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有趣的是啮齿动物的牙齿。这类动物的牙齿使用率很高,但它的生长率比使用率更高,所以它的使用,往往是为了磨损;如果不磨损,牙齿很快就会长到影响它进食的长度。老鼠是啮齿类,其牙齿每月生长3厘米。如果老鼠不磨损其牙齿,到年老时它的门齿就会长到70~100厘米,简直不可3思议。正因为如此,老鼠到处咬东西以磨损牙齿,危害甚大。 
  有些动物看上去似乎没有牙齿,其实并非没有,只是没长在口腔里,人们看不见。如鲤鱼口腔就没有牙齿,它的牙齿长在咽喉处。它吃食物时在咽喉咀嚼,并进行初步消化,然后下咽,海龟的牙齿更可笑,既不生在口腔,也不生在咽喉,而生在食道。严格来说,算不上牙齿,只是一些相当尖锐的针。这些针方向朝里,有助于食物下咽。下咽过程,也就是咀嚼过程。 
  动物牙齿的数量也各不一样。如人类的牙齿共有32颗。猫有牙30颗,马有牙36颗,兔有牙38颗,狗有牙42颗,鲸有牙220颗。而蜗牛口腔内的“牙”共有135排,每排105颗,总共有14175颗“牙”。 
  高等动物的牙齿有明确的分工,门牙作切割用,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研磨食物。 
  动物的牙齿真是五花八门,但其主要功能相同,都是为捕食和进食。




动物的尾巴 
  动物尾巴,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其实它却有着不寻常的功能。 
  对许多动物而言,尾巴是它们前进的工具:生活在东南亚丛林里的飞鼠飞行时,尾巴就像方向盘,可以通过改变尾巴的伸卷方式改变方向,降落时伸长尾巴,还可以像降落伞一样降低飞行速度;鱼的尾巴起着舵的作用,游动时它可改变鱼的前进方向。。动物尾巴是不少动物不可缺少的武器:美洲鳄鱼,看到河边人畜时,只要将粗大的尾巴一甩,就有了丰盛的一餐;蜥蜴,被天敌追赶上,尾巴被咬住时,便自断尾巴,让对方美餐一顿,自己便逃之夭夭;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一个古怪响声,让争斗中的对手无法忍受,甘拜下风;狐狸的尾巴蓬松宽大,像一把扫帚,走路时可以把自己的脚印擦掉,以免泄露行踪。。一些动物的尾巴还是贮存营养的“仓库”:美国有一种毒蜥,平时将食入的营养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尾巴里,到了“缺粮”的进候,便靠尾巴上的营养生存,绵羊的尾巴也是一个“大粮仓”,食物缺少时就靠它提供营养。。有些动物的尾巴独具绝招;猴子的尾巴可以调节体温,在酷热的夏天,它可以散热降温;在严寒的冬季,它可以降低温度,以保证身体其他部位体温不下降,所以猴子很少感冒生病;孔雀的尾巴美丽无比,可吸引异性;袋鼠的尾巴宽大扁平,是绝好的“凳子”;食蚁兽睡觉时,只要将大尾巴往身上一蒙,就好像盖了一层厚棉被。。由此看来,动物的尾巴真是不简单,不是“多此一举”。




动物的睡眠 
  动物与人类一样,也有睡眠和觉醒的交替现象。不过动物的睡眠要比人类复杂,而且还带有神秘的色彩。 
  鱼类的睡眠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鱼类没有眼睑,不会闭上眼睛,大概是不会睡眠的。 
  其实不然,如果在夜间打开灯光,就会发现水族箱里的鱼儿,都呈现种种静止状态。这就是鱼类的睡眠行为,专家们称其为特有的“不闭眼多态睡眠”。 
  白天鲻鱼成群游泳,一到晚上就自行分散,各就各位地进入海底睡眠。 
  平时爱躺卧在沙底的一些比目鱼,当它们非要睡眠时就升浮起,悬在水中睡觉。睡鲨或许是鱼类中的贪睡者,它们喜欢在海底窟洞里酣睡。黄昏时,小鳎鱼游至水表面不动,鱼体弯曲,鱼鳍盘绕在身体边缘,呈现茶托状的睡眠美姿。金鱼喜欢展鳍伏在缸底酣睡,而隆头鱼则是侧着身体躺在水底睡觉。 
  在鱼类的睡眠姿势中,最奇特的可能要算珊瑚礁里的鹦嘴鱼了。每当夜幕降临,它们就进入水下洞穴内安睡,入睡之前,它们的皮肤分泌出大量粘液,把全身包裹起来,仿佛穿上一件轻而薄的睡衣,或者说是筑了一间特制的“卧室”。粘液制成的“睡衣”,前后端都开个孔,让水流通过,所以鱼儿仍能继续呼吸而不会闷死。鹦嘴鱼早上醒来,立即脱下“睡衣”,恢复正常活动。 
  除了上述鱼类睡眠外,有的鱼处在游泳时的位置睡觉,有的鱼喜欢头下尾上倒竖垂直睡觉。。真是形形色色,美不胜收! 
