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谈艺录-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ㄓ诟魈宓挠诺憷醋魇纬梢桓龇绺窠咏氖桑廊怂煲越鞒浦皇撬嫡飧鍪傻某稍倍际墙魅耍膊皇撬嫡飧鍪傻氖际窃诮餍吹摹
  (二)时代与地域对文学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决定作品风格的主要是人的禀性。近人吴宓讲的“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也是指诗的两种不同风格。宋以后诗人辈出,似都未能跳出唐体、宋调。唐以前各代诗作的风格,似也可这样分析。正如叶燮在《原诗》里的比喻:木生于地,开出宋诗这朵奇葩,宋以后的诗,只是花开花谢、复开复谢的差别,终究离不开宋调。“木”便是人的秉性。蒋士铨《辩诗》也是这个意思。诗分唐宋,仿佛在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之时,便已经有了天地之别。魏刘邵撰《人物志》,把人的品性判作思虑深沉型和单纯开朗型,也就是荣格《心理学类型》里分的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这两种不同的品性,与朝代时期或地域环境,不能说没有关系,但都关系不大。(三)唐体宋调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而风格之别,本于性情,性情不是一成不变,风格也会随之变化。譬如人的一生,早年才气横溢,喜为唐体,暮年老成持重,易操宋调,王世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早年他的诗作多“矜气高腔”,如《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海阔天空,气势音节均似李白;到了晚年,他的作风有变,“平直切至”,如《太保歌》:“太保入朝门,缇骑若云屯。进见中贵人,人人若弟昆。太保从东来,一步一风雷。行者阑入室,居者颔其颏。……”写奸相严嵩耀武扬威的声势,历历在目,却风格朴实。王世贞对苏轼的看法也有前后的区别,少壮时是排苏,后来好苏,临死时竟“手坡集不释”。可见,继承唐体宋调与年事、秉性的关系颇大,但这并不是说王世贞晚年诗作就一定胜于早年。
  总之,唐宋诗的风格不同,孰胜孰负,南宋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袁枚曾举引徐嵩的话:“论诗只论工拙,不论朝代。譬如金玉,出于今之土中,不可谓非宝。败石瓦砾,传自洪荒,不可谓之宝”(《随园诗话》卷十六)。袁枚举引徐嵩的这段话,该使人明白对于唐宋诗,似乎已无必要决出胜负了。
  《谈艺录》读本(三)杜律的雄浑与韧瘦
  李拔可丈尝语余①:“元遗山七律诚不可磨灭②,然每有俗调。如‘翠被匆匆梦执鞭’一首,似黑头黄三③;‘寝皮食肉男儿事’一首,似武生杨小楼④。”诚妙于取譬。遗山七律,声调茂越,气色苍浑,惜往往慢肤松肌,大而无当,似打官话,似作台步;粉本英雄,斯类衣冠优孟⑤。吴修龄《围炉诗话》卷六戏题陈卧子《明诗选》曰⑥:“甚好四平戏,喉声彻太空。人人关壮缪,齣齣大江东⑦。锣鼓繁而振,衫袍紫又红。座中脑尽裂,笑煞乐村童。”与李丈之评遗山,消息相通。尝试论之。
  少陵七律兼备众妙,衍其一绪,胥足名家。譬如中衢之尊⑧,过者斟酌,多少不同,而各如所愿。陈后山之细筋健骨⑨,瘦硬通神,自为渊源老杜无论矣。即如杨铁崖在杭州嬉春俏唐之体⑩,何莫非从少陵“江上谁家桃树枝”⑾、“今朝腊日春意动”、“春日春盘细生草”、“二月饶睡昏昏然”、“霜黄碧梧白鹤栖”、“江草日日唤愁生”等诗来;以生拗白描之笔,作逸宕绮仄之词,遂使饭颗山头客⑿,化为西子湖畔人⒀,亦学而善变者也。然世所谓“杜样”者⒁,乃指雄阔高浑,实大声弘,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指麾能事迴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类。山谷、后山诸公仅得法于杜律之韧瘦者⒂,于此等畅酣饱满之什,未多效仿。
  惟义山于杜⒃,无所不学,七律亦能兼兹两体。如《即日》之“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即杜《和裴迪》之“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也。而世所传诵,乃其学杜雄亮诸联,如《二月二日》之“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⒄,即杜《登高》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也;《安定城楼》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迴天地入扁舟”⒅,即杜《别李剑州》之“路经滟澦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是也,而“回天地”三字,又自杜之“指麾能事回天地”来;《蜀中离席》之“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阻殿前军”⒆,即杜《秋尽》之“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是也。
  中晚唐人集中,杜样时复一遭。如郑都官《漂泊》之⒇“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收兵”;至顾逋翁《湖南客中春望》(21)之“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儿为明七子之始作俑者矣(22)。
