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84'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又一个光辉的哲学命题,表现人类战胜自然的意志和魄力。荀子不迷信,不相信灾异,认为天行有自己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这种规律,使之为人服务。这在战国时期是最进步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荀子认为,认识事物必先用目、耳、口、鼻、体等得到最初的感性印象;然后再用心去综合分析这种感性认识,从而得到较全面的理性认识。在综合分析时,要不受故、欲、恶、始、终、远、近、古、今、博、浅等现象与感觉的蒙蔽干扰,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 
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85' 在对事物的观察、了解过程中,从学习到参与,才能真正了解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荀子的认识论是正确的、唯物的、科学的。
法家韩非子 
法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学派。战国早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多是政治家,如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他们在诸侯国中为卿为相,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政治制度的实施。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韩非子是这种思想和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韩国公子,曾与李斯师事荀卿,善著书。韩非子的《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王政见之,甚悦,乃急攻韩,索取韩非,韩王乃使韩非使秦。但是在秦国,韩非遭李斯、姚贾的谗害而死。 韩非子主张,国君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威。为了保证这种权威,韩非子提出国君驾驭臣下的“七术”,指出威胁国君权有“六微”和“八奸。”韩非子认为刑、德之权必需掌握在国君手中,他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 ? 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86' 也就是说,国君必须牢牢握住生杀予夺之权。 韩非认为赏、刑必须严格依法。《韩非子·定法》云:“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於官府,刑罚必於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於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术、法皆是国君统治必须掌握的工具。《韩非子·有度》云:“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认为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君用法,要不阿贵,不挠曲,使智者不能开脱,勇者不敢争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些法家的理论,虽然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但是有些理论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在哲学思想上,韩非子与老子有共同之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非子与老子一样,认为天下万物之本是“道。”韩非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87'又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88'韩非子赋予“道”更多的政治性。如《韩非子·主道》云:“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89' 韩非子研究“道”,是为了让国君以知“万物之源”、“善败之端。”韩非子的哲学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韩非子对世界的认识论方面是唯物的辩证的。他反对龟卜蓍筮。如《饰邪》一篇记载,赵国攻燕,“凿龟数筮,兆曰大吉。”赵国取得胜利。燕攻赵,亦卜筮大吉,但是却遭到失败。韩非说:“龟筮鬼神,不足举胜;左右背向,不足以专战。然而持之,愚莫大焉。”“用时日,事鬼神,信小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90' 韩非子认为,把复杂的事物比较分析,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韩非子·杨权》云:“叁伍比物,事之形也。”“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韩非子还说:“智术之土,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91' “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诬之行不饰矣。” '92' 如何把对事物的认识转移到对人的认识,韩非子提出,国君必须烛私明察,不要只听其谈,而要观其行,责其用,全而考察,才能真正地得到人才,他的认识论是为政治服务的。韩非子的认识论是正确的,唯物的,其特点是与政治结合。
其他学派 
阴阳学派的鼻祖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十余万言。”由此可见,邹衍因诸侯国君“淫侈,不能尚德”,才创立阴阳学说,企图惊动帝王,为帝王服务。《盐铁论·论邹》云:“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比喻王公列士。” 
邹衍提出了“五德转移”的学说。他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93' “五德”,就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所演绎的德行,即《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邹衍把水、火、金、木、土演绎成五德,与朝代兴衰相附会。 
邹衍认为,五德相胜相克,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五德的相胜, 
