪惊喜万分,立即决定把这个结果带到国际会议上。李开复大着胆子说:“这是我做的结果,我自己去讲好不好?”瑞迪说:“当然可以,我让秘书给你定机票。”
不消说,李开复的成果在会上引起了轰动。他的工作不仅具有技术的价值,而且把全世界语音研究领上一条新的道路。多年以后,里克·雷斯特说:“他是在一个领域里面的先锋,开拓者。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10年,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语音识别的研究,都是在他的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的。”
不过,在1987年初夏的会议上,李开复对这一切还不能满意。“我还有一个重要想法没有实现呢。”他说。他回到自己那个寂寞的小屋,继续每天16个小时的工作。
真正激动人心的时刻,发生在1987年圣诞节前的那个早晨。李开复起床,照例去看电脑,语音识别率居然达到96%。他不信,以为是计算机搞错了。再做一次,还是96%。他飞快地跑出去告诉洪小文,又飞快地跑回来告诉妻子。直到十几年后,回忆起那个早晨,李开复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这是我从事研究以来最高兴的一天。”妻子为他高兴,提议中午二人到饭馆去祝贺。那时候他是个穷学生,夫妻俩很少出去吃饭,可这顿饭,两人花了20多块钱。
这个早晨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是对这个家庭,也是对计算机语音研究的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全世界研究语音识别的专家们,仍在使用李开复和他的搭档洪小文当年开创的方法。李开复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起伏跌宕,惟有1984年他和导师的那场对话令他始终不能忘怀。其刻骨铭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早晨。与其说他在为自己的成功高兴,不如说他在庆幸自己遇到了罗杰·瑞迪。
很多年以后,我们有机会和罗杰·瑞迪一起回忆当年发生的那些事情。大师由衷地赞叹学生当初的睿智以及敢于反对他的勇气:
问:几乎所有成功者的记忆中都会留下一个激动不已的瞬间。李开复总是念念不忘,他当年设想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语音识别系统的时候,你不赞成他的方法,但却支持他继续做,以致“不赞成你,但支持你”成为他今天指导其他人的一个信条。你认为在科研领域中,这样的理念的确很重要吗?
答:这个理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迄今为止的生涯中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开复。他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做语音识别研究的时候,我当时不同意。事实证明,开复是正确的,他成功了。另外还有一个学生,也要做一个东西,我当时也不同意,但我说你要是坚持,就去做。事实证明,也是那个学生对了。他们两个的成功都是很了不起的。我很高兴我的学生当时没有听我的,很高兴他们能有那样的成功,很高兴看到他们的成果。
问:我很奇怪一件事情。当学生比老师正确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会让学生看不起老师,但是我发现李开复对你的尊敬依然非常强烈。这里有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方法虽然不正确,但你给他指出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我想知道,当方向正确,而找不到方法的时候,作为一个研究的指导者应该是怎样的呢?
答:在这个问题中,没有学生和老师的界限。他们是合作者,是共同的研究者。他们应该去鼓励各种各样的思想,做研究,没有人能保证你一定成功,所以要非常灵活,应该鼓励去尝试各种可能性,宽容各种思想。开复这件事情,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
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师
你和高手在一起,就会觉得世界越来越大。
——张亚勤
1986年,张亚勤也来到美国,他在中国科大读完本科,又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去了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
“实际上,他有机会去麻省理工学院,”他的导师瑞曼德·比克赫尔茨博士在14年以后这样回忆当年的学生,“可是我和他相处不到一个星期,就意识到他非常特殊。他极其聪明,异常勤奋。他的知识远远超出自己的专业,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十分明显。我立刻让他参与图像项目,试图将他留住。”
张亚勤就这样留在瑞曼德·比克赫尔茨博士身边了,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不仅因为瑞曼德·比克赫尔茨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更因为他对待一个杰出学生的那种态度。他了解张亚勤,在张亚勤的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师生之间的很多细节,直到很多年以后还留在老师的记忆中:“毫无疑问,他是最好的学生,给他讲课和提供指导,对我来说是一种愉快。在我的记忆里,在获取博士资格的通信考试中——这是非常难的考试,他是唯一获得满分的。”
第98节: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5) ↑回顶部↑
张亚勤有一次对记者说,他的导师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那记者后来把这话告诉瑞曼德·比克赫尔茨。瑞曼德·比克赫尔茨回答:“如果说我对他产生了影响,那只是把我对所有学生和自己孩子说过的话也告诉了他。”
“你对他说了什么?”
