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些钱来拿在自己手里才放心。这就是惠伦模型最有意思的地方,它告诉我们,预防性货币需求没有定额,每个人心里的“安全感”其实都在被收入、支出和利率操纵。
第二章 读懂经济,读懂生活
引言
如果你的思维和知识被局限住的话,你会对生活充满困惑。为什么大蒜成了金贵物?为什么绿豆价格高?为什么感觉工资越来越少?当然,我们的物质生活仅用通货膨胀、价值规律等简单的经济规则来解释还远远不够。若想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究竟如何绑架你的生活,你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读完本章的各种规律,相信你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更能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11。马太效应: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一个故事,故事结束后的总结语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认为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普遍现象,于是将之引进,称为“马太效应”,专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太效应虽然滥觞于社会心理学,但其名声大噪却源于经济学。因为它实在太符合社会经济中一个千年难解的谜题,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收入差距拉大。
按理说,低收入者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工作会更加努力,正所谓“穷家孩子早当家”,在我们身边起早贪黑努力赚钱的大多是低收入者。。电子书下载可为什么努力工作换来的却是难以改变的贫困生活?就是因为马太效应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起着作用。罗伯特·莫顿说: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富有者在最重要的社会资源——金钱上占有了先天优势,这就使大多数贫困者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维持生存的报酬,而他们的报酬又通过购买生活产品再转回到资本者手中。
如此循环下去,最终的结果很简单,金钱以利润的形式成为资本拥有者的雪球,无产者则以不断出卖劳动力来维持艰难的生活。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马太效应就发挥着它的作用。两千多年前,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这不失为马太效应的东方式诠释。如果马太效应不断扩散,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人类历史给了我们答案。几千年来,王朝更替,无产者起义不断,就是马太效应将贫困者逼到无以为生的死角后所引发的反抗。
反抗的意义是重大的,从某种程度讲,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就是在企图遏制马太效应的思考中得来的。但不可否认,尽管我们在不断地努力克服它,马太效应到今天依然困扰着人类。
历史发展已经表明,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各国政府对此都非常关注,甚至专门制定了分析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
既然马太效应扩散造成的问题如此之大,我们要如何来克服它以维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呢?
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克服贫富差距拉大是政府不可回避的一个政治问题,必须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手段来调节收入问题。税收和转移支付是最有用且最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两种手段,将税收的主要对象放在高收入群体上,转移支付则主要面对低收入群体。这样政府就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起到“抽肥补瘦”的作用。
其次,从个人层面来讲,努力是必需的。虽然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个人努力的效果可能并不大好,但这是低收入者改变现状的唯一方法,没有其他选择。何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低收入者的各种机会增加了很多。譬如,如今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可受到良好教育,低收入者凭借个人的努力,完全有机会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当他们的知识水平达到足够高的程度时,就拥有了知识上的相对优势,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优势就相当于拥有经济优势,这时的马太效应,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压迫,反而成了助力。
我们都知道,就现在人类社会的制度而言,无法完全克服马太效应,但至少我们在尽力消除它的影响,社会给予低收入者的机会和保障在不断增加。或许,可以将之看做人类给自己发出的某种信息: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再受马太效应的控制。
12。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家杜森贝是个“愣头青”,这主要表现在他敢于挑战权威上,大名鼎鼎的凯恩斯就是他的挑战对象。
