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水会越变越咸吗 
  广漠无垠的海洋,烟波浩淼,奔腾不息。蔚蓝色的海水是那样的深邃莫测,令人神往。但是,海水又咸又苦的涩味,却使口渴者望洋兴叹,不敢问律。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与江河中的淡水不一样?海水还会越变越咸吗?这些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现在科学家已经测出,海水有3%左右是食盐。可别小看这区区的3%,如果把它全部提炼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将要增加120多米,这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 
  除了食盐外,海洋中还含有100万亿吨镁,600万亿吨钾,88亿吨铜,58亿吨镍,40亿吨铀,这样看来,海洋又是矿物的大仓库。 
  其实,海水并不是一开始就充满盐分,它最初和江河湖水一样,也是含盐量很少的淡水。但地球的水总是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循环。有人曾做过这样一项测试:单单每年从海洋表面蒸发掉的水分,就达到1亿多吨。这么多的水又会变成雨,降到陆地的每个角落。它们潺潺而流,不断地冲刷岩石,冲刷土壤,把岩石和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带进江河之中,而这些物质,绝大部分都是各种盐类。盐分随着水流进入江河,而江河之水最后又都回归大海。 
  蒸发掉的水分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 
  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物质,成了所有溶解盐类的收容所。可是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进入海洋的盐分却不能随水蒸汽升空,只得滞留在大海洋之中。 
  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理所当然地变得越来越咸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可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年代,积累起来的盐分也就十分可观了。 
  海水中既然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以后每年还要从陆地上带回大约30亿吨的可溶性物质,海水会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会不会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咸死?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最咸的水域是著名的死海,它含有25%的溶解性物质,那儿的水真是太咸了,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不能在里面生存。死海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呢?关键的原因是它和海洋不相通,陆地中的盐分随水流带入到死海中,很快地积聚起来。而且它地处炎热环境,水分蒸发的速度远远超过海洋,所以盐分就聚集得更快。 
  看到死海的命运,人们不禁会想到,今后的海洋,如果变得越来越咸,是不是也会出现没有生命的悲惨结局呢? 
  这种担心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海洋没有减少自身盐分的方法,结果肯定会这样。但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海水含盐度的奇妙方法。 
  随着陆地可溶性物质不断进入海洋,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便会互相结合成不溶解性化合物,沉入到海洋的底部。这个过程就像明矾能沉积水的杂质那样,使浑浊的水质变清。除此以外,许多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吸收,等生物体死去后,便随尸体沉入到海底。以上这些途径,都能大大降低海水中的含盐浓度。 
  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常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尤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年代中,有些海洋的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于是,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性盐类物质,这也是盐分回归陆地的一种方式。例如,现在陆地上某些开采食盐的盐矿,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测量证实,目前海洋中含有的可溶性物质,远远少于过去几十亿年中被河流携带进来的数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海底蕴藏着极丰富的各种金属结核和其他物质,实际上,它们都是很早以前陆地上的产物。 
  最后,结果究竟是怎样呢?在长期的历程中,海水是在一点点咸起来,还是在渐渐变淡一些呢?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至今还不能作出十分肯定的答复。不过,许多科学家都这样认为:海水在某一段时期朝着变咸的方向发展,而在另一段时期内,海水又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所以总的来说,海水的咸度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海洋五光十色的奥秘 
  就一般人们所知道的,海洋为蓝色。的确,绝大多数的海洋为蓝色,这是海水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七种颜色混在一起,就成了白色。因此,平时我们看见的太阳光是白色。 
  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取一张稍厚些的纸皮,把它裁成一个圆盘,将圆盘分成7个部分。然后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那么转动圆盘,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多种颜色,而只是白色的了。 
