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界上有16个国家在南极建立的140多个考察站,只有40多个是有人越冬坚持工作的常年站,其余都是冬季撤人的夏季站。我国1980年开始参加南极考察活动,1984年11月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翌年1月建成长城站,1986年发展为常年站。长城站设在南极半岛外缘乔治岛上(同岛共有6国建站),位于南纬62°12′59″,西经58°57′51″,距北京17501公里。建了三栋房屋,总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楼门镌刻南极地图和中英文站名的金色站标,拥有码头、直升机尝发电站、油库和供水设备。1989年中国在南极大陆建成更大的中山站。
研究开发北极
我国首次赴北极科学考察的勇士们,于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胜利到达北极点,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北极点上。
在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之前,翻阅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国人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唯独一个地方是空白,那就是北极,由于那时中国对北极还没有实质性的科学考察,就无法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现在,中国科学考察队已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北极之行,对北极进行了气象、冰情、海洋、生物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考察和记录,如定点钻取冰芯、测量冰层厚度、搜集水样和大气样品、分析冰层结构、生物含量和种类等,为今后更大规模地科学考察北极打下了前期基矗科学家对获取的冰样,将使用多种方法确定其年代。有趣的是,冰层和树一样,也有年轮,这是因为不同年份下的雪在累积起来时,有明显的分界面,所以,人们用肉眼就可辨别计算出距今几百年左右的冰样的确切年代。
但到了一定深度,冰层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分层逐步消失,科学家就用计算机模拟下雪与累积过程,然后算出深度与冰样年代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火山活动也有助于确定冰样的年龄。火山爆发时,喷出大量的火山灰进入了大气,又随着降雪来到了北极。因此冰雪成了记载地球大气历史的见证。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公元79年毁灭庞培古城的维苏威火山爆发,都在北极冰层中留下了它们的痕迹。
科学家们从冰层中探索古代天气的目的是为了推知未来大气的变化。预计在今后的10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进一步增高。“温室效应”将日趋严重。这对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会有什么影响,是需要人们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
但是,据现有的科学考察资料分析,在北极的冰雪底下,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镍、金、银、金刚石等金属矿储藏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仅北美洲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就有500~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达到0。85万亿立方米之巨。这笔惊人的财富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北极丰饶的生物资源同样引人注目。千百年来,在北极地区过着游牧渔猎生活的土著人,就是依靠北极的野生动物生存下来的。据调查,北冰洋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鲸类就有几十种,如北极露背鲸、白鲸、灰鲸、独角鲸、鲤鲸和须鲸等,都是商业价值很高的生物资源。而成群结队的海豹、海狗、海象等海洋哺乳动物在北极随处可见。北冰洋的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巴伦支海和挪威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捕获量较大的有鳕鱼、蝶鱼和毛鳞鱼等。科学家们认为,如能对北极的生物资源加以保护,合理捕捞,这将是人类永久性的财源。
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维系着一个庞大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约有500亿吨的碳储存量,这相当于大气含碳总量的2/3。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气候严寒的北极地区,动植物尸体化解缓慢,是一个巨大的固体碳“储存库”。而最近的观测研究表明,北极某些地区现已开始一种“逆转”过程,即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一趋势与北极的温度上升是一致的。毫无疑问,这将会对威胁人类生活环境的“温室效应”和全球系统的变化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呼吁,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如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治,昔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冰洋将成为未来的永久“不冻海”。据科学家估计,南北两极冰层的消融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这意味着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将淹没海中,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将消失2/3,整个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是不堪设想的。
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了合理地开采北极的自然资源,为了人类社会的前途和未来,人类向北极进军的历史终于掀开了新一页。1990年8月,在北极圈内有领海和领土的8个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成立了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该组织也包括了北极科学的所有领域,有地质学、冰川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宇宙探测、全球变化、环境监测和评估、人文科学和教育。
