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失控:最实用的情绪操纵术-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去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其实,人生无非就是一个得到和失去的过程,只有收获没有失去是不可能的。人获得生命,到最后还不是要归于尘埃。所以大可不必在得到和失去之间苦苦挣扎、徘徊,该是你的,迟早都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管你怎么费力也不会得到。
患得患失的人,一生总是与苦恼相伴,他们对取舍犹疑不决,烦恼苦闷。与其这样终日蝇营狗苟,害怕失去,倒不如坦荡地让它失去!《道德经》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大概意思是:身外物本是人初生之时所不具有的,当我们有了身外物时也不要太在意,成功后,不要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得到的荣誉才不会失去。
如果在生活中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味地患得患失,那么,我们的情绪就难以平静,做事情就难免会失控,因为你已经被“患得患失”这个枷锁限制了自由,自然做任何事都会绊手绊脚,无法全力以赴。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奖惩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产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将会成为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对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
记得孔子说过的一句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生动地阐述了患得患失的丑陋心态。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尼采也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过得好的艺术。”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常有得有失,但不可患得患失。”是的,得与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但如果你不能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得到和失去,你就会得不偿失。
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挥之不去的阴影。现代社会竞争的急速加剧,使患得患失的人越来越多,能够从容不迫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人总是怕会失去什么,但其实他什么都得不到,因为什么都不想丢下,就什么都得不到。
这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得与失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
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会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人在患得患失间不但会失去快乐,还会失去机会,失去把握人生方向的能力。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又往往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沉溺于患得患失的漩涡,只会让自己情绪失控,让自己的人生失控。要走出患得患失的阴影,就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1。人要知足常乐。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比较,通过比较得到良好的心境。正确的乐观的比较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把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努力过,且通过努力进步了、收获了,即使别人已达到小康,你才是温饱,别人已有了金条,你还囊中羞涩,也丝毫不应自惭形秽,因为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条件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同样一双手,十个指头哪能一般齐呢﹖
2。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走自己的路,就不会被患得患失所困扰。事实上人生不可能没有忧愁,问题是我们不能因患得患失给自己无端地平添几分愁。走自己的路吧,不管别人如何评说,我们的人生就会充实、快乐、潇洒。
3。看淡名利。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养生首养心,养心淡名利。人生苦短,名利有如过眼烟云。人不可缺乏进取心和奋斗精神,但一味地追名逐利反而会得不偿失。对于每个人,最值钱的是生命而不是名利。
古人谈得与失有个经典的词——“舍得”,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懂得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同时,有得必有失。人们所做的任何不好或好的事情都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为了饮酒聚会而透支了自己的体力;为了勤劳工作而忽视了对家庭的照顾。其实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世间万事无所谓好坏,得失总是平衡的。得失之间,珍惜眼前就好!
放下,刹那花开
放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处事时,该放就放,该断就断,不要因小失大。放下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人生总是在取舍之间,面对不同的选择,应该学会放下、学会满足,这是智者的心态,是成功的阶梯。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佛经故事,虽然文字不多,却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赶路,过河时见到一个女人,雨后的河水显得异常汹涌,她无法过河。老和尚见状,就将女人抱起,过了河又将女人放下。徒弟一看,就说:“有没有搞错呀,师父!男女授受不亲,你抱着女人过河!”师父没有理会。
小和尚心里嘀嘀咕咕,行了一公里左右,又忍不住说:“师父你做错了,为什么抱着那个女人过河?”师父望了徒弟一眼道:“我已经放下,你还未放下。”
其实,我们很多人就跟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之所以感觉烦恼,很大原因就是在生活中没有学会放下。使自己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因而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辛苦。整日郁郁寡欢,焦躁易怒。
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是生活的智慧。佛经上说:“如何向上,唯有放下。”烦恼如手中气球,放开知其自由和奔放;人生就如一杯清茶,放下才能品出其清甜和香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从容的人面对生活的诸多变故,心灵总是云淡风清;即使生活总是风生水起,内心也依然波澜不惊。
当然,“放下”这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试问,有多少人能放下昔日的辉煌?有多少人能放弃到手的财富?有多少人能放下内心的积怨?很难吧。我们生活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背着各种各样的包袱,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对功名利禄放不下,出现了跑官、买官、贪官;对金钱富贵放不下,催生了贪污、受贿、盗窃;对爱情婚姻放不下,产生了痴男、怨女、殉情。
人生的诸多烦恼追根溯源就是我们总是去背负一些沉重的包袱。就像古文中的一种小虫子那样。
古文中讲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虫负蝂的小虫,行走时凡遇到它能拿得动的东西,都会拾起来背到自己背上。它的背很粗糙,东西放上去不容易掉下来,于是越积越多,使它劳累不堪。有人觉得它这样做很可怜,就替它把东西拿下来,然而它却并不领情,又不停地往自己背上背。东西越积累越多,最后将自己压死了。
有时即便明白了烦恼的根源所在,却不能或不肯放下,如此身心必定背负沉重的包袱,而为了这些包袱,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于是原本可以轻松前行的脚步开始变得蹒跚,生活也在重压之下变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累。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富翁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可是他既怕人来偷,又怕人家来借,整天为了这些钱财而忧心忡忡,所以很不快乐,于是他便背着这许多钱财,到处寻找快乐。
然而,他翻越了万水千山后,依然没有找到快乐,不免感到非常沮丧,便坐在路边唉声叹气。这时,一位樵夫担着柴从山上走下来,正好在富翁面前停下休息。樵夫放下了担子,一边擦汗—边愉快地向富翁打招呼。富翁就问樵夫:“你知道快乐在哪里吗?我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樵夫指着自己的担子说道:“知道啊,放下了就很快乐。”富翁听到这话顿时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不快乐是因为背负的太多,为了那些钱物,整天担惊受怕,患得患失,怎么可能会有快乐可言呢?”
于是,他不再做个守财奴,钱物也不再紧抓着不放,而是开始用自己的钱财帮助他人,做了许多善事,而他的生意由于他的良好声誉更加红火起来,富翁终于找到了快乐之道。
故事里樵夫与富翁的快乐都源于“放下”,樵夫因放下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而高兴,而富翁则是因放下了心头的负担而快乐。
放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处事时,该放就放,该断就断,不要因小失大。放下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人生总是在取舍之间,面对不同的选择,应该学会放下、学会满足,这是智者的心态,是成功的阶梯。
印度佛教里也有着类似的故事。
有一位婆罗门,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随即将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后,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婆罗门大惑不解:“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再可以放下了,请问现在我要放下什么?”佛陀说:“我叫你放下的不是你手中的花瓶。而是你在尘世执著的心。”
在佛教看来,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是令人们产生欢喜、贪爱、怨恨、执著等妄念的根源所在,能衍生出种种烦恼,因此唯有放下这十八界,才能在对事物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