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谈艺录-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是兰蕙一个比喻,在一篇文中始为香草,后变丑恶,由褒至贬,亦为喻之二柄。
  二、同喻异边。即同一个比喻,可以比作多种意义,如月,可取其弯如眼、如眉、如弓,圆如面、如团、如饼,明如镜、如水、如目,等等。黄坚庭《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有“莲花生淤泥”句,任渊注引佛经,说莲花本性喜欢淤泥,这是花与泥近;另一首《次韵中玉水仙花》有“淤泥解作白莲藕”,也是花与泥近;而《赣上食莲有感》云:“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则将莲与泥分离了。但是无论花近泥或是花离泥,都比喻得当,就是同喻异边。西方文学中同喻异边的例子不少,《谈艺录补订》中例举古希腊诗人称蜗牛为“戴屋者”,英国古小说将埃及妇女“足不出户”比作“蜗牛顶屋,不须臾离”,法、意诗人则用蜗牛讥讽比喻“墨守之自了汉”和“恋家鬼”,中国古时将蜗牛戴屋而行,看作是“曲谨庸懦之象”,如清陆世仪《五虫吟和陆鸿逵》之四《蜗以牛名》云:“引重原从利物称,如君只足戴家行”(《桴亭诗集》),“戴家”即蜗牛。英国十七世纪玄学诗派的宗祖约翰唐善于取譬,称颂“蜗牛戴壳之无往而不自适”。皆取蜗牛作比喻,其中有褒有贬,也有无所谓褒贬的,都是同喻异边的好例子。
  《谈艺录》读本(六)通感与摹状
  史吴两注①,均局束字面。阳关三叠②,有声无形,非绘事所能传,故曰:“断肠声里无形影。”然龙眠画笔③,写惜别悲歌情状,维妙维肖,观者苦于无声中闻声而肠断,故曰:“画出无声亦断肠。”即听觉补充视觉之理也(参观《管锥编》450页)。但丁诗言石壁上雕刻歌唱队像④,人巧夺天,观赏时自觉眼耳两识相争,一言:“唱声无”,一言:“唱声有”,正抉剖此境。王从之《滹南诗话》⑤卷二云:“东坡题阳关图⑥:‘尤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予谓可言声外意,不可言意外声也。”东坡语意与山谷同,王氏未解诗旨。曹子建《七启》所谓⑦“造响于无声”,可以断章焉。太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云:“寒松萧瑟如有声。”乐天《画竹歌》云:“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介甫《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余作诗》云:“暮气沉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东坡《韩干马十四匹》云:“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放翁《剑南诗稿》卷八十一《曝旧画》云⑧:“翩翩喜鹊如相语,汹汹惊涛觉有声。”楼大防《攻愧集》⑨卷一《题龙眠画骑射抱球戏》云:“静中似有叱咤声,墨淡犹疑锦绣眩。”汤垕《画鉴·高僧试笔图》云⑩:“一僧攘臂挥翰,傍观数士人咨嗟啧啧之态,如闻有声。”攻愧“墨淡”句别写一境,非听觉补充视觉,而视觉自力补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⑾卷二《论画工用榻写》节云:“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郑毅夫《郧溪集》⑿卷十八《记画》云:“纯淡墨画竹树黄雀者,虽墨为之,如具五彩。云僧贯休画。⒀”李曾伯《可斋杂稿》卷三十四《满江红·甲午宜兴赋僧舍墨梅》⒁云:“犹赖有墨池老手,草玄能白。”王元美《弇州四部稿》⒂卷一百三十八《题石田写生册》云:“以浅色淡墨作之。吾家三岁儿一一指呼不误,所谓妙而真者也。‘意足不求颜色似’,语虽俊,似不足为公解嘲。”盖陈简斋《和张规臣水墨梅》第四首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弇州进一解,谓意足自能颜色具,即张彦远之说也。荷马史诗描摹一金盾上⒃,雕镂人物众多,或战阵,或耕耘,有曰:“犁田发土,泥色俨如黑。然此盾固纯金铸也,盖艺妙入神矣。”美学论师赞叹为得未曾有,审美形似之旨已发于此两句中。窃谓攻愧、可斋等诗词断句,正复同耐玩索;墨梅之“草玄能白”,与古希腊人言白粉笔能画出黑人肖像,尤相映成趣。(317—318页)      ①史:宋代注家史容。此外是指史容为黄庭坚《题阳关图》作注,引白居易“一声一断肠。”吴:宋吴曾。此处是指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为黄庭坚诗作注,引李商隐《赠歌妓》“断肠声里唱阳关”。
  ②阳关三叠:曲调名。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唱时第三句重叠一下,故白居易《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三叠是叠第三句,故第三句成为第四声了。
  ③龙眠:宋代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归老于龙眠山,因号龙眠居士。
  ④但丁:十三、四世纪意大利诗人,有《神曲》,记梦游地狱、净界、天国三界事,常借用比喻述志。
  ⑤《滹南诗话》:金王若虚(字从之)撰,三卷。
  ⑥《阳关图》·宋李公麟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画的阳关送别图。不少诗人为之题咏。
  ⑦曹子建:三国魏曹植字,曹操之子。
  ⑧放翁:末陆游字。撰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
  ⑨楼大防:宋楼钥字。撰有《攻愧集》一百二十卷。
  ⑩汤垕:元代画论家,有《画鉴》一卷。
  ⑾《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撰,十卷。
  ⑿郑毅夫:宋郑獬字。撰有《郧溪集》三十卷。
  ⒀僧贯休:唐僧,本姓姜,字德隐。
  ⒁《可斋杂稿》:宋李曾伯撰,三十四卷,又续稿八卷,后续稿十二卷。
  ⒂王元美:明王世贞字,号弇州山人。撰有《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七卷。
  ⒃荷马史诗:指《伊利亚特》。
  这一则讲一种修辞手法,即能把听觉、视觉沟通起来的通感。
