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62
第五章 人的唯我性与使命35
不能通过消遣,也不能通过禁欲来摆脱自身。当然这也是根本不值得追求的。 这样的愿望只是一种错误的结论。 厌恶自身就是忘恩负义。自我中心性不能够通过抛弃自我,而只能够通过自我专注于一种更广大的生活整体来克服。但是,有人在这种意义上越出了自我中心性——这也许正是由于他学会了满足——这可以说只发生在人的实存性的边沿;因为在这里,迄今为止实存的东西正好被遗弃了。 实存的东西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个自我。即使有时它曾经被放弃,但在新的境遇里它又立刻出现了。在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开放性之间的对立中实现着人的一切生活。 为了在这里正确地理解人的特殊处境,必须看到,人按照基本特征与一切有机生命分担了这种敌对。①一方面,每一个有机体都是一个对其余的世界封闭着的物体,但另一方面,每个有机体又是对外部世界开放的;它把为了摄取营养和发展生命所要依赖的周围环境纳入自己的生活函数的范围之内。因此,任何有机体,不管它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同时在它自身之内,又在它自身之外。同时在它自身之内和在它自身之外,这确实是一个矛盾。但这是一个存在着的矛盾。这是一切生命在其中实现着自身的对立关系,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也就是人的生活。但是,只有在固守自身和对环境开放之间的对立关系借助于一种重叠性的统一被束缚起来的地方,有机生命才是可能的。 否则,生物就必然会被互相对立的力量所粉碎。 因此,每一种生物都是顽强的自为存在和与周围世界的关联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的生成方式,各种生物互相区别开来。在这
…… 63
45人是什么
里,首先存在着一种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原则性区别。植物完全委身于自己的周围世界,它在周围世界中就地生长,它借助所有的器官对周围世界开放:借助于根对大地开放,借助于叶子对阳光开放。与此相反,动物则在自身中坚持自我维护和与周围世界的关联之间的敌对。 每个动物有机体都在自身中把相反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在动物摄取营养的过程中,实现的不只是自身肉体的合成,而且还是被摄取的食物的分解。动物不像植物那样听任周围世界摆布,而是在自身具有它的中心,它的中央。 它具有一个中枢器官,如操纵动物全部行为的大脑,就表明了这一点。 由此,动物使自身与它的周围世界对立起来。它能够在周围世界中活动并自己寻找食物。然而,各种不同的动物都很适应它们各自的周围世界,它们本能地信赖周围世界。在人那里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动物藉以在自己的周围世界中活动的本能的确信已经相当地退化了。因此,人是多方面的,并且对生活给他带来的一切印象和意外的快乐都是开放的。 但另一方面,他同动物相似,也是一个由中枢控制的生物。 他也热衷于自我维护,并由于饥饿、性冲动和权势欲而热衷于并吞周围的环境。人注定具有一种开放性,它远远超出了动物对族类所独有的周围世界的适应。 这一使命和自我维护的强制造成了一种在个别人那里再也不能永久性解决并且日益导致冲突的对立。②假如人在自我维护的追求中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内,凭藉他的所有观念、意愿适应了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形象,那么,他就将无视自己的使命。当然,他决不会完全拒绝一切陌生的东西。因为恰恰是谁要想维护自身,他就必须不断对新的现实体验开放自身。 这种敌对中的运动是自我
…… 64
第五章 人的唯我性与使命55
及其活动的结构,特别是目的性活动和理解性思维所特有的。在此到处反复出现的这种结构已经由黑格尔作出了杰出的描绘:人的所有追求都希望在它物中与自身同在。③动物也追逐着对某种特别的东西即对它还没有占有的东西的需要。 通过致力于这种特别的东西,动物满足了它维持自身和生存的需要。但是,人恰恰通过他的世界体验的客观性把他所迫切追求的它物当作它物来感知。 然而,正是由此,他越来越可靠地达到了对事物的控制。致力于对象,成了他精心策划的自我维护的手段,虽然人实际上与它物同在。 他能够不考虑自身,而一个动物永远不能。 但是,正是这样,人在它物之中才真正地与自身同在,因为他借助于自己对它物的体验的客观性成为主人。对世界的开放性和自我中心性之间的冲突不可能从人那里得到解决,因为在这方面,每次成功的尝试都只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次新胜利。 把自我中心性和对世界开放性之间的对立组成为一个合理的整体的统一,其根据只能在自我之外。为了能够克服那种冲突,人的中心必须确实在他自身之外。站在他自身之外的一个立足点上,这虽然是人们的一个古老的向往,但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实现自身吗?
