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自我论-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一些人,成年意味着“自我”的扩大,活动领域的丰富,自制力和责心感水平的提高,简而言之,意味着自我实现。

    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强调的是适应形势、迫不得已,是往日轻松自如感和情感表现自由的丧失等等①。

    对于他们来说,成年不是有所得,而是有所失,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物化。

    前者是体现在自己的事业和与他人关系之中的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自我”

    ,后者是视自己为外力和形势的玩物的消极的、物化的“自我”。

    这种自我知觉与其说是年龄因素造成的,不如说是由个人因素所致。这在老年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迟 暮 之 年

    可怕的是,人越老越感到他身上的生命力变得更宝贵(就对世界的影响而言)

    ,因此,浪费生命力,用非所当就也很可怕。仿佛它(生活)

    变得越来越浓烈(青年时代可以溅洒它——它里面还没有果汁)

    ,及至末了,生活变得很浓厚,简直就是一杯果汁。

    列夫。托尔斯泰

    没有一个年龄期象老年这样被人描述得矛盾百出。有一

    ①查佐:《成年人的成熟感》,载《童年》(法文版)

    ,1969年第1—2期,第1—44页。

…… 269

    462自 我 论

    种智慧老者,对于他的经验必须虔敬地聆取。让。萨尔曼的剧本《马穆雷》的主人公马穆雷这个形象便是一例。可我们再看这几行诗:金发少年郎,切莫学老翁!

    人老多昏聩,昏聩且癫狂①。

    有人大谈晚年多么幸福,可以坐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也有人扬言,不如趁年轻的时候死掉,免受年迈体衰之苦和老朽无用的屈辱。

    “有一种偏见认为:迟暮之年甚至可能是一种获得(”皓首多智“)

    ,但这主要是指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等而言,至少总是指知名人物而言。“马克斯。弗里希写道。

    “他们的存在,或者只是他们的著述对舆论界的影响,不禁使人把他们本人和他们的声望等同起来,而声望的衰老要慢得多。”

    ②

    那么,在形形色色的老年哲学背后,又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呢?

    老年之智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而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而体质下降、记忆衰退等则指心理和生理的退化。究竟多大年岁算作老年呢?一个70岁的人和一个90岁的人能力是不同的。

    埃。埃里克森认为,进入完整性的境界,意识到并承认以往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都

    ①《茨维塔耶娃作品集》,两卷本,第1卷,第116页。

    ②马克斯。弗里希:《196—1971年日记》,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72,第315页。

…… 270

    自 我 论562

    只能如此,这是老年的“关键性任务”。所谓智,就是认识别自己的生活不会再有什么“假如”

    ,而必须把它,包括一切成败得失,全盘接受下来。否则就难免因为磋跎岁月、一事无成而感到失望、苦闷。

    但智的概念是多义的。在任何哲学传统中,智都是指一种特殊的知识,一种需花长期功夫才能悟得的对生存真谛的深刻认识。但“西方”哲学传统,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一直强调智性和理性的作用,而“东方”哲学传统(佛教的禅宗,道教,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印度教)则认为理性过多是危险的,强调直观和恻隐的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顿和比伦作了一次很有趣的实验,他们请一批21岁的攻读老年学初级教程的大学生、一批49岁的老年学学者和一批70岁的洛杉矶老年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描述智者的典型特征并指出各种年龄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这些特征。结果,在15个修饰语(上年纪的、富于同情心的、有经验的、温和的、聪明的、内向的、有直觉的、知识渊博的、有主见的、有观察力的、爱好和平的、讲求实际的、有幽默感的、体谅他人的、睿智的)中,只有“上年纪的”和“有经验的”这两个概念始终与年龄联系在一起,“有直觉的”

    、“聪明的”和“有观察力的”这三个概念与年龄根本无关,其余属性则都取决于被试者本人的年龄。

    ①“足智的老年”如同“浪漫的青年”一样,都是大众意识的范型,从

    ①克莱顿,V。

    和比伦,J。

    :《古代人生才智发展观探讨》,载巴尔特斯和布林合编:《生命全程的发展和行为》一书,第3卷,第103—131页。

…… 271

    62自 我 论

    来没有人认为“智”和“老”是同义词。与此同时,不能不考虑到各种年龄范畴的含混性和矛盾性(模棱两可)。

    社会意识中的老年范型,与实际的年龄层理、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认为,尊重、孝敬老人是某些民族的长寿原因之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一个衰弱的老人单从体力上讲也无法生存下来,他注定一死,而同族人则帮助他死去。

    因此病弱老人形象不可能在当时的文化中得到稍许有影响的反映。与此相反,“智叟”

    ,传统的承袭者和活化身,在任何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都地位显贵。尽管早在古代就建立了尊长和敬老的原则,但“长者”的概念并不被理解为年龄范畴,而多用来表示人的社会地位。许多古代社会不仅规定了担任一定社会职务的年龄下限,并且规定了年龄上限。

