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上皇:皇帝父亲的尊称。

单于:汉代匈奴人称其君长为单于。

可汗: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称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为“可汗”。

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太后:帝王母亲的尊称。

太妃:对皇帝的父亲遗留下来的妃嫔的称呼。

皇后:又称“中宫”,皇帝的正妻。先秦只称“后”。

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的宫殿。因以椒和泥涂墙壁,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故名。后也用为后妃的代称。

阏氏:汉代匈奴称其君主的妻妾为阏氏。

可敦: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最高统治者可汗的正妻,也可作“可贺敦”、“可孙”、“恪尊”等。

女官:在宫廷中任官职的女子。①泛指内宫(皇帝的姬妾)和宫官(在六尚二十四司执事的高等宫女)。汉代女官分昭仪、婕妤等;唐代分为贵妃等十九等。②特指宫官。

贵妃:宫廷女官名,位仅次于皇后。

妃:①宫廷女官名,皇帝的姬妾。②太子和王侯的妻。

嫔:宫中女官名,天子诸侯姬妾。自周至唐,历代王朝多有九嫔之制。

贵人:宫廷女官名。东汉光武帝置,位次皇后,金印紫绶。历代沿用其名,而尊卑不一。

昭仪:宫中女官。汉元帝时始置。后沿置,位稍降。

夫人:①诸侯的正妻。②帝王的妾。汉代皇帝的妾均称夫人。魏晋以后,或夫人,或别立名号。

才人:宫中女官名。自汉至明,宫中均设才人。晋代才人爵为千石以下。唐武则天曾为太宗才人。

婕妤:宫中女官名。汉代婕妤往往晋封皇后。

女学士:宫中女官名。由有才学的宫女充任。

内尚书:亦称“女尚书”。宫中女官名,通达政事文章,专管批阅宫外奏事、文书等。后世置废不一,有时也非正式官称。

内夫人:宫廷女官名。侍皇帝左右,记其起居。

女秀才:明代宫廷女官名。从知书识字的宫女中选拔。

女史:宫廷女官名。从知书识字的妇女中选拔任命。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

皇子:皇帝的儿子。年稍长,一般均封王侯,统称诸王。在宫廷里常是子以母贵;如能继承帝位,则又母以子贵。清代皇子又称“阿哥”。

世子:天子、诸侯的嫡长子。清制,亲王的嫡子待封为世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郡王:爵名。汉、魏封侯,只有王爵,晋武帝分封子弟为王二十多人,以郡为国,至隋始有“郡王”之号,位次于王。历代封郡王的有皇子、皇孙,也有功臣。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级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亲王:皇族中封王者称亲王,亲王之名始于南北朝后期。

福晋:满语。清朝亲王、世子、郡王之妻称福晋。有正、侧之分。

公主:帝王、诸侯的女儿的尊称。周朝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汉代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后世沿用。

长公主:简称“长主”。皇帝姐姐的称号。

大长公主:皇帝的姑母。

驸马:本是职官名。汉武帝时置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秩二千石。任此职者多是宗室、外戚或达官之子孙。后来晋宣帝、晋文帝的女婿、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都加驸马都尉的称号,简称驸马,驸马便成为皇帝女婿的代称。

额驸:清朝公主的丈夫被称额驸。

尚主:封建社会,男子与公主结婚叫“尚主”。公主出嫁则叫“下降”。

郡主:东汉公主有县公主、乡亭公主之别,晋始有郡公主。唐、宋制,太子女为郡主。唐亲王女为县主,宋亲王女也封郡主。明、清则亲王女为郡主,郡王女为县主。

格格:满语,“小姐”之义。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

宫眷:宫廷中妃嫔、宫女的统称。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摄政:代君主处理国政。一般指由于国君年幼、不能理国政,由皇族或外戚中声望最隆的人代理政事。

摄政王:代国君处理国政的亲王。

垂帘听政: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撤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

亲政:皇帝幼年即位,由皇太后垂帘听政,或由近亲大臣摄政,至成年以后亲自执政,叫作“亲政”。

大行:本义是一去不返。臣下因讳言皇帝死亡,故用大行作比喻。汉以后称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死后停棺未葬者当大行皇帝、大行皇后、大行皇太后,大行太皇太后。

永巷:皇宫中的长巷,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也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

浣衣局:明代为宫廷服务的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之一。

暴室:汉代官署名,其职责是织作染练,故取曝晒为名。暴,通“曝”。宫中妇女有病及皇后、贵人有罪,都幽禁于此,所以也称暴室狱。

安乐堂:明代安置无权势、重病垂危太监的地方。

内安乐堂:明代幽禁年老宫女、患病宫女或获罪宫人之处。

净乐堂:明代无资格获得墓地的太监及宫女的火葬之处。

宫人斜:秦朝都城咸阳旧城墙内埋葬宫女的地方。

内市:皇宫中的集市。是帝王荒淫生活的一个内容。明代的内市则出售宫中人多余的旧物。清代慈禧太后专权时,每月规定日子,让一些小商人和摊贩进皇城设货摊,宫眷可任意选购。

太监:也称“宦官”、“内官”、“内监”等。太监是指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专供上层统治者役使的,被阉割过的,失去生殖机能的男子。绝大多数的太监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奴隶。但我国历朝都有一些太监干政专权,祸国殃民。

菜户:明代宫女与其结成“配偶”的太监为“菜户”。

后妃为尼:在我国历史上,后妃废黜后有被皇帝敕令进寺院做尼姑的;也有帝王去世后,未生子女的妃嫔送入寺院的。北朝后妃为尼者最多。武则天早年也曾入寺为尼。

后妃为道:我国历史上失宠或被废的后妃多有被皇帝强令入道观者。

子为储君母赐死:为了防备外戚擅权,我国历史上有的皇帝在确立储君后,就把储君的生母杀死。

公主为尼:指公主对生活失去信心,看破红尘,到佛教中去寻找解脱。宋代公主有削发出家为尼的。

宫人入道:宫女年长后,为摆脱深宫寂寞悲惨的生活,有不得不进入道观寻求最后归宿者。也有经皇帝命令为女道士的。

后妃用人殉葬:后妃宫人是帝王的玩物、附庸,其中不少人竟成为帝王的殉葬品。但个别得宠的后妃死后,帝王也用活人给她们殉葬。

七、历法

我国的历法自有特点,讲究多多。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我国的历法不断发展、变化,最后完善而形成。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介绍。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不穷尽。

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后世多用年号纪年。

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3) 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和干支兼用

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记月法

古代记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记月。

例如:“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如:“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文】如:“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人】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书】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

【“屋】如:“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

①元日,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正月初七日。

③上元,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宵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④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

⑤花朝,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⑥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

⑦端午,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终伏,总称“三伏”。

⑨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高,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⑩重阳,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11)冬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12)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13)除夕,一年最后一个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这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1)特定称谓计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zè,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叫“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以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2)十 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初”,第二个小时叫“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时辰表

5。其他常用时间词(纪时法部分)

古人把农历的一、二、三月定为春,四、五、六月定为夏,七、八、九月定为秋,十、十一、十二月定为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