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那种风情 作者:赵凝-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认为京剧变成现代戏,在服装上损失了“可看性”,变得平淡、乏味,丢失了神秘感,我想,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戏服,其中自有它的道理。历史是很可怕的一面镜子,它慢慢地筛选,无声地淘汰,它不是人为法则可以左右的。
  说穿了,艺术的对象还是人。自命清高也好,一味低级媚俗也好,都无法左右时间滚滚向前。优美的东西,有人味儿的东西,坚定不移的反叛,疯狂到底……艺术家只要不伪造情绪,就能得到时间的认可。而那些虚伪的、说教的、居高临下的创作者,迟早要被光阴所淘汰。这就是我的“光阴法则”。
  今年春节,北京作协组织的一个活动也与京剧有关。那是立春后的第二天,作协在北京湖广会馆举办“新春联谊会”,会上安排了两出京剧折子戏。
  湖广会馆真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它使时光倒流,一时间不知道“今夕是何年”。里面有一个古老的大戏楼,正面墙上挂着京剧脸谱,墙面是明黄色的,上面有龙和凤的图案。四周装饰着红绿配色花纹,戏台上正在演着热闹的《闹龙宫》,浅蓝色的旗子代表海水,海水在台上涌动着,有“鱼精”在海水间出没。我坐在旧时人们看戏的座位上,耳边听着喧闹的声音,京胡声、锣鼓声,忽然有一种“一眨眼几千年”的感觉。
  睁开眼睛,走到会馆门外,所有人都在打手机,声音响成一片,我们又恢复了现代人的身份。

第17节 北京的乐与路

  小路快要死了。他一大早骑辆黑色摩托车,在公路上飞驰,电影看到这儿,我就知道要出事了。小路的头发被风吹得飘了起来,他兜里装着一盘磁带,磁带上是他们摇滚乐队的歌,那盘被人冷言拒绝的歌,小路认为最好听的歌。
  《北京乐与路》这部电影是讲北京摇滚乐的,片名和内容,我喜欢。它是坚硬的,直接的,有的歌词甚至有那么一点点恶作剧,“我们是黄的,我们是大的,我们是长的……”成年人一听就能听出他们在说什么,但并无半点恶意,甚至能听出一点天真。
  最骚动、最叛逆的人,往往骨子里是最天真的。一味执著使他们显得幼稚,生性敏感使他们显得脆弱,不流俗的个性把他们与人群分开。他们是孤独的,因为孤独所以喧闹。电影里有一句话:“你们北京摇滚乐的特点,就是狠。”
  小路说:“不不,北京摇滚乐的特点,是穷。”
  小路又说:“你们香港摇滚乐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是富呀?”
  香港人说:“不,香港没有摇滚乐。”
  这使小路的心里好受了一些。小路的开火车的父亲自我安慰说:“玩摇滚总比当强盗强吧?”
  小路的父亲希望他长大以后也能开火车,而小路却坐着父亲开的火车来到北京,一去不回。
  乐队在农民出租的破房子里排练,闷热,流汗,但他们开心。干愿意干的事,就开心。他们把鼓打得震耳欲聋,他们抓紧麦克风,很用力地唱歌,看上去就像是要将那只话筒吃掉。这可能就是那个香港人说的那种“狠”吧。
  小路的音乐得不到承认。小路很苦闷。他背着琴出现在一幢高级大厦的透明电梯间里,所有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好像他是一个从外星来的怪物。
  唱片公司的人对他很冷漠,将那盘唱片扔还给他,他们只听了一两首歌就说:“够了!你走吧!”
  小路说:“下一首歌一定要听。”
  他们却不要听,轰他走。小路说你们不是要反叛的吗?他们说,告诉你吧,艺术家,凡是能红起来的人,都是对外反叛,对内听话。像你这样没礼貌,永远别想红起来。
  小路气坏了,不是因为他们骂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肯听他的下一首歌。“下一首歌最好听了。”
  小路骑着摩托车,他一再加速,叫喊:“没有人比我快!”声音已接近歇斯底里,悲剧就要发生了。一辆装满玉米的大卡车正迎面向他开过来,他浑然不觉,仍在加速。
  小路快要死的时候,从地上慢悠悠地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盘磁带,对那撞了他的卡车司机说:“下一首最好听了。”卡车司机真把磁带塞进车内的录音机里,到处充满了小路的摇滚乐,他听到他的音乐,沐浴在那种声音里,他慢慢倒下去。
  满地玉米,金灿灿的玉米,小路倒在玉米中间,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第18节 北京的文人气质