  爬行动物的睡眠 
  人们熟知的蛙和蟾蜍等两栖动物,一般是呆在洞穴、缝隙、石下睡觉,而爬行动物如野生水龟,每天总要离开水域,爬至附近的圆木或石条、石块上,一面晒太阳取暖,一面眼睛似开似闭地打盹小憩。在蛇类中,蟒蛇的睡眠时间是很长的。有人发现,一条体长2米的蟒蛇,当它吞下3只鸡后,可以一动不动地睡上一个星期。笔者在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参观蛇园时,也听饲养员说,蟒蛇在进食后会睡觉,睡眠时间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 
  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物馆馆长斯坦伯利博士对笔者说:新西兰有一种蜥蜴,半年时间冬眠;在另外半年时间里,白天除了晒太阳和捕食外,几乎一直呆在洞穴中休息,因此有“懒蜥蜴”之称。 
  鸟类的睡眠 
  鸟类睡眠虽早为人所知,但真正仔细观察研究则是近30来年的事。 
  鸵鸟产于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现生鸟。它们每夜大约睡7~8小时,并处于警戒状态。然而它们每晚总有几分钟的时间,两腿向右侧伸展,与身体成一个角度,头部与颈部柔软无力地搁在地上。此刻,连强烈的光亮和大声喧闹也不能惊醒它们,这就是“鸵鸟的深眠”。据测定,鸵鸟每晚平均深眠时间只有9分钟,这可能与它们常遭狮子等敌害袭击有关。7在白天,总有一只鸵鸟交替张眼守卫,其他鸵鸟闭眼瞌睡。 
  美洲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它们的活动能力特别强,每秒钟的飞行速度可达到50米,还能长距离飞行。可是蜂鸟的夜间昏睡犹如冬眠。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古尔德发现一只蜂鸟停息在栖木上,头部伸入肩膀的羽毛内,嘴巴放在胸前。他随手抓住它带回家里,放在桌子上,它睡得好像死去一样,仍未醒来。这种昏睡消耗能量极微,对蜂鸟恢复白天旺盛精力大有好处。 
  多数集群性鸟(如鹬类),在睡眠时把嘴巴或头插藏在翅膀之下,缩起一条腿,只用一条腿支撑着身体,看上去颇有点功夫。天鹅有时浮在水面,一只脚翻在背部,漂荡在水中睡觉,这是最惬意的一种睡眠方法,又可以安全防御野兽侵袭。猫头鹰爱在树杈中或树洞内睡觉,睡时下眼皮升起,或者只闭上第三瞬膜,甚至一眼开一眼闭。树栖鸟类睡眠时全身放松,它们的足有天生的锁扣机关,当蹲下时就自动使足握成拳形,不会跌落地面。但是它们的眼睛还是很少休息,常采用“眨眼”睡眠法,即合上眼睑几秒钟,又睁开眨两下,观察一下周围动静,保持一定的警觉。在鸟类睡眠中,有时也会出现类似人的“伸懒腰”动作,展翅伸腿拉拉韧带。  
  兽的睡眠 
  长颈鹿的睡眠非常滑稽,分浅睡与深睡两种:在浅睡时,虽然躯体横卧,但是通常都会将长脖子高高竖起,一部分脑仍在兴奋地警戒着,使人有“没有睡觉”之感;只有在深睡时,长颈鹿才会将头和颈也放在尾部躺着,不过时间极短,不会超过20分钟。这是由于狮子是长颈鹿的天敌,它们常常会突然袭击长颈鹿,所以长颈鹿才用“伸颈浅睡”与“短促深睡”相结合的绝招来提防狮子,达到既安全又能适当休息的目的。美国动物行为学家在非洲东南部考察长颈鹿时还发现:一只被跟踪的长颈鹿全身卧倒,在“呼呼”深睡。 
