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偏偏有人却还要往他的伤口上再撒把盐。掌权的天柱王倚仗可汗的宠爱和信任,在慕容顺面前也常常是颐指气使地说话,俨然没把这个前太子放在眼里。对此,慕容顺一直是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现在,吐谷浑面对着唐军的打击一败再败,可汗都像丧家犬一样逃进了沙漠。其他贵族们的日子也是相当不好过,天天东躲西藏,居无定所。丧气之余,他们将满腹的怨气都指向了天柱王:要不是你个混蛋没事找抽的天天去打劫,至于引来这么多如狼似虎的军队吗?我们现在过得这个鸟样,都是你害的!
天柱王虽说是手握大权,但那不过是个名头。真正的权力,不在于官衔,而在于你说的话能有多少人听从。
在这种状况下,被视为罪魁祸首的天柱王显得一天比一天孤立无援。
终于有一天(具体日期不详,只知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5月的一天),愁眉苦脸的天柱王正独自坐在营帐里发呆,忽然听得外面传来一阵喧哗,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原本就心烦意乱的他一下就火了,撩开营帐走了出来,骂人的话刚到嘴边,却又被自己给活活咽了回去——好几把锃锃亮的大刀就在眼前,正对着他的心窝。
为首的正是那个一直被他所瞧不起的前太子慕容顺。只听得他说:“祸首在此,大家杀了他,为民除害。把他的人头交出去,大唐就会撤兵,咱们就又能过上好日子了!”
天柱王正要反驳,可嘴刚张开,却只见刀光一闪,他的人头已在地上打滚了。
随后,慕容顺派人向李靖递上降书,表示归顺。这才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国家已经投降,作为孤家寡人的慕容伏允身边仅剩一千多人,以及一望无际的黄沙。缺吃少穿,缺兵少粮,大家都意识到,靠他们这些人,既无力反击唐军,又很难穿越沙漠投奔他国。就算撞大运没死在沙漠里,又怎知唐军是不是已经在自己的前方排好了阵势?算了算了,唐朝人恨的只是慕容伏允和天柱王,我们不过是一伙小喽啰,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应该不会把我们怎么着。
只十来天的工夫,一千多人几乎逃亡殆尽。剩下的几个人是真的绝望了,他们唯一想做的便是保住自己的脑袋。
要保住自己的命,就得委屈可汗大人了。于是,慕容伏允被左右勒死在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剩下人等向唐军投诚。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从且末向长安发来捷报:已征服吐谷浑!至此,对吐谷浑的军事问题全部解决。
大唐太宗皇帝、天可汗李世民于当年5月18日收到报告。经过内部商议,21日发出如下诏书: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吐谷浑可汗,重建吐谷浑汗国,永为朝廷屏障;命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率兵支援,帮助慕容顺巩固政权。
第二十六章 父子陌路
虽然征服了吐谷浑,但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并没有时间去高兴。因为五月六日,已经中风一年多的太上皇李渊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李渊与李世民,曾经父子情深,但随着李家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除了荣华富贵,还有就是感情的淡漠。一切人都不可信,只有权力最亲近。李建成、李元吉血溅玄武门,李渊也被迫主动让位给双手沾满亲兄弟鲜血的李世民,并做了九年太上皇。
李渊“禅让”退位之后,就变成了现代英国女王或是日本天皇的角色,除了偶尔出席宫廷宴会和各种仪式外,再也没有多少其他的正式活动。
太上皇李渊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正史没有相关记载,但我们还有其他资料可寻。
贞观七年(公元632年),监察御史马周向李世民送上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的内容比较多,还有些批评李世民赏罚不当的情况在里面,就不一一抄录了,但这份奏折中的一些建议,反映了李渊父子当时的关系状况。
在整个奏章中,涉及李渊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东宫在长安城中央,大安宫在皇宫以西。这两处的格局规模,都要比陛下的寝宫来的简陋狭小,百姓们皆以此为憾事。建议对大安宫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更加雄伟和高大,以符合人们的希望。
点评:这些内容乍一看,像在说工部尚书的工作内容,但实际上却大有讲究。
东宫,是皇太子的住处;而大安宫,则是太上皇李渊退位后的住所。
皇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现任皇帝的儿子,比父亲住的地方小一些,简陋一些,很正常,也符合“父为子纲”的要求。而太上皇李渊住的地方也比较简陋就不太好交代了。毕竟那里面住的可是皇帝的亲爹,儿子住的金碧辉煌,老爹则窝在小破房子(相对而言)里,多少有点不符合伦理纲常。而且,居然破到了“百姓们皆以此为憾事”的地步,可见寒酸的程度。
马周这话,就是想提醒李世民:太上皇住的太差了,京城内众人皆知,很不好听,要采取些补救措施。至于把东宫也放在一起提及,我认为是拉来当垫背的,“太上皇”三个字,很可能在当时的李世民看来属于敏感字眼,如同“秃”、“贼”之于朱洪武一般。把儿子和老爹的住处一并说下,可以淡化这种危险,也更容易被接受。
二、太上皇年岁已高,陛下应该早晚陪伴,伺候饮食。
点评:这句话貌似很简单,建议李世民多去尽孝心,好好照顾老头子。但细究起来,关键在于“应该”两字。
应该,指的是应尽的义务。隐藏的含义就是李世民没有这样做,进一步说就是李渊两个儿子和多个孙子被杀,其余的亲人和老相识也很难去他那儿串门,孤独的李渊非常需要自己的儿子能够多多地去看望他。而事实上李世民应该没有这样做,或者去的次数太少。这就很能说明当时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已相当冷淡。
上文提到大安宫在皇宫西面,两地不是海角天涯,也不是千里之外,李世民仍然不怎么去探望父亲的行为,进一步佐证了两人的隔膜有多深。
三、陛下打算去的九成宫距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有时忽然思念陛下,陛下如何赶得回来?而且陛下去避暑了,却没有想到太上皇还留在火炉般的宫中。陛下自己住的凉爽,对于照顾父母冷暖的人之常情没有做到,恐怕心中难以安定吧?