“我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去追求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不是因为它时髦,而是因为你将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独占鳌头。不要担心找不到工作,在任何领域,只要你是最优秀的,就一定能找到工作。”
几年之后亚勤获得博士学位,到桑纳福研究室去工作。就像导师说的,最优秀的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但桑纳福给予他的还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更重要的。
“我遇到了一个大师,”他说,“那是真正的大师。”
一个人一生中能遇到一个大师一级的人物,那就是幸运,而张亚勤居然有机会遇到第二个。
他说的大师是桑纳福研究室的老板:
你和他谈话,时刻能感觉到一种大眼光,大胸怀。我和他在一起聊天,讲的都是大事情,他说的都是人类将来会怎么样了,新技术将要朝什么方向走,科学研究将要做什么,让你觉得自己心里那些琐碎的烦恼都不值一提。那些小事情,你都不好意思讲。有时候一次聊天,就可以改变你的一个思路。有时候一次晚饭,就让你知道了应当朝哪里走。有时候你费了好大劲做出一个东西,他会说,“啊,你做这个?这东西我早做过了。不行。”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不行。你和这样的高手在一起,就会觉得世界越来越大,想法就不一样了,脑子里面的兴奋点也不一样了。
共性
都曾在关键时刻遇到了好老师,这是我们这群人的共性。
——张宏江
我们调查“E学生”的求学经历,发现他们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不同的经历。但是这些人在自己的道路上都有像李开复和张亚勤一样的经历,那就是,都曾在关键时刻遇到了好老师。
这是我们这群人的“一个共性”。张宏江说。
我们建议老师们每天走进教室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一件事情:你的学生在未来的某一天里想起你的时候,将会说出什么?
学生是不可能不回忆老师的,每个人都一样。黄学东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总是说,“一个人能成长起来,要有贵人襄助。这太重要了。没有湖南大学的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清华大学的那个硕士导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爱丁堡大学的那个博士导师,也没有我的今天。”
张宏江在提到大学时代的老师时,总是说他有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光学的,一个是教电子的,教得特别好。又说他最讨厌那个老师只会拿着一本书,照书念,让你坐着上课完全没有价值。但是给他留下最深切印象的,并不是课堂上的那些场面,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人这一辈子总要经过导师的指点,所谓导师,就是在关键时候可以给你指出一条路的那种人。他们总是在你成功之前出现,在你成功之后就隐退。
我回想自己的经历,总觉得有两个人对我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我在叶县读中学时的班主任,她总是在鼓励我,让我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她总是告诉我,不应该有任何畏缩,应该一直往前走。我现在做事情,总要做到最好程度,就和她当初对我的鼓励有关。另外一个是我在新石家庄研究所做学问时的那个总工程师。我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成就,就在我觉得自己很平凡的时候,他挑选了我,是从4000个研究人员里挑选了我。他让我又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
这两个人给我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我的父母。第一个给了我自信,第二个给了我机会。你在自己的学生时代要是遇到这样的人,就会发现你的精神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假如你到今天还没有遇到,哪就赶快去找。不过,好导师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你能进入名牌学校,遇到好导师的机会一定会多一些。
可遇不可求
中国名牌大学的校长敢不敢说“20年之内我的学生中有人能拿诺贝尔奖”?麻省理工的校长是一定敢讲这个话的。
——沈向洋
沈向洋也同意张宏江的说法:“好导师可遇不可求”。但是他又说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他“在一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遇到好老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