  北京是最具文人气质的城市,我看万方写的电视剧《走过幸福》,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出版社的编辑室里,那个环境在北京是很典型的,翻开北京地图,××出版社的标注随处可见。
  在人群中,编辑是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的。他们一般都具有儒雅的风度,戴眼镜,说话条理性强,在餐馆就餐,首先要挑出菜单上的错别字,然后才能放心吃饭。
  记者这个职业在北京也不少。北京的女记者很有特色,她们大都性格活泼,聚会上通常唱主角,滔滔不绝说出一番有意思的话来,她们说话的语速极快,俏皮话一句接着一句,把人逗得直不起腰来。北京是一个语言环境比较特殊的城市,文人聚会常有特定的“暗语”、“笑话”,语言中自有机关,外面来的人有时并不见得真正听懂他们的谈话。
  北京有名的作家很多,老一辈的作家如管桦、浩然、张洁,年富力强的刘恒、刘庆邦、毕淑敏、徐小斌等,开会的时候都会经常碰到。作家是众多职业里最具个性化的一种,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是各具特色的。刘庆邦永远背着一个军绿挎包,徐小斌永远戴着一条“羽蛇”项链,刘恒留着导演式的大胡子,毕淑敏脸上总是泛着健康的红晕。他们是超
  2004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与陈建功主席和保加利亚作家在一起。
  北京作家协会是一个被我们大家称为“家”的地方,我们都喜欢这个“家”。这张照片是我们作协副秘书长王升山先生为我们拍摄的,左起为徐坤、李青(副主席)、赵凝、王芫。
  越年龄的一群人,总是那么充满朝气。
  北京除作家、记者、编辑外,还有一群人也应列入文人范围之内,他们就是阵容庞大的书商群体。
  书商是文人和商人的混合体,北京有许多“诗人书商”,他们曾经是诗人,后来做了书商。或者一边做书,一边还在写诗。他们是自由的,狂野的,大部分人也是守规矩的。曾经参加过一次他们的聚会,大大小小的书商竟有上百人,他们彼此聊的话题都是“拿号”、“拿稿”之类,口气有点像服装批发市场的人说的“拿货”。
  在北京,各种各样的会议每天都在召开,所以大部分编辑、记者家里都堆着各式各样的公文包、旅行袋,那都是历次开会发下来的赠品,有的书包上赫然印着“中国作家协会××次代表大会”,有的包上什么也不印,或者用暗字印上去。如果用心收集,若干年后完全可以办一个博览会,题目就叫“书包记录的中国文学史”。

第19节 北京的艺术氛围

  北京的艺术氛围
  北京的语言
  像王小波那样说话的男人,在北京其实是很多的,他的杂文,就是“说话文体”,我们在饭局上常能听到用那种“文体”说话的人。对王小波,无论媒体怎么说,我只喜欢他的杂文。至于小说嘛,只有一篇是好的。
  提到北京的语言,常常被人误解为《茶馆》里那种“老北京腔”,前几天在餐馆吃饭,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京味儿作家’没有一个是女作家?”
  我想,是因为那所谓“老北京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了。新北京生长出了新生的、混合的语言。我是在北京出生、北京长大的,我小的时候住在航天部大院里,左邻右舍有四川人,上海人,湖南人,就是没有一户老北京。
  北京是一个大的文化混合体,包括它的语言。虽然很旧的老北京语言已经消失了,但新的北京话还是充满了活泼、机灵的劲儿,北京话是最最俏皮的语言,例如:“本儿报”——是指大的周刊——既像报纸又像书本,所以称之为“本儿报”,简明扼要,念起来还充满力度。再如“吃小饭桌”——意思是指小学生在某处包饭,生动形象,但这句话实际上是不合语法的。
  北京是一个盛产语言的城市,人们的日常对话生动幽默,玩笑和正经话常常混在一块儿,说话很具有故事性,只有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而有些外地朋友常常误解他们的意思,因为他们听到的只是字面的感觉,其实话里有话。
  大部分北京男人都具有浑厚洪亮的嗓音,他们很有见地,具有批判精神,谈话就像王小波的杂文,尖锐,犀利,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们见了女人很爱开玩笑,当然都是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比如说夸你漂亮,比如说他一直在想你等等,这大概是受西方人的影响。好话谁都会说,可谁都不如北京男人说得漂亮、自然、得体,仿佛他们天生就会赞美女人。
  但是,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并不认同把所谓“京腔”、“儿化”当作一件利器似的时时刻刻亮出来,特别是在电视节目里假京腔泛滥,让人听着很不舒服。
  基本上来说,北京有两种语言,胡同语言和大院语言,有教养、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大多数说的是后一种语言。新京味小说正在逐渐形成,那应该是标新立异的国际化小说,而非提笼架鸟的老北京故事。
  北京的艺术氛围
  北京是一个适合写作的城市,而非适合居住。上个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北京举办《布老虎10周年》的活动,我遇到叶兆言先生,他刚刚出版了他的新书《我们的心多么顽固》。我们聊起南京作家与北京作家的区
  我与天安门。别,我说南京是一个特别适合居住的城市,而北京太大了,而且节奏快,不适合优哉游哉地过日子。
  我曾在一个杂志上看到南京的青年作家经常聚在一起洗澡,边泡澡边聊文学,我真的很喜欢那种悠闲、清淡的情调。北京附近虽然也有许多温泉可以泡,但北京的快节奏决定了一切都像上了发条,没完没了地忙碌着,对“悠闲”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北京其实也是一个享乐主义的城市,如果你喜欢看演出,无论哪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歌舞表演,几乎天天都有。以今年秋天为例,周杰伦、周华健、张信哲……一个接一个,就跟走马灯似的。北京的酒吧里经常有乐队表演,话剧、芭蕾舞、小剧场话剧也经常能看到,一个创作型的人经常会为是享乐还是埋头工作思考得头都裂了。
  “非典”刚刚结束的时候,我看了一场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话剧是我的朋友任鸣导演的,编剧是诗人邹静之,那部戏的氛围我很喜欢。“非典”刚过,进入人艺剧场的门都得量体温,但这也没挡住人们对小剧场话剧的热情,剧场的座位坐得满满的。
  北京是一个有艺术气氛的城市,生活在里面的人自然就会有创造点什么的冲动。即使“非典”了,也没能挡住什么。

第20节 北京老乡

  姜文的老乡许戈辉
  我在“凤凰卫视”看许戈辉采访姜文的节目,在姜文的工作室,姜文来晚了,许戈辉坐在深色的沙发上化妆,姜文一进门就问:“老乡呢,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