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潘汉年在上海-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开了。到了1955年,这首诗被人利用,“三千三”变成了实数,于是扩而大之,凡是地下斗争时期和潘汉年有过工作关系的人,都成了怀疑对象。
潘汉年作为“内奸”的一条主要罪状是“投靠日本特务机关”。根据中央指示,凡是敌占区的隐蔽系统,都应派人打入敌伪组织,掌握敌方动态,以配合正面斗争,利用敌方力量,掩护革命工作,保护革命力量。潘汉年在这方面的工作十分出色,屡受中央嘉奖。但到了50年代中期,他竟以此罹祸!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将在外”,个别情况无法及时向中央请示也是有的。这又何罪之有!
至于“供给敌人情报,导致二·六轰炸”,只要想一想,国民党岂有不知上海的发电厂在何处而需要“供给情报”的道理,就可看出这条“罪状”的不实了。
对于这一些“罪行”,潘汉年这样的革命者怎样接受得了!
经过8年幽禁,1963年6月,潘汉年在被判有期徒刑15年后曾一度被“假释”出狱,与妻子一起被安置在北京郊区团河农场。其间他曾进城去看一位老朋友,对这位老朋友说:“我是冤枉的,扬帆也是冤枉的。这些事一时说不清楚,功过是非,历史自有定论。”
在狱中,潘汉年曾写过一首给董慧的诗:
“相爱成遗恨,奈何了此生,
怜君犹少艾,为我困愁城。
昨日同生死,今无半点音,
但求息怨恨,勉力为新人。
道路分明在,火中堪铸魂,
抗日隐地下,十载汝同行。
北上延安路,朝昏共苦辛,
南旋千万里,悄然居海滨。
六年留上海,解放更相亲,
倘有千般罪,当先有所闻。”
结句“倘有千般罪,当先有所闻”,实在是潘汉年痛苦的灵魂在呐喊!从团河又经秦城监狱,一直到1977年凄苦地离开人间,以假名被埋葬在洣江劳改农场。
于伶同志写了一组诗《怀潘汉年同志》,最后一首是《感谢党恩》:
“春晖尽沐庆三中!刘瞿潘公冤雷同。
‘天若有情天亦老’,‘桃花依旧笑春风’!”
潘汉年泉下有知,也可以感到安慰了。死者已矣,但我们生者却难以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他的形象,作为一代风华的党人魂,他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而他后半生的坎坷,他的冤狱,则值得我们这一代进行深刻的反思。
1。4 潘汉年传略
陶柏康
一
1906年1月12日(农历乙巳年12月18日),潘汉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
潘汉年,乳名厂(an)儿,参加革命后,使用过许多笔名与比名,诸如:厂人、水番三郎、亚灵、天长、泼皮、泼皮男士、迪可、汗牛、汗、爱仙、鲍刚、严陵、彭一清、杨涛、潘健行、小开、k、小k、胡星、萧叔安、萧恺、凯、开、严、潘继仁、严如云、严开、许琳、潘湘、韩企文、张颂南、胡越明、秦汉楚、萧肖、萧相臣,等等。
潘汉年生长在一个书香门庭。曾祖父潘亭山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举人,祖父潘元燮为清朝咸丰九年的举人。父亲潘莘华是清朝光绪后期的秀才,以塾师为业。
潘莘华思想比较开明,辛亥革命后,曾任乡董,后又代替其兄任区董。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县议会制度,他又被推举为宜兴县县议员,但仍在乡间任教。他先后娶过两个妻子,生有四男四女,潘汉年在男孩中排行第三,为后母巫氏所生。由于小汉年天资聪颖,机灵活泼,深得长辈和兄弟姐妹的喜爱。
1912年,年满6岁的潘汉年进入陆平村初等小学读书。有关孩提时代的生活情形,潘汉年作过片断回忆:“记得那年我还在小学里,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到夏天的晚上,总不肯安联在庭院里乘凉,总是跟着左右邻居的小同伴,在那荒草地上或田野里追逐萤火虫,……我走进院子,便见爸爸躺在椅子里罗罗的抽水烟,妈妈正忙着用刀切西瓜,大姐姐正不快不慢地挥着芭蕉扇咿哑的唱曲儿;我拭着头上的汗珠儿,走进大姐身旁,要求他打扇……”
寥寥数笔,一个天真活泼且又顽皮好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又描绘出一幅举家融和欢乐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长,潘莘华为接济难民,变卖了田产;又因病染上鸦片,家道开始中落,经济十分拮据。
1916年,潘汉年初小毕业,因无钱升学,进入潘海良的私塾学堂,即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第三高小坐落在宜兴县西乡都山,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学校,创办于清朝末年,原名陵霞书院,后改为国民小学。辛亥革命后,发展成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当时担任该校校长的是清末秀才储涵奇,他治学严谨,潘汉年在这所学校里,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高材生。
1919年,潘汉年从第三高小毕业。在外婆吴氏的资助下,考入和桥彭城中学。1920年,他因下肢患疾,中途辍学。暑假期间,在北京念大学的堂兄潘梓年和潘寂回乡度假,向潘汉年等少年伙伴介绍了不久前发生在北京的“五四”运动情况,这是潘汉年最早接受的政治启蒙教育。
潘汉年病愈后因家庭经济拮据,便在本村和邻村的小学替人代课教书。
1922年,16岁的潘汉年经人介绍到宜兴县城励进社小学任教。潘汉年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但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而且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潘汉年还撰写了一些探讨教育问题的文章。他提出,中国现在需要“言而能行”的教育工作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他还积极主张在假期里,让学生们多到农村去,充分须略农村“那冲敦厚的自然美”,用以“陶养出幽美情绪”。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国的教育事业,研究探讨教育问题,他还特地写信给《时事新报·学灯》的编辑,希望该报“出一张专事研究教学的副刊”。
