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连 词

【要点点击】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常见的表示并列关系的有:与、及、而、从、且、则、且……且、既……且。表示层进关系的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表示选择关系的有:如、抑、其、或、非……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有:而、乃、则、遂、即、于是、然后。表示转折关系的有:而、然、但、则、乃、顾、虽。表示因果目的关系的有:以、为、故、是故、是以。表示假设关系的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表示修饰关系的有:而、以。

下面介绍几个最常见的连词的用法。

【示例平台】

1。而

“而”经常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质的联系;有时连接分句,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它一般不连接名词和名词性词组。

从“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意义关系来看,有表示并列、偏正、顺承、转折四种关系。例如:

(209)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而:连接“六跪”、“二螯”两个名词短语,表示两种情况存在。

(210)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第一个“而”:连接“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和“(将军)内怀犹豫之计”两个分句;第二个“而”;连接“事急”和“(将军)不断”两个主谓词组,都是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并列关系。

(211)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第一、三、四,三个“而”:都是表示修饰关系(偏正)的连词。第一、三,两个“而”把“恂恂”“弛然”两个形容词状语和“起”、“卧”两个动词谓语连接起来,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第四个“而”把作状语的时间名词“时”和动词谓语“献”连接起来,构成限制性的偏正关系。第二个“而”,把前后句所说的两件事情连接起来,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212)夜则以兵围所寓所,而予不得归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而:连接由因到果的顺承关系的连词。

(2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在意思上是相反的,不协调的,表示转折关系。

(21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而:表示假设关系,当“如果”讲。

2。以

连词“以”的用法和连词“而”相近,它也是经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质的关系,有时也连接分句,表示两件事情的关系。从“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来说,主要有五种用法: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②表示目的关系。③表示因果关系。④表示承接关系。⑤表示修饰关系。例如:

(21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连接“夷”、“近”两个形容词。表示两种情形的并列关系。

(2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连接“拥火”、“入”,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方式。

(217)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以:连接“作《师说》”、“贻之”两个动宾词组,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

(218)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

——第三个“以”:连接分句,连接的后项是前项的原因。

(21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连接状语“欣欣”和中心词“向荣”,表示修饰关系。

(2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以:连接作状语的“船载”和动词“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3。则

连词“则”的用法,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前后为承接关系。

连词“则”还可表示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转折、让步关系。例如:

(221)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史记·鸿门宴》)

——则:连接“曰”和“与”两件事,后一事是在前一事发生后接着发生的。

(22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蒲松龄《促织》)

——则:连接“闻声”和“舞”两件事,前后紧紧相承。

(22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表示假设关系,“久已病”是由“不为斯役”推断出来的结果。

(22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则:用在后一分句,与前一分句意思相反,表示转折关系,当“却”讲。

(22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则:连接的前项“受绳”、“就砺”是条件,后项“直”、“利”是结果。

(226)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连接的前项是一种愿望,后项是推断的结果。

(227)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连接的前项是假设的条件,后项是推断的结果。

4。且

连词“且”通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或句子,主要是使它们连接的前后两项构成并列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时,可以用一个“且”字放在所连接的两种行为、两种性质或两件事情中间,相当于“……又……”;有时用“且……且……”的形式,相当于“一面……,一面……”、“又……又……”;有时与副词“既”配合,构成“既……且……”的形式,相当于“既…… 又……”。

表示选择关系时,通常放在两个分句中间,表示在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项中任择其一,不加肯定,跟“抑”字的用法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表示递进关系时,一般是放在它所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后一句对前一句提出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并且”等。用在说理时,有“再说”、“进一步说”的意思。例如:

(228)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且:连接的前项说出了曹操的兵力不是“百万之师”,后项进一步提出他所率士兵的“疲惫不堪”,阐明不必害怕曹操的道理,表示递进关系。

(22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且:连接的前项已表示对移山的怀疑,后项更进一步提出移山的困难,表示递进关系。

(230)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且:连接“清”和“涟漪”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

(23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且: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232)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史记·郦生列传》)

——且:连接两个分句,表示选择关系。

(233)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再说”讲。

【相关链接】

文言中的连词很多,使用得很广泛。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可分为:①并列关系。有:与、及、而、从、且、则、且……且……、既……且。②层进关系有:而、且、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③选择关系有:抑、其、非……则。④承接关系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⑤转折关系有:而、然、但、则、乃、顾、虽。⑥因果目的关系有:以、为、故、是故、是以。⑦假设关系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⑧修饰关系有:而、以。

(四)助词

【要点点击】

助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它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总是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的后面或前面,在结构上,语气上或音节上起一定的辅助作用,有时表示某些附加意义。它的类别只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示例平台】

1。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经常附着在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形成一种结构,在句中表示一定的意义。文言中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者”、“所”等。例如:

(1)之

作为助词“之”,在语法上有四种功能: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限制、修饰和同一的偏正关系。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构成主谓词组,使它只作为一种句子成分,在句子里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③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强调突出这个介宾词组的意义。④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3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之:连接形容词性定语“小大”和中心词“狱”,表示限定的偏正关系。

(23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两个“之”:分别连接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3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之: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传”中间,构成主谓词组,作主语。

(237)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在主语“秦兵”和谓语“来”之间,构成主谓词组,作宾语。

(238)悍吏之来吾方,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之:在主语“悍吏”和谓语“来”中间,构成主谓词组,作状语。

(23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之:取消原句子的独立性,等待下文解决问题。

(240)宋何罪之有? (《公输》)

——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何罪”之后,动词谓语“有”之前,宾语前置的标志。

(24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宾词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

(24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之:接在时间词“顷”之后,协调音节,无义。

(24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李斯《谏逐客书》)

——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

(2)者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244)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者:附在“使来”的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