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应该只是谣言。

年轻人往往是最不相信宿命的,所以李贤一向对明崇俨没什么好感。现在这家伙居然敢妖言惑众,当众诋毁自己,实在是可恶至极。

李贤的情绪,武后是有所察觉的。于是她组织人员编写了《少阳正范》、《孝子传》等文章,告诫李贤要做个乖儿子,听妈妈的话。

李贤毕竟是太年轻,还不懂得隐忍退让。他命手下给《后汉书》作注时,多次强调东汉的动荡不安正是由于太后临朝、外戚专权所致,以此劝诫母亲不要再积极干预朝政。

武后吃了个瘪,还没等找到机会发泄,接下来的事情就已经让她怒不可遏了。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明崇俨死了。

他不是病死,不是淹死,也不是吃饭时噎死,而是被人刺死的。据现场勘查人员报告,似乎是强盗抢劫,顺带杀了人。

武后可不相信这套说辞。根据她自己所获取的情报,儿子李贤有重大作案嫌疑。

于是,她一面派人暗中收集证据,一面大张旗鼓地为明崇俨操办丧事,追赠他为侍中(宰相级别),加封他的儿子明珪为秘书郎。

这无异于昭告天下:明崇俨是我所重视的人,也是朝廷的重臣,我绝不会让他就这么白白牺牲了。幕后的凶手,你给我小心了!

这显然是在敲山震虎。只是李贤根本不为所动,继续想干嘛干嘛。

李贤是个性情中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既喜爱读书作注,又贪玩好色,和舞女、下人们走得很近,哪天一个高兴,就大笔大笔的打赏。此外,他还有断袖的癖好,和一个叫赵道生的家奴甚是要好。

对于李贤的这项爱好,父亲李治倒是没多加干预,毕竟李贤的能力还是相当让他放心的,况且李贤都也已经有三个儿子了,不必担心香火问题。

但在辅佐他的官员们看来,却总感觉有些不妥。

按照传统观念,不妥就要进谏。司议郎韦承庆为此曾专门劝说过李贤,但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这本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武后却抓着不放,指使亲信向李治提出彻查李贤,规范帝国接班人的行为。

在武后的主导下,专项调查组成立,成员包括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人。他们对东宫进行了仔细的搜查。

这一查居然有“意外”的收获——从东宫的马坊里搜出了数百件黑色铠甲。

同时太子的相好赵道生也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和政策攻心,他招认明崇俨之死是自己所为,而整个行动的发起与策划者,就是太子李贤!

调查组不敢有所隐瞒,第一时间将这些情况向皇帝皇后做了汇报。

对于李贤,李治心中是有数的:他熟读史书、能力超群,绝不至于重蹈李承乾的覆辙。私藏铠甲,可能是因为与武后的矛盾越来越深,出于防御或自保而准备的。

至于明崇俨,换做任何一个人放在李贤的位子上,听到他的话都不会高兴。长期的压力使得年轻人一时头脑发热,下了狠手。这事儿李贤的确做的有些过火,但也绝不会是冲着父亲的皇位而来。

所以,李治并不打算严惩李贤。

可武后不答应,这可是她等了许久的良机,可以名正言顺地废掉李贤,怎可能轻易放弃。她坚持说:“李贤身为太子,断不该有谋逆之心。你是他爹,我是他娘,即使心痛也只能大义灭亲,绝不可姑息!”

每当李治和武后意见发生分歧,结果都是武后胜出。这次也不例外。

李贤“谋反”一案,看似没有疑点,嫌犯供认不讳,连个申辩都没有。但就因为过于顺利,反而让人不信服。

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李贤和武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一个要当真正的接班人,一个手握大权不肯放松。摄于母亲的强势,李贤开始陷入焦躁,转而在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上寻求宣泄,例如沉迷于断袖,策划暗杀等。

至于东宫中搜出的铠甲,有人认为是武后栽赃。但奇怪的是,史籍上并未提到李贤对此有什么异议。

为什么?即使是真正的谋反者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往往也会抵死不认,而李贤却什么也不说,让调查组轻松结案。他到底想做什么?

政治活动中,几乎人人都戴着面具,有时甚至不止一张。只有在抒发情感的文学作品中,虚情假意的成分可能会少许多。

对于自己兄弟几个和母亲的关系,李贤有一首著名的诗——《黄瓜台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诗中所透露的凄凉和无力正是李贤心态的绝佳写照。不愿向母亲低头,却又无能无力;在与母亲的权力争夺战中自己既然失败,那就只能被动地等待母亲的处置。

最后,李治下诏:革去李贤的太子之位,贬为平民,从东都洛阳押回长安单独关押;其党羽全部杀头;未涉案的原东宫官员则大都被贬出了京城。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下场最悲惨的还是负责东宫餐饮工作的典膳丞高政(长孙皇后舅舅高士廉的孙子,左卫将军高真行的儿子)。考虑到他是长孙皇后一族的后人,武后将他革职并赶回了家中,交由他父亲处置。

为表忠心,高真行选择了牺牲儿子。

可怜高政刚一推开家门,一把利刃就刺进了他的咽喉,顿时血如泉涌,身子也顿时瘫软了下来;同时,一把长刀也冷冷地刺进了他的腹部,剜了一下又抽了出来,带出的是高政花花的肠子。只是这些只是肉体的痛苦,真正让他死不瞑目的是:刺他咽喉的是他的父亲,捅他腹部的是他的伯父、户部侍郎高审行!