  下逮北宋,欧公有“沧波万古流不尽(23),白鸟双飞意自闲”,“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东坡有“令严钟鼓三更月(24),野宿貔貅万灶烟”。皆即东坡评七言丽句所自道仿杜“旌旗日暖”、“五更鼓角”诸联者。苏门诸子中,张文潜七律最格宽语秀(25),有唐人风。《柯山集》中《遣兴次韵和晁应之》先后八首尤苦学少陵:如“清涵星汉光垂地,冷觉鱼龙气近人”,“暗峡风云秋惨淡,高城河汉夜分明”,“双阙晓云连太室,九门晴影动天津”(26),“山川老去三年泪,关塞秋来万里愁”;他如《夏日》之“错落晴山移斗极,阴森暗峡宿风雷”。胥弘畅不类黄陈辈(27),而近元明人。顾不过刻划景物,以为伟丽,无苍茫激楚之致。至南渡偏安,陈简斋流转兵间(28),身世与杜相类,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七律如:“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孤臣白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雄伟苍楚,兼而有之。学杜得皮,举止大方,五律每可乱楮叶(29)。是以刘辰翁序《简斋集》(30),谓其诗“望之苍然,而肌骨匀称,不如后山刻削”也。陆放翁哀时吊古(31),亦时仿此体,如:“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楼船夜雪瓜洲渡,匹马秋风大散关”(32);“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而逸丽有余,苍浑不足,至多使地名,用实字,已隐开明七子之风矣。
  元遗山遭际,视简斋愈下,其七律亦学杜之肥,不学杜之瘦(33),尤支空架,以为高腔。如《横波亭》诗之类,枵响窾 言(34),真有“甚好四平戏”之叹。然大体扬而能抑,刚中带柔,家国感深,情文有自。
  及夫明代,献吉、于鳞继之(35),元美之流(36),承赵子昂“填满”之说(37),仿杜子美雄阔之体,不择时地,下笔伸纸,即成此调。复稍参以王右丞《早朝》、《雨中春望应制》(38),李东川《寄卢员外、綦毋三》(39),祖咏《望蓟门》之制(40),每篇必有人名地名。舆地之志,点鬼之簿(41),粗豪肤廓,抗而不坠,放而不敛。作悲凉之语,则林贞恒《福州志》所谓“无病呻吟”也(42);逞弘大之观,则吴修龄《围炉诗话》所谓“瞎唐体”也(43)。穷流溯源,简斋、遗山,实不啻为之导焉。人知明七子之为唐诗高调,安知简斋、遗山亦宋元诗之易流于高声堒者乎(44)。故明人虽不取宋诗,而每能赏识简斋。胡元瑞于七子为应声之虫(45),《诗薮·外编》卷五则云:“南宋古体推朱元晦,近体无出陈去非”(46),又云:“师道得杜骨,与义得杜肉”,又云:“陈去非弘壮,在杜陵廊庑。”盖朱之学选,陈之学杜,蹊径与七子相似也(47)。吴修龄于七子为吠影之狗,而《围炉诗话》卷四亦谓:“陈去非能作杜句。”草蛇灰线(48),消息可参。
  近人俞恪士《觚庵诗》之学简斋(49),郭春榆《匏庐诗》之师遗山(50),郭为较胜,而不能朴属微至,则二家之所同病也。陆祁孙《合肥学舍札记》卷六云(51):“工部七律二种。‘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义山而后,久成绝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务观、裕之、献吉、卧子尚能学之”云云。窃谓第一种句,宋人如陈后山、曾茶山皆能学之(52)。晚唐李咸用《绯桃》云:“未醉已知醒后忆,欲开先为落时愁”;南宋杨诚斋《普明寺见梅》云:“犹喜相看却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亦尚存遗响。故钱龙锡评义山“重吟、已落”(53)一联云:“闲冷处偏搜得到,宋人之工全在此。”冯注引。祁孙失之未考耳。陈卧子大才健笔,足以殿有明一代之诗而无愧,又丁百六阳九之会(54),天意昌诗,宜若可以悲壮苍凉,上继简斋、遗山之学杜。乃读其遗集,终觉伟丽之致,多于苍楚。在本朝则近青邱、大复(55),而不同献吉;于唐人则似东川、右丞,而不类少陵。祁孙之言,亦未识曲听真。然知以放翁、遗山与明之七子并举,则具眼人语也。(172—175页)      ①李拔可:近人李宣龚字,为同光体诗人。
  ②元遗山:元作家元好问号。
  ③黑头黄三:已故著名京剧演员黄润甫,架子花脸,有“活曹操”之称,著名演员侯喜瑞、郝寿臣是他的学生。
  ④武生杨小楼:已故著名京剧演员,曾演《长坂坡》、《青石山》、《湘江会》等,武戏文唱,梅兰芳极称誉他。
  ⑤衣冠优孟:春秋时楚人优孟,在孙叔敖卒后,曾着其衣冠,为其子争得封地。
  ⑥吴修龄:清作家吴乔字。撰《围炉诗话》六卷。陈卧子:明作家陈子龙字。
  ⑦四平戏:一称平调戏,介于昆曲二黄间的一种曲调。关壮缪:三国蜀关羽谥。元代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关羽唱“大江东去”。
  ⑧中衢之尊:《淮南子·缪称》:“圣人之道,犹中衢(路中)而设尊(樽,杯)耶,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
  ⑨陈后山:宋诗人陈师道,号后山居士。
  ⑩杨铁崖:明作家杨维桢读书铁崖山,因号铁崖。嬉春俏唐体:杨维桢在杭州所作风华绮丽的诗体。
  ⑾少陵:唐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⑿饭颗山头客:是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在长安)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讲杜甫的瘦。
  ⒀西子湖:即西湖,因苏轼诗有“欲把西湖比西子”句而得名。指嬉春俏唐体如西子湖畔人的丰满。
  ⒁杜样:以杜诗作榜样。
  ⒂韧瘦:指杜诗中细密老练、沉郁瘦硬的风格。
  ⒃义山:唐诗人李商隐字。
  ⒄元亮井:陶潜字元亮,此指《归田园居》:“井灶有遗处。”亚夫营:汉周亚夫驻军细柳,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