各国科学家对北极的考察和研究,已经从海底到高空,形成了一种立体的框架结构。这标志着过去那种纯粹的探险时代和“各自为政”的考察时代已告结束,人类开始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地认识和开发北极的新时代。
三峡工程
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将记下这一天:1994年12月14日。这一天,中国人在世界最长的河流之一——长江的三峡水利工程工地,浇下了第一罐混凝土。这标志着经过几十年缜密研究和充分讨论后,该工程进入了正式建设的阶段。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一座超级特大型工程,其投资之大,工程之艰巨,连续施工时间之长,超过当代中国任何一项已建的工程。
在万里长江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最早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提出的。其后70多年,中国的科学界、工程技术界数代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前苏联、美国、加拿大等国不少专家也曾参与了工程勘察、研究与咨询工作。最后,中国工程技术专家得出了字字千钧的结论:三峡工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三峡工程大坝坝址最终选定在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上游的三斗坪。在这里建一道大坝,形成一个长663公里、面积1045平方公里的河道水库,从而达到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的目的。
有了这个大水库,即使发生特大洪水,配合分蓄洪等其他措施,可以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灾害,还可以减轻洪水对武汉地区及下游的威胁。三峡工程的第二个作用是发电。这里将出现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年发电量相当于1993年全国发电量的1/9,可为华东、华中和四川东部地区提供大量“干净”的能源,并促进全国统一联网。三峡大坝建成后形成的巨大水库,可淹没险滩109处,将大大提高中游武汉至上游重庆间航道的通过能力,两地间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可以通航万吨级船队,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和繁荣长江航运事业创造条件。此外,还有水产养殖、城市供水之利。经过认真筹划,三峡的名胜古迹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还可以形成新的景观,旅游业不但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峡工程要浇筑混凝土2700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28万吨,还有枢纽建筑物、机电设备、船闸。这些对推动中国的建材工业、冶金工业、机电制造业、船舶工业,乃至运输业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在长达17年的施工期间,会锻炼、培养出一大批技术专家,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三峡工程不仅给中国自身带来了发展机遇,而且对世界的财团、银行家、机器制造商也有了一个施展手脚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事实上,早在三峡工程开工之前,世界一些著名金融机构、会计公司、机器制造商曾来中国,探求合作的可能。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超级工程研讨会的主持者,把邀请书发往了中国,“期待着‘三峡’的光临”。
面对这巨大的工程,国际社会至少可以在资金与设备供应方面发挥作用。三峡工程所需资金巨大,除中国本身多方筹集之外,已考虑发行国际金融债券和寻求国际商业信贷。
在大型机电设备方面,三峡工程将采取国际招标的方法在全世界选择质量、服务最优的厂家的设备。仅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就需26台,这是目前这种最高级水轮发电机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常此外,三峡工程也是一个先进施工设备的潜在大市常三峡工程总工期17年。分三期进行:准备工程和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实现大江截流;二期工程6年(1998~2003),首批机组开始发电,永久通航建筑物投入使用;三期工程6年(2004~2009),26台机组全部投入发电,整个工程建成。
能对抗地震的新型建筑物
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地震和1995年初的日本神户地震使建筑学界对抗震建筑结构的研制兴趣再次高涨起来,目前在这方面占据领先地位的美国建筑学家近来推出的两项新技术尤为引人关注。那就是能使建筑物免遭强裂地震破坏的“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和用于改造桥梁的轻型复合材料。
洛杉矶公共工程委员会最近同意采纳工程师纳比布·优素福为当地市政大厦提出的设计方案。市政大厦楼高26层,在上次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它将是迄今采用地基隔绝技术的最高层建筑(这种技术通常限定在11层以下的建筑中使用)。地基隔绝技术涉及多种旨在减少建筑物震动的系统,这些系统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橡胶弹垫或摩擦滑动承座等震动缓冲物。
430个橡胶弹垫将安置在市政大厦的立柱之下,就在地基的上方。在基部和高些的楼层安装了另一种震动缓冲物——粘性减震器,以进一步减少震动以及建筑物在绕地基而设的1。2米宽壕沟内的移动。另外,更多的传统耐震墙将一直建到塔楼上。
在上海出生的、现年61岁的洛杉矶市立专科学院教授李明在自己家中的住宅底下安置了17个大弹簧。据测算,在发生6。8级的大地震时,这个“弹簧屋”中的主人将只会有5级地震似的感觉。弹簧圈也是建在“隔离基幢上,它使房屋仿佛是浮动在上面。这些建筑物改变了原来只能依靠坚实的基础来抗震的旧观念。
与此同时,加利福尼亚州运输部的官员正在加快测试新型复合材料,以用来替换在桥梁立柱改型保护套中使用的钢,这些保护套的作用是保护桥梁立柱免于断裂。
鉴于上次地震的后果和教训,该州有2000座桥梁需改建或加固,因此,可靠程度高而费用低的新的改建方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们用薄层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裹住柱子,以防止它们在震动中断裂,并加强其柔韧性。
一些桥梁的改建翻新将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在圣莫尼卡高速公路上所做的一项试验中使用这种材料。此前不久,对一个采用玻璃和芳族聚酰胺纤维的系统所作的试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复合材料的生产商宣称,他们的产品不仅强度比钢高而且价格也更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