  宋代画家李公麟绘《阳关图》,刻画“惜别悲歌情状,维妙维肖”,故题诗者众。黄庭坚《题阳关图》云:“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送别时咏唱三叠之阳关曲是有声无形的,李公麟画不出声音,所以黄诗说“无形影”、“无声”,即使如此,还是足以令人断肠的,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产生出的艺术效果。李公麟画出咏歌的形象,给人以视觉感受,虽然没有咏歌的悲声,但可以调动听觉的联想。正如白居易《琵琶行》里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无声,却起到了有声、甚至胜于有声的作用。钱先生在《管锥编·大音希声》中指出,这种修辞手法就是“以耳识幻感补益眼识实觉”。曹植《七启》所谓“造响于无声”,亦即无声酝响之意,于乐止响息之静中,“方能蓄孕大音”。还是以《琵琶行》为例,白居易写琵琶女弹奏之中“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在酝大响,所以诗中接着写“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就是于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大音,如水浆之冲激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无法让人听到,他是以文字描绘的视觉形象,勾起人的听觉联想,以此作为补充。所以说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时,能从“寒松萧瑟”的画面形象上,听到松树因风鼓动而发出的声音“如有声”,也是以视觉形象引起听觉的幻感为之补充的。白居易《画竹歌》的“疑有声”,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余作诗》的“如闻橹”,苏轼《韩干马十四匹》的“若有声”,陆游《曝旧画》的“觉有声”,楼钥《题龙眠画骑射抱球戏》的“叱咤声”,都是先有画家描绘出的瑟瑟竹林、沉舟撒网、马饮且行、喜鹊惊涛等视觉形象,因为这些形象本身含有声音,诗人自然会以“听觉补充视觉”。而“抱球骑射”、“咨嗟啧啧之态”的画面,诗人不必勾起联想,就会以“视觉自力补充”,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王世贞在《题石田写生册》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所谓意足,即意妙入神,也就是能有沟通人们各种感觉的艺术力量,例如中国的水墨画,全是或浓或淡的墨色,但可以画出动人的雪景,如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图中有群峰耸立,寒林萧瑟,白屋傍山,岸渚汀洲,皑皑白雪,莽苍一片,使水、天、雪、雾构成了一幅凛然寒冷、深远有致的迷人景象,汤垕评说:“见之使人蒸凛”(《画鉴》),就是这幅画产生的艺术力量,它不仅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还使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到置身于雪天群山寒林之中。范宽靠的不是五颜六色,仅仅是黑白相间的衬托。古希腊人所谓白粉能画黑人肖像是同样的道理,任其相映成趣。
  《谈艺录》读本(七)仿拟
  (1)
  (黄庭坚)《演雅》云:“络纬何尝省机织,布谷未应勤种播。”天社注但释虫鸟名,并引杜诗:“布谷催春种。”按山谷词意实本《诗·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抱朴子》外篇《博喻》有“锯齿不能咀嚼①,箕舌不能别味”一节,《金楼子·立言》篇九下全袭之②,而更加铺比。山谷承人机杼,自成组织,所谓脱胎换骨者也。(6页)
  (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第二首云:“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青神注引太白诗。按《艇斋诗话》③谓全用乐天诗意:“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所谓夺胎换骨也。(18页)
  东坡《东栏梨花》曰:“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放翁《老学庵笔记》论之曰④:“杜牧之有句云:‘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究竟前人已道之句。”余按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冯星实《苏诗合法》⑤以为本义山之“酒醒夜阑人散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不知香山《惜牡丹》早云:“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东坡斥徐凝为“恶诗”⑥,而凝自言“一生所遇惟元白”,《翫花》诗第一首云:“一树梨花春向暮,雪枝残处怨风来。明朝渐较无多去,看到黄昏不欲回。”唐人衰飒之语,一入东坡笔下,便尔旖旎缠绵⑦,真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者也。放翁《花时遍游诸家园》云:“常恐夜寒花寂寞,锦茵银烛按凉州”;挦拾临摹,相形见绌,视东坡之于小杜,不如远矣。(120—121页)      ①《抱朴子》:晋哲学家葛洪(自号抱朴子)撰,分内外篇。
  ②《金楼子》:梁元帝(自号金楼子)撰,六卷。
  ③《艇斋诗话》:宋曾季狸(号艇斋〉撰,一卷。多载江西诗派人的遗闻轶事。
  ④《老学庵笔记》:宋陈游(号放翁)撰,十卷,续笔记二卷。多记见闻及轶事旧典。
  ⑤冯星实:清代注家冯应榴字。取王梅溪、施补之、查初白诸本,合为《苏诗合注》。
  ⑥徐凝:唐代诗人。他在杭州开元寺题牡丹诗,为元白所赏,所以有言“一生所遇惟元白”。《诗话总龟》卷十八:“(苏轼)施入开元寺,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徐凝有《庐山瀑布》:“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