高政并没有当场死去,而是痛苦地倒地哀嚎。侄子高璇担当起了终结者的角色,一刀砍去了叔叔的头颅,再把无头尸身扔到大街上供路人践踏。

李治得到消息,又惊又怒,随即将高真行贬至睦州(浙江淳安)任刺史,将高审行贬至渝州(重庆)任刺史,统统踢出了京城。

第十五章 高宗去矣

废了李贤,自然要立新的太子。时任左卫大将军、雍州牧的英王李哲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成为了李治的第四任太子。

虽然太子人选经常更换,但李治对每位太子的教育还是相当上心的。次年,他任命刘仁轨为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郝处俊任太子少保,共同负责对李哲的教育。

期间,李治收到了一份奏章,建议将宫中御马的排泄物收集起来对外销售。马的粪便为纯天然绿色肥料,既营养又环保。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仅此一项业务每年预计可收入二十万贯,合计两亿个铜板。

提出这一建议的是少府监裴匪舒。少府监相当于宫廷采购总监,开源节流是他的本职。李治虽说富有四海,但“二十万贯”的预期收益还是深深吸引了他,不加税、不节流就能多这么多收入,又能一次性处理掉长期堆放在宫中的污物,不正是一举两得吗?

不过,朕还得先征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见。这点小事就不麻烦皇后了,问问刘仁轨吧。

刘老头十分精明。他先是称赞这是一笔好买卖,但紧接着又话锋一转:“怕只怕后世会有议论,大唐皇室公然叫卖马粪,与民争利,名声恐怕不会太好。”

做皇帝的最怕的是两件事:一是被人夺了江山,二是遗臭万年。听了刘仁轨的话,李治再也提不了兴趣了。结果那些上好的有机肥除小部分供应给了御花园,大部分是自然风干或做了苍蝇们的安乐窝。

在千年之后的现代人眼中,裴匪舒是个不折不扣的先进工作者。作为后宫财务和采购工作的负责人,他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而是深入一线,研究改进工作的方法,非常值得表扬。

刘仁轨所说的也有道理,只是不妨换个角度处理问题。政府机关直接经商固然不妥,但如果更换下形式,例如成立一个后勤公司,以企业的名义对外经营,岂不妥当?

赚钱的事没办成,花钱的倒是出了不少。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武后最疼爱的女儿太平公主出嫁了。

为了给已故的老娘荣国夫人祈福,武后让太平挂名做了女道士。既然是挂名,就是意思意思而已,公主仍居住在宫中,只在有需要时穿上道士服,让母亲心中有个安慰。

后来,吐蕃使者前来朝见,替他们的赞普向太平公主求婚,以示双方重修旧好。太平公主何许人也,怎么会看上吐蕃人,武后更是舍不得这个宝贝。可如果直接拒绝,西南边境很可能重燃战火。一番纠结后,武后决定假戏真做:为太平公主修了座太平观,让她真正做了道士。

吐蕃的求亲总算是糊弄过去了。可这回却是换太平公主想嫁人了。

一次宫廷宴会,太平公主身穿紫袍玉带,头戴折上巾(男子专用),腰佩佩刀、磨刀石、火石袋等装饰物来为父母献舞。

女扮男装的太平公主英姿飒爽,逗得李治和武后都开怀大笑。他们笑着问女儿:“你又不能当武官,穿成这样干什么啊?”

太平公主还以狡黠的一笑:“那就请父皇和母后把这身行头赐给驸马吧。”

一语点醒梦中人。

在李治和武后的眼中,太平公主就是个孩子。不知不觉,小丫头也已经到了思春的年纪,的确是该给她找个婆家了。

经过多方推荐和比较,光禄卿(宫廷餐饮部部长)薛曜的儿子薛绍成为了驸马的人选。

薛曜虽不是什么国家栋梁,但也绝非一般人,他本人也是驸马。薛绍长相虽无具体记载,但能入武后法眼的必定不会是泛泛之辈,用“玉树临风”来形容应该并不过分。

太平公主出嫁,排场必定是要惊天动地的。据说武后不计成本,把无数的铜钱和水果糕点等包成红包如天女散花般洒向街道,以至于一年后长安城内还不时能闻到水果发酵的味道。从皇宫到薛家这一路更是灯火通明,照得黑夜如白昼,火炬一个挨着一个,不少种在道路两边的槐树都被活活烤死。

嫁完女儿,李治的生命之火也将熄灭。他并不怕死,只是担心老婆过于强势,儿子没法掌握朝政。自己已经在老婆的阴影下过了大半辈子,他实在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可朝中又有谁能托付呢?

为了让自己去得安心,李治于公元680年前往嵩山寻访著名隐士田游岩,聘请他担任太子洗马。这一举动简直就是当年吕后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的翻版。

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时,他明白太子之位已稳若金汤;而当田游岩看到强大的武后与羸弱的太子后,他苦笑了。

对此,李治已经无能为力——病情越来越重,竟到了间歇性失明的地步。

公元683年,也就是李治登基的第三十三个年头,头痛病的并发症让他双目失明。侍医秦鸣鹤诊断后提出,要想医治,唯有放血一条路。

话音刚落,就听到珠帘后传来武后的一声咆哮:“大胆逆贼!竟敢在天子头上放血!还不给我推出去斩了!”

秦鸣鹤当场吓瘫在地,只等武士拖他出去。突然龙床上气若游丝的李治开口了:“朕实在是受不了了,不如让他刺刺看,总不至于比现在更差!”

还没来得及和阎王爷打个照面的秦鸣鹤鼓足勇气,照着李治头上的“百会穴”刺了下去。

鲜血缓缓流出,效果很明显——李治长出了一口气:“吾眼明矣!”

秦鸣鹤擦擦头上的冷汗,长长地吸了口气:“妈呀,吓死我了!幸亏我技术还不错,不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