点评:这一条就说的很直白了,后面甚至有些不恭的成分在里面。
九成宫,是李世民修建的避暑地。这条意见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李世民光顾自己快活,不管六十多岁的老父亲在高温下煎熬的“不良行为”。当然,马周同志的语言艺术还是很强滴,他没有像魏征那样指着鼻子痛斥皇帝的不孝,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即父亲思念儿子,而不是儿子探望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给李世民铺好了一个很棒的台阶可下。他希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皇帝接受自己的建议。
上述内容,准确反映了这样一个状况:李渊自知权力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已是多余之人,也就不再干预政事。而李世民表面上对李渊以隆礼相敬,遇有大事还要把李渊拉出来以示当今皇帝对太上皇的尊敬,但发自肺腑的感情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作秀而已。随着政治军事事务的日趋繁忙,连作秀的时候也越来越少。李渊心中肯定不满,但无可奈何,好在李世民仍然好吃好喝地供着他,想想早已不在人世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也就不再多想了。
马周的这篇奏折,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有收录。
司马光的意思,当是:一、表现李世民勇于纳谏的好做法(据记载,李世民对马周的话深表同意),二、告诫皇帝避免犯李世民的错误,要为普天之下树立尊老敬老的好榜样。
或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也想借马周的奏折,从侧面展现当时的真实状况。
不过无论如何,人死为大。应当身体力行作为天下典范的李世民在父亲安葬的问题上可是严格按照规定来的。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六日,李渊去世。李世民随即放下一切工作为父亲服丧。
按照礼法,父亲去世儿子要服三年之丧,三年要始终穿着丧服,不得喝酒吃肉,听小曲、看歌舞更是大忌。更要命的是最好能够不停地哭泣,哭出血最好,以此表明自己的孝心与怀念亲人的痛苦。
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四天之后,文武百官们就共同上疏请求李世民恢复工作,化悲痛为力量,把对亡父的思念转化为工作的动力,继续投入到伟大的贞观建设中去。
一脸哀伤的李世民下诏:不准。任何事情,也不能打断我对父皇的思念,不能阻挡我表达对父皇的孝心。然而国家大事不能荒废。所以从现在开始,所有国家大事,百官们都汇报到东宫,由太子李承乾决定。
话虽如此,但是大家都清楚,太子李承乾虽说本年已满十八岁,但对于管理整个国家来说,丰富的经验更为重要。况且这时吐谷浑方面战事仍在进行中,这些问题哪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能挑得起的担子?真正的决策者,应该还是李世民。只是碍于礼法,他不能走到前台来,只能由儿子出面接收,但最终拍板还得自己来。当然了,太子也该为日后多做准备,现在也是锻炼他的良好时机。
从此,李世民每次出京巡视,都由太子李承乾监国,主持政府工作。这是后话了。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十一月,李世民把父亲李渊与早已去世的母亲窦皇后合葬在献陵,李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窦皇后谥号太穆皇后。
然而不等李世民的孝服脱下,当年十二月,吐谷浑汗国再次告急:可汗慕容顺被杀,儿子慕容诺曷钵即位,国内政局动荡!
慕容顺即位不久,何故被杀?
当初贵族们在慕容顺的带领下斩杀天柱王,投降唐军,拥立慕容顺为新的可汗。但这并不意味着慕容顺在国内的威望很高,根基深厚。恰恰相反,由于多年在中原充当人质角色,慕容顺一直被视为过于汉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吐谷浑人。杀天柱王,登上汗位,更多的是由于形势所迫,必须要推选出一个亲汉政权的首领,以解燃眉之急的缘故。
慕容顺即位后,与国内高层的矛盾不断涌现。根据多年对汉人政权的观察,他非常想改变吐谷浑国内的各项政治、军事体制,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
可是,他忘记了,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你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好的。改变势必会触及当权阶层的利益,如果再不加以合理的安抚,结果只能是如商鞅的下场。
终于有一天,在原本就不服和现在更不满的情绪作用下,贵族们冲进了皇宫杀死了慕容顺,拥立他的儿子慕容诺曷钵继位。慕容诺曷钵年纪尚幼,根本无法驾驭群臣,只能眼巴巴地瞅着叔叔伯伯们你争我夺,做个名副其实的傀儡首领。
唇亡齿寒。吐谷浑的安定是西北边疆安宁的必要条件。对于吐谷浑国内的不安定因素,务必要压制住。
接到报告后,李世民一方面下令原先负责帮助慕容顺巩固政权的李大亮迅速采取行动,维护吐谷浑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命令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军增援,对于有明显不配合倾向的相关人等,首先派遣使者前往调解,陈述形势和利害关系,若是仍然不肯听从,则直接出兵讨伐。
刚刚吃过教训的吐谷浑贵族们深知唐军的厉害,见长安的天可汗介入并发话了,基本都老实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