在此期间,潘汉年还参加了“宜兴评论社”。该社成立于1920年9月,是在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下自发地酝酿和组织起来的进步团体,成员大多是爱好文学艺术、热情而刚直的青年。加入评论社后,潘汉年还参加编辑评论社出版的小型报纸《宜兴评论》。《宜兴评论》的内容有社论、述评、简明新闻,有时也登一些杂文和地方掌故,以及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随笔、散文、漫画等。其主旨是反对旧道德、旧文比,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伸张正义、发扬民主;对社会上的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封建习俗,进行坚决的斗争。
潘汉年和李肠谷、鲍文蔚等同仁一起,反对勾结军阀孙传芳的县教育局长周聘高把持教育界的恶劣行径,并与他展开过面对面的斗争。
不久,潘汉年离开家乡,走向新的广阔天地。此行最初目的是为了到上海继续求学,然而,时代的召唤使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二
1925年春天,潘汉年离开家乡,到上海中华国语专科学校读书。不久,进中华书局《小朋友》杂志社任校对员。在此期间,潘汉年在《小朋友》杂志上发表了许多儿歌与童话故事。这些作品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写得颇有新意。1925年5月,他还在周作人主编的《语丝》周刊上发表了一篇童话故事:《苦哇鸟的故事》。并给周作人写信,希望进一步开拓童话故事的题材,得到周作人的赞许。
1925年五卅运动后,潘汉年积极投入社会政治运动,加入了中华书局工会。同年秋,由阮仲一、王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潘汉年结识了宜兴同乡周全平,经周全平介绍,潘汉年进入创造社出版部工作,开始投身到进步文化运动的激流中。
创造社出版部里聚集着一群风华正茂、不畏艰难的热血青年,他们既做出版部的具体事务,如包装、跑邮局等,又都是能编会写的青年作家,每天工作极其紧张,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而收入甚微,有时甚至窘困到饥不果腹的境地。但是,他们“想不到求个人的幸福”,只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杀开一条血路”,为“后起者谋一点幸福”。
从1926年到1929年,潘汉年先后编辑和主编了《洪水》周刊、《A·11》周刊、《幻圳》周刊、《幻洲》半月刊、《战线》周刊和《现代小说》月刊等进步刊物,并撰写了许多笔锋犀利,很有战斗力的杂文、政论文章,向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宣战。同时,还创作了不少小说,讴歌进步青年为革命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反映劳苦大众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生活。这些进步杂志受到了广大进步青年的欢迎。许涤新曾经回忆说,1928年,他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和其他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一样,非常喜欢阅读《幻洲》,并受到鼓舞和启迪。
1928年,他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出版、文艺界的统战工作。同年10月,根据党中央提出建立文化界统一的革命团体的指示,潘汉年设法找到了沈端先(夏衍)、朱镜我、周谷城、许德衍等42名文化界著名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中国著作者协会”。
由于当时潘汉年等人还缺乏组织工作的经验,“中国著作者协会”成立以后,没有开展什么活动,建立文化界统一的革命团体的初次尝试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它为后来“左联”的筹建提供了经验教训。
1929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六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党中央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即“文委”),潘汉年担任中央文委第一任书记。此后,他不辞辛苦,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进一步组织领导了文学艺术界的各个革命团体的筹建工作。
早在1929年5、6月间,潘汉年就找了钱杏邨商量筹建新的文化革命团体问题。他特别强调“要吸取‘中国著作者协会’告吹的教训,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些”。事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于5月和7月对进步文化界人士进行了两次大搜捕,逮捕了包括钱杏邨在内的几十名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致使筹备工作一度停顿下来。直到10月中旬,被捕的同志陆续释放,组织筹备工作才重新开始。
潘汉年首先抓了建立“左联”筹备小组的工作。他通过文化界的党员作家,广泛征求党外进步作家的意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据夏衍、阿英、吴黎平、冯乃超、冯雪峰回忆,在“左联”筹备小组成立以前,潘汉年分别找他们商量。此外,他还找过朱镜我、洪灵菲交换意见,并要阿英会做田汉和洪深的工作,争取他们将来也能参加“左联”。
根据当时文化界的现状,潘汉年还接受阿英的建议,特意请没有参加“革命文学”论争的夏衍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在分头联络和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潘汉年主持召开了文化界党员作家为主的座谈会,推定由包括鲁迅、郑伯奇在内的几个人组成“左联”筹备小组,负责起草“左联”纲领,拟定“左联”发起人名单。会议还决定,“这两个文件一拟出初稿,就先送鲁迅审阅,得到他的同意后,再由潘汉年转送中央审查”。筹备小组成立后,一般每周举行一次会议,都由潘汉年主持。
1930年2月26日,潘汉年主持召开了“左联”成立前的一次预备会议,“到会者有沈端先(夏衍)、鲁迅等12人”。这次会议着重“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认真总结了“革命文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