    在思考老龄问题时,不能不考虑到寿命的动态变化。在17—18世纪,50岁的人就算老了。今天,由于寿命延长,劳动教育和培训期延长,只有小青年才这么看。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年长者的威望除了靠传统的敬老规范外,还要靠财产所有权和一定的财产继承程序来维持。

    在老年人还没有象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那样放弃自己权利之前,他至少还受到表面上的关怀和敬重。然而老年如果和权力结合起来,就会加剧对老年的批判态度,强化“父与子”

    冲突的动机。因而产生了不再代表才智,而是代表生活中贪恋权势、因循保守因素的老人形象,如专横地主宰一家人命运的老太爷,阻挠一切新生事物的老学究,等等。

    到了现代,社会和文化革新突飞猛进,父权已经衰落,因

…… 272

    自 我 论762

    而老年范型发生了新的变化。老人既不能以才智使青年人倾倒,也不能强制他们唯命是从,因而逐渐变成了软弱无能的化身。

    尊重昔日功德的原则现在只能乞灵于怜悯和同情了。

    老年不再使人联想到可怕而又可憎的体力衰竭(试回忆普希金那句“晚年生活是如此可憎……”)

    ,而是使人联想到对社会无益的感觉。正因为这样,人们都极力逃避老年或至少也要缩短老龄期,这表现在人们不愿意使用老年这个词,常常用“上年纪”或“长者”代替它,也表现在企图在寿命延长的同时也延长劳动能力。

    但是,如果说老年的社会文化形象不是单义的,那么一致的老龄自我意识就尤其不存在了。

    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一个人自己通常是不会觉察到自己衰老的,对他自己来说,他始终是他那个他。

    “我感到年老的自己依然是那么年轻,血气方刚……可是在镜子里,竟然是一个老人在望着里外都仍年轻的我……简直象是梦幻!简直象是演戏!”

    ①奥廖沙这样写道。但周围人的态度比镜子更可怕。每个人的生活中迟早都会有这样一个时刻到来,“到那时他会发现,他只是他现在的他。总有一天他会认识到,世界再也不肯以他的未来做抵押而向他提供信贷了,再也不肯让他把自己看作他本来可以会成为的那种人了……再也没有人问他:‘你将做什么?

    ‘人人都会坚定地、明确地、毫不犹豫地断言:’你已经完成任务了。

    ‘他不得不承认,别人已经权衡了他的得失,并且对他是个什

    ①奥廖沙,。

    :《无日不写》,第171页。

    R

…… 273

    862自 我 论

    么人已经盖棺论定了。“

    ①青年人是“将来”

    ,中年人是“现在”

    ,老年人则是“以往”。

    当然,衰老是客观过程。老年的到来,总是同体质和体力的衰退、社会职业角色数量的减少和结构的改变以及同时发生的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和损失等联系在一起。但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一过程发生的时间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在想象中推测老年的情景,比现实更令人痛苦。

    例如,许多一生习惯劳动的人,由于预感到物质上的拮据、自我感觉的恶化、社会贡献的减少和孤独等等,在退休前感到恐惧。

    然而,对不久前才退休的、不在职的莫斯科人(60岁至63岁的男子和55岁至58岁的妇女)所作的调查表明,认为自我感觉恶化者占12%(退休前担心者占34%)

    ,认为出现物质拮据者占20%(退休前担心者占36%)

    ,自感无益于社会者占19%(退休前担心者占32%)

    ,感到孤独者占8%(退休前担心者占23%)。

    而且这些不愉快现象中,有些已经从积极的变化中得到了补偿,如闲暇时间增多了,身体方面的自我感觉改善了(占不在职的领退休金者的47%)

    ,如此等等。

    总的说来,6%的妇女和61%的男子对退休表示满意②。许多人到了退休年龄仍继续工作。

    人的衰老进程如同成年进程一样,不是均衡的,这在他的自我意识中也产生不同的折射。遗憾的是,我国老年学对

    ①艾默里,J。

    :《论老年:反抗和顺从》,斯图加特,197,第65页。

    ②沙皮罗,B。。

    :《领养老金的人》,莫斯科,1980;同上作者:《苏联老V年人的社会活动》,莫斯科,1983。

…… 274

    自 我 论962

    老年人心理生理过程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研究大大超过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的研究。国外关于老年人自我意识的研究资料也是相当不完整的①。

    与普遍流行的看法相反,老年人一般并不更多忧虑自己的社会认定性和个人认定性。当然,处世观和自我观的总格调和情感色彩则随着年龄而变化。老龄者(尤其是男性)比起青年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个人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是他们以至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的。这就使他们的处世观带有宿命论、与世无争、听天由命的色彩。这固然可以说是一种宁愿与世界求得和谐而不愿去统治世界的明智表现(这正符合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原则的现代生态学观念)

    ,但这一定势也反映了精神疲倦、体力衰退、主观时间远景缩短。

    自尊和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一说也未得到印证。从平均数字看,老年人(极老年则另当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