凯恩斯认为,人类的消费是可逆转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会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这从常理上很容易理解,正如俗语所云:“没钱的时候,在家里吃野菜;有钱的时候,在酒店吃野菜。”虽然都是吃野菜,享受却不一样,花费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本来每个人都是这样理解的,杜森贝却偏偏要反对,他说:“消费水平的即时逆转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杜森贝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宋代大人物司马光嘱咐儿子的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消费者通常会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却不愿随收入的降低减少消费,这就是棘轮效应。
我们可以想象,杜森贝刚刚抛出这个观点时肯定遭到过质疑甚至不屑,但诸多事实证明杜森贝在对人类欲望的了解上远远高于凯恩斯。正所谓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这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穷困时吃野菜充饥津津有味,有钱后山珍海味依然胃口十足,可当再次穷困潦倒时,野菜便吃不下去了,就要想办法继续过山珍海味的生活。开始是透支信用卡,后来银行逼债,于是想到了偷,偷又没技术,便又想到了抢,抢就要抢大的;于是买枪,买了枪后就去了银行,银行柜员偷偷按了警铃,警察到得很快,最后监狱里多了一名犯人。
看了这个例子,有人会说欲望果然害死人。可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不是欲望增加的问题,而是经济运行害了他。我们姑且将这名犯人的欲望压制,假设他潦倒之后依然愿意吃野菜度日,却发现野菜价格居然上涨到了他无法承受的水平,于是又发生了抢劫银行那一幕。这并非危言耸听,作为经济学定律,棘轮效应当然会在市场上发挥作用。
实际上,市场中的物价上涨指数就清晰地标明了“棘轮效应在此”:价格涨上去了,就很难再下来。在我们的身边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某年鸡肉价格上涨,肯德基、麦当劳随之调整价格,汉堡上涨两块、鸡块上涨五毛之类的,还会发表通告,表示原料成本大幅增加,价格上涨实属无奈云云。一年后,鸡肉供应量增加,价格跌回上涨之前的水平甚至更低,我们却很难在肯德基、麦当劳的价格牌上看到汉堡或者鸡块的价格下降到上涨之前。
棘轮效应对大多数商品都适用,成品价格总会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而上涨,却很难随着原料价格的下跌而下跌。北京的出租车也是一例,几年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出租车价格从每公里1。2元、1。6元统一上涨到了2。0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下跌了2/3,北京出租车价格却依然是每公里2。0元。
那么,棘轮效应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并不是司马光教育儿子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毕竟,社会的发展还要靠大家的消费,一味勤俭也会破坏市场运行。最好的方法是对于欲望既不禁止也不放纵,对于过度的以至贪得无厌的要求,必须加以节制,但节制也不要过分。收入高了适当增加消费,但不要陷入奢侈;收入不再增加时则相应节约开支,以平抑物价上涨的棘轮效应。
13。节约悖论:越省越穷,越穷越省?
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引用了一个令哲学家痛恨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意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然后,凯恩斯根据这则寓言总结了一个令当今美国人痛恨的理论:节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对国家来说则是灾难。这就是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的具体表述是,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凯恩斯推导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增加消费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案例。当时美国的残破景象使人们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使工厂的商品滞销,从而导致工厂进一步裁员,人们的收入随之加剧下降。美国人总结经验后认识到,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有利于他们增加收入,国家经济也会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造成收入下降,国家经济也会随之陷入衰退。简而言之,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正是因为对大萧条时期的恐怖印象,美国人对凯恩斯推崇至极,其节约悖论更被奉为圭臬。在凯恩斯的理论指导下,美国风风雨雨走过几十年,总的来讲是不断走向繁荣的,这也让他们对凯恩斯理论更加深信不疑。但金融危机在21世纪迅猛袭来,给了美国人一个措手不及。
无论懂不懂经济的人都知道,美国从2007年开始,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经济打击。打击不是来自外部,而是祸起萧墙之内。2008年,最敏感的词汇就是华尔街、房市崩溃,房产问题是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陷入瘫痪的导火索,之后引爆了信用卡债这个大炸药包,然后整个美国“晕”了过去。
大家都清醒一点后,很多人开始分析美国这个超级巨兽轰然倒塌的根源,结果扯出了过度消费这条线。大家都爱拿中国与美国比,说中国人是把今天的钱留到明天甚至后天花,而美国人则正好相反,拿明天甚至后天的钱今天花。因为美国人相信节约悖论,认为只要肯花钱,他们的收入就会不断增加,只要收入在增加,房子就不会断供、信用卡也不会刷爆。
可是美国这个大蜂窝没有因为听哲学家的话而衰败,却因为过于迷信凯恩斯而吃光了蜂窝,所以很多人只能露宿街头。于是有人开始反思,说美国人上了凯恩斯短视的当。
凯恩斯的确是个只注重短期分析的经济学家。当年曾有人劝告凯恩斯从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