  这七种颜色的波长不同,被海水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和黄光,穿透能力较强。但易被水分子吸收,射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来说,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都会被海水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和部分绿光,穿透能力弱,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粒的阻隔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或反射,其中的紫光,人眼比较不敏感,因此海水看起来就成了蓝色。 
  海水的颜色还受到天气的影响。在万里晴空的蓝天映衬之下,大海显得更蓝;在云雾的笼罩下,显得灰暗。 
  海水中泥沙的含量,也会影响海水的颜色。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则呈现出黄色。我国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渤海,使附近海面呈现黄色。 
  海面如有冰层覆盖,则看来为白色。被称为白海的海面,一年中有200多天覆盖着冰层,呈现出一片银白。 
  此外,海洋里的生物也会影响海洋的颜色。 
  位于亚洲和非洲大陆之间有一片长方形的海,海水微红,人们称它为红海。原来那里海水的表面,繁殖生长着一种叫蓝绿海藻的植物。这种植物死后,变成了红褐色。大量死去的蓝绿海藻漂浮在海面上,海水就变成红色了。 
  被称为黑海的海水,流动缓慢,海水很脏,生长着鞭毛虫,看起来成了黑色;在极地海洋中,甲壳类动物大量繁殖,把海水染成玫瑰色;波罗的海生长着一种蓝绿色的水草,使海水看起来像绿色的草原。。海底奇观大海自身的魅力也是无穷无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岩石学教授赫斯,在太平洋夏威夷到马里亚纳群岛一带2000米以下的深海海底,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山峰,与一般海丘、海峰不同的是,它顶端平坦,犹如铲车铲过的一般。平顶面有圆形,也有椭圆形,直径在3~70千米之间。山体较平缓,山脚形成缓坡,还有一级级的阶梯。这种平顶的山静静地躺在深海底,以前极少有人问津。这回,赫斯教授经初步探索,竟发现了140多座。这些平顶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荷兰地质学家裘宁首先提出他的见解:他认为深海平顶山是珊瑚礁下沉后逐渐演变成的。珊瑚礁的边缘由于长期风化,再经过海水浸蚀,渐渐溶化、消失,最后形成了平顶状。也可能是原来形似环状的珊瑚礁,中间长年累月积聚了大量沉积物质,被充实填平,最后变成了平顶。果然,人们在平顶山上找到了珊瑚化石,但是平顶山最大的倾斜度不过32°,而珊瑚礁的侧面是比较垂直的急斜坡,它们不像是孪生兄弟。平顶山麓不仅有珊瑚化石,而且还有火山浮石和阶梯一样的斜坡,对这些现象,裘宁教授都没能作出解释。 
  美国斯克里普海洋研究所的研究者,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平顶山的研究工作。他们在平顶山的山巅上,采集到了中生代形成的鹅卵石以及珊瑚、贝壳等化石;在山麓下,采集到火山岩岩石;在周围的海底,还发现了光滑浑圆的鹅卵石与火山浮石混在一起。研究者认为,鹅卵石一般在浅海或海岸附近形成,那是岩石长年累月被浪冲击的结果。珊瑚也都生息在浅海中,一般水深不超过50米。另外,由平顶山上的火山浮石,可以说明这里曾经是火山岛;由于地壳下沉,才沉没于海水之中。在浅海的环境中,火山岛曾生长了许多珊瑚,后来变成了珊瑚礁,最后随着火山一起沉没在海底。这一假说提出以后,有人又发出了疑问:如果珊瑚礁在火山岛上形成,为什么当平顶山巅上的珊瑚接近海面时,丝毫没有生长发育呢?因此认为,火山下沉后形成平顶山的假说也难以成立。




南极冰盖消融之谜 
  南极冰盖总面积为1398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已知最大厚度为4267米,总储水量为2160万立方公里。若整个南极冰盖融化,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1米。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块在慢慢地消融,南极半岛的面积比过去缩小了。一些科学家还发现,最近几年,由于南极西部和西南部冰层的融化,使热带和温带许多地区的海平面每年大约上升6毫米,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40年前的10倍。有些科学家认为南极冰盖消融的原因是“温室效应”。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石油、煤和天然气,二氧化碳持续增加,地球大气层聚积越来越多的热量,因而相应地导致海洋水温的升高,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地释放出来,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南极冰盖逐渐消融的根本原因。有些科学家不同意“温室效应”是引起南极冰盖消融的原因,他们认为,从1940年以来,正当南极冰层逐渐消融的同时,北半球出现越来越冷的现象,而且在继续变冷,温室效应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同时,二氧化碳到底是怎样引起南极冰层消融的,尚无可靠的答案。有人还认为,地球升温,热空气能蒸发更多水分,使海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含水量增大,当这种气流到达南极,可能增加南极地区的降雪,促进南极冰盖的积累,就是说“温室效应”不仅不会使南极冰盖消融,而是相反,能使它增长。那么,南极冰盖消融究竟是何原故?仍然是一个谜。




南极巨型冰雕之谜 
  南极洲是一片冰天雪地无人居住的地方,最近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在南极洲对面海岸接近印度洋之处发现了不少雕刻成各种动物如海豚、鱼、狮子的巨型冰山,在海上四处漂浮! 
  究竟它们是谁做出来的?又是为什么呢?这一连串疑问,令科学家找不出答案。“一些足有千万吨重的巨大冰雕。”瑞典海洋学家查·柏德逊说,他1993年在研究船经过当地时,也曾亲眼目睹一些奇怪冰山在海面漂过:“我们虽然并不知道是谁做出来的,不过我们却肯定,那绝非人手能雕凿出来。 
  那些冰雕从60至150英尺高都有,从1993年8月我们拍摄到的一辑照片显示,它们造型和比例维妙维肖,就连眼睫毛,小狮子的爪,也清楚可见,可以说雕刻得极仔细。” 
  数家国际航运公司的发言人,亦证实在1990年夏天开始,收到不少船只的报告,说见到这些巨型冰雕在南极一带海面出现。为了调查此事,柏德逊博士曾经访问过356名船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