  出乎意料的是,它突然高高站起,乱叫乱跳,显出一副极为惊恐的模样。这时周围的一切都很平静,它并没有受到惊动。后来经过反复分析,才想到这只长颈鹿白天曾受到过狮子的袭击,不过总算死里逃生,因而推测它在夜间做起了这一场恶梦。据文献记载,在动物世界里鸟类和较高等的兽类也会做梦,其余动物都不会做梦。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支持沉重的躯体很费力,在夜间要两次躺下睡觉,午夜前一觉约3个小时,午夜后一觉约2小时,睡时采取侧卧,四肢伸直,打着沉重的鼾声。母象产仔后,虽然身体虚弱,但为了保护小象,差不多有半年不躺下睡觉,倦了用鼻子支着地或靠着树打一会儿盹。有时它快进入深睡时,其部分神经一放松,肌肉颤动一下,会突然惊醒过来,这和人乘车坐着打瞌睡很相似。 
  河马虽属陆地兽,但它却生活在沼泽地区,过水陆两栖生活。它们在阴天睡得很少,天晴时就显得懒洋洋,喜欢把头搁在浅滩上,半身淹在水中,半身曝晒在阳光下,一睡就是大半天,直晒得背脊通红开裂。这时,人可以坐在它的背上,甚至用鞭子抽它几下它也不醒,照样打出响亮的鼾声。 
  丝食蚁兽体毛柔软,金黄色。它在树枝上睡眠时蜷体如球,远望过去活像一个大金团子。大多数猴子都以树为家,找一个可靠处安然睡觉。猴子睡觉时也保持警惕,一旦有敌害来犯,它们就打呵欠或眨眼,不知情者常常误认为这是一种瞌睡的表现,其实它们是在威胁来犯者。 
  生活在亚南极的象海豹,不仅是最大的海豹,也是整个鳍脚类动物中首屈一指的巨兽。它们在海中主要是捕食,但有时也会花上十几分钟时间在水里打一个瞌睡。它们正式睡眠是在海岸边的泥泞洼地处,分小群挤在一堆,头部竖起而彼此靠拢睡觉,形似一个活的金字塔。韦德尔海豹生活在南极海岸周围,冬天的南极海域被厚厚的冰块覆盖,它们只好睡在冰下。为了呼吸,它们以冰裂缝或以牙齿凿洞作为呼吸洞,身体垂直悬在水中,鼻尖露出冰面进行呼吸,同时也睡着了。




动物间的友谊 
  甜蜜的友谊 
  非洲蜜獾喜欢在白天活动,以昆虫、小型啮齿类及幼羚羊等为食,尤其喜食蜂蜜。蜜獾本是一种孤独的动物,但它却和一种褐色的小鸟响蜜䴕结下了“甜蜜的友谊”。一个打蜜,另一个挖蜜,然后共同享受。 
  非洲有很多蜜蜂在地上营巢。响蜜䴕发现蜂巢以后,就会向蜜獾的洞飞去,发出一系列特殊的叫声。蜜獾一听到这种呼叫信号,就立即钻出洞来。 
  于是响蜜䴕就带领它向蜂巢跑去。蜜獾的毛又密又厚,所以不怕蜂螫,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蜂巢挖开,将蜜和蜜蜂的幼虫吃掉,然后只把空蜂房留给响蜜䴕,而响蜜䴕想要的正是空蜂房—蜂蜡。原来,这种奇特的小鸟能吃蜂蜡。 
  这种习性使动物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在响蜜䴕的嗉囊里有许多共生菌和酵母菌,这些菌类能分解蜂蜡,把它变成脂肪,从而使响蜜䴕的机体能够吸收。 
  当地黑人很了解这种动物的习性。他们早已发现,响蜜䴕能将蜜獾引到有蜜蜂巢的地方。于是人们便也跟随叫唤的小鸟去找蜂巢,弄到蜂蜜。有趣的是,响蜜䴕也情愿给人作向导,也可以和人建立“甜蜜的友谊”。因为这对响蜜䴕来讲,人或动物都无所谓,反正它的伙伴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