由于我采取了一个立足点,并从这里回顾我迄今为止的立足点,我也就把这个旧的立足点抛在后面。但是,我却永远不可能因此而超出我的自我;因为它早已一起迁移到新的位置。 这样,一个人可以超出各种各样有限的立足点,不仅是超出上一代的立足点,而且还超出自己的旧偏见,但决不会超出自己本身,尽管如此,通过动物的自然组织已经赋予动物的自我和现实之间的一致,对
…… 65
65人是什么
人来说,依然是他的生活的任务。人必须为这个任务不断地找到新的创造性的解决办法。人不仅要通过对自然的技术控制,而且要通过精神塑造来完成这一任务。人扩展自我,直到他在自身中把握了所有可以达到的经验的整体性,至少是开始这样做。 自我的这种全面扩展曾经是歌德(L。W。Goethe)
激起的浪漫主义的个性理想,直到今天依然是普遍教育的目标。如果自我留意一切,把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意识中,那么,他对世界的开放性在范围上就必然与他自身完全叠合。 对于受过全面教育的自我来说,在已经认识了的事物的彼岸,似乎并不存在一个人们能够并且必须对其开放的世界。 假如这种浪漫主义的个性理想是可以实现的,那么,这无论如何都是对世界开放性和自我中心性之间冲突的一种解决。但是,这种尝试不可能成功。自我决不可能把一切都纳入自身;不可能使他统治和意识到的领域同整个现实的范围相一致。 至少自然界中偶然的东西、一次性的东西和不可预见的东西,以及人类的历史都处于他的掌握之外,并且一再用意外的奇遇征服自我。 因而,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开放性之间的冲突在人那里是不可克服的。但是,自我把自身扩展为对世界的追求,其谬误并不在于它被认为无止境。 以不断更新的形式,不仅是通过精神的塑造,而且还通过对自己的自然生存条件不断进步的技术控制,至少暂时地实现与自己的世界保持一致,这依然是人的任务。人们有理由不断地争取把一切现实的东西以某种方式纳入人们建造的世界。当人同整体现实协调一致时,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计划才可能是稳定的。只有在一个统一的世界里,我们
…… 66
第五章 人的唯我性与使命75
的生活才能够成功地成为整体,才能够保持为或者成为好的。为此,我们探求唯一的真理,探求一切有区别的东西的一致性;为此,我们超出每一种已经被发现的联系去寻找更广泛的联系。 然而,包括人们之间的和平在内的世界的统一,依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由此表明,自我与世界之间、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开放性之间的冲突,是不能够从人出发去解决的。认识现实和塑造现实的统一,以便维护人们生活的整体性的所有努力,只有在现实本身从自己出发迎合这种努力,并且从自己出发以统一为目标这个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人追求对上帝的依赖,从本质上讲完全涉及某个人,这个人确保了一切现实和我们自己的存在的那种被寻求的统一。 不是在我们自身,而只是在上帝那里,人通过对世界精神的和技术的统治而逐步实施的整个现实的统一才可能建立。 唯一作为创造者的上帝通过确保世界的统一,也就确保了完善,确保了我们在世界中存在的整体性,确保了唯我性与对世界的开放性之间冲突的克服。现在比以前更加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人自身的使命意味着什么,它在多大程度上借助关于上帝的问题超越了世界,而又在多大程度上依然与世界相关联。 人的使命的目标就在于自我和从我们自身出发不可达到的现实的一致。因此,这种一致一再引导我们超出我们已经达到的一切。 我们的使命超越了我们每一次可把握的实存性,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自我不断地超出自身,它才会成为现实的。 自我与现实的一致,这是对真理的古老的概念规定。因此,人的使命的目标就是真理中的存在。 谁能够从真理出发而生活,他的生活就是一个整体,就
…… 67
85人是什么
是完善的,就与一切事物保持和平。 但是,我们注定要趋向的这种真理不是我们的真理,而上帝的真理。因为自我中心性与对世界开放性的冲突不能够从我们自身出发得到解决。 自我同整个现实的一致只能够从上帝那里获得。 人们的自我从自身出发不是生活在他的使命的真理中。 使命对他而言更多地是超验的;它总是指引着人超出自我。④但这种指示却指向不确定的东西。人与无限的东西没有直接关系。否则,他也将支配上帝。 为此,宗教以有限存在物的影像崇拜无限的上帝,由此而颠倒了上帝的关系。 这样,自我发现又被抛回到了自身。由于人会不自愿地生活在上帝的真理中,因此,暂时还要保留对世界的开放性与唯我性之间的冲突。 人依然被拘禁在他的唯我性中,他通过已经获得的东西来保障自己或者坚持自己的计划,把它们能够达到的一切新东西纳入已经出现在他脑海中的事情里。于是,他不仅轻而易举地损害了自己对世界开放的使命,而且也由此对把他召向自己使命的上帝封闭了自身。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内的唯我性(Ichaftigkeit)
就是一种罪恶。在自奥古斯丁(Augustinus)
的深刻洞见以来的基督教神学中,封闭在自身之内和对世界的占有中的唯我性被理解为罪的真正核心。⑤尽管这种罪最广泛的表现形式是贪欲,然而,在这种贪欲中作为最内在的动机起作用的却是人对自己的爱。自爱妨碍为了他人本身而爱他人,并且它特别妨碍为了上帝本身而爱上帝。 正像“奥格斯堡信条”
⑥所概括的那样,这种罪一方面表现在不信中,因为人们拒绝给予上帝必要的敬畏的心怀感激的信赖,另一方面表现在贪欲中,由于贪欲,人
…… 68
第五章 人的唯我性与使命95
把自己变成他所追求的事物的奴隶。 以后,基尔克果(S。Kierkegard)
又发现,这种罪还在第三个方向上发生影响,不仅一方面影响对上帝的关系,另一方面影响对世界和邻人的关系,而且也影响人对自身的关系:一旦人不是生活在对上帝的信任之中,就会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