是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的转变。每一种新的物质都在旧的物质中孕育产生,从量变到质变,逐渐代替母体,形成新物质。这实际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但是邹衍把五德相胜相克的理论与人世间王朝的更替变化相附会,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转移受五德转移相胜说的制约,从而使之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把“五德”相胜说推向了唯心主义。 
名家是一个探讨名、实关系的学派。他们“控名责实,参伍不失,” '94'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95' 名家研究名、实关系,具有丰富的思辩性和逻辑性。名家最有名的学者是公孙龙。公孙龙、赵国人。公孙龙反对战争,主张偃兵,兼爱天下。他主张以仁义治国,反对暴政,具有儒家思想倾向。 
公孙龙最著名的是“白马非马”的论点。《公孙龙子·白马论》云:“马者,所以命形也; 
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是指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马,指一般的马,包括黑马、红马、白马、黄马。而白马,则专指白色的马。故可以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另外一个哲学命题是“坚白论。”公孙龙认为,一个又坚又白的石头,人之目只见其白,手只能拊其坚。他说:“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于石,恶乎离 ? ” '96' 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对于石头的坚、白性质,要目、手共同感觉,才能得出“坚白石”的结论。 
孙膑,齐国人,生于阿鄄之间 ( 约当今山东荷泽一带 ) 。司马迁《史记·孙子列传》中认为孙膑是继孙武的后代子孙。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孙子宾法》和《孙膑兵法》。孙膑曾为齐威王之军师。他创造的“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等军事方略,显名于世,并著有《孙膑兵法》。其兵学思想与孙武相似,具有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孙膑更重视战争中的阵法、士气、选卒、维护军令的威严等。孙膑是继孙武以后我国历史上留下兵学理论的优秀军事家。 
许行,战国时期楚人。他假托“神农之言”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关于许行,史书记载不多,《孟子·滕文公》记载了一些有关许行的思想和活动。许行代表农民提出“君民并耕”的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记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以自养也,恶得贤 ? ”许行要求君民并耕,国君与民同耕才是贤君,而滕国有府库,则是收括聚敛而来,故滕君不算贤明的君主。 
在商业贸易方面,许行主张“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履大小同,则贾相若。” '97' 这种思想反映了农民对富商大贾欺行霸市,渔取重利的不满,反映了农民要求公平的市场交易的愿望。 
许行主张君民并耕,反对不劳而获,表现了下层农民要求平等,反对剥削的理想。许行希望有一个贤明的国民,实施仁政,来实现他君民并耕的思想,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许行为代表的农家追求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是世外桃源式的幻想。但许行的社会理想,主张均平,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思想,闪耀着平等思想的火花,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非常可贵的。
二、史学和文学艺术 
《左传》是春秋战国史学的伟大成就。有人认为《左传》为春秋时期的瞽史左丘明所做。《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研究者有认为《国语》,是诸侯各国语,即《左传》。徐中舒先生认为:“《左传》出自左丘明的传诵,……由子夏一再传弟子收集更多的文献,排比整理,剪裁润色,编写成书。” '98' 
杨宽先生认为“《左传》的作者就是依据各国瞽史所传诵的各国《春秋》加以整理编辑而成,用以作为《鲁春秋》一种‘传'的。” '99' 
《左传》成书年代在战国,记载了上始鲁隐公元年 ( 公元前 722 年 ) ,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 公元前 468 年 ) 计 255 年的历史。《左传》史实丰富,文辞优美、生动,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必读书籍。 
《国语》亦是记载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战国时成书。《国语》包括《周语》、《晋语》、《楚语》、《郑语》、《齐语》、《鲁语》、《越语》、《吴语》等。该书偏重于记载各国贵族的言论,属于《语》一类的书。 
相传《国语》亦是丘明所著,《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它保存了不少春秋时代各国的史料,《国语》的成书亦在战国。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西汉刘向校勘整理。该书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的不同写本,皆是西汉宫廷藏书。刘向根据这些不同的写本,删去重复,重新编定为《战国策》,三十三篇,即今流传之本《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战国时期的两种重要史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根据《晋书·束皙传》记载,晋太康二年,盗发魏襄王墓所得。《竹书纪年》记载了自黄帝至魏襄王二十年之事,成书在战国。《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西游之事。书中说周穆王西游曾到过中亚,曾在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此书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仍是研究古史的重要史料。 
战国时期的诸子都是优秀的散文家。诸子的文章,思想开阔,语言生动,文辞多采,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庄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