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西方哲学初步-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199

    西方哲学初步591

    上更深化了一步,它不仅肯定了主体中的认知结构,并且试图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其各种成分的精细结构(如概念的网络结构、语义结构等)及其对认识内容的整理和加工机制。所有这些科学成果都提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人类的认识首先必须依据于人自身的内在认知结构,离开了它认识便无从产生。莱布尼茨肯定人天生的潜在能力,这是一种合理的猜测,但他仍然保留了某些笛卡尔的思想尾巴,把潜能几乎等同于潜在的天赋观念,从而难以避免落入先验论的陷阱。

    莱布尼茨与笛卡尔一样,推崇理性,相对轻视感性。感觉经验作为媒介对认识是绝对必要的,然而它终究不能为人提供普遍必然的知识。原因就在于,感觉永远只能给出一些个别的例子,而要达到一个普遍必然的真理,即便是无数的例证也是无济于事的。譬如,你要证明“世上的天鹅都是黑的”这个一般性命题,纵使你找到无数只黑天鹅,但只要有人发现一只白天鹅,你这个命题就被否证了。另一方面,经验只能印证理性,而不能代替理性,恰如一个小学生扳动手指来检验算术运算正确与否那样。任何一个经验论者,无论年纪多高、经验如何丰富,也难免犯错误,只有善于运用理性,了解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人,才会少犯错误。为此,他将真理划分为两种:事实真理和推理真理。前者借助经验的方法,通过归纳而确定,具有偶然性和个别性,自然科学的知识就属于这一类;后者完全是依据逻辑的规律性推导出来的,具有普遍必然性,逻辑学和数学知识等就属于这一类。

    莱布尼茨对两类知识的划分,对后世哲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稍后的英国经验论者休谟接过这一划分,将事实知识

…… 200

    691西方哲学初步

    的偶然性推到极端,从而得出经验认识不能理解世界的不可知论的结论。而德国的康德则试图拯救被休谟彻底否定的经验知识,并在两类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人类认识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再到莱布尼茨,大陆唯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唯理论虽然也是一种反对经院哲学的思潮,它高扬着理性的旗帜,无情地批判中世纪残留的信仰主义余孽。不过,在思想渊源上,人们仍然可以寻觅出它与中古思想的内在血缘和脉络关系,它在理论倾向上继承了实在论的传统路线,强调一般实在,否认感觉经验能够提供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因而在认识论上着力阐发了理性思维的功能,力图在理性自身范围之内解决人类认识世界的问题。

    唯理论出现在欧洲大陆而非英国,似乎也有某种必然性,因为经院哲学在大陆的势力和传统要比在英伦三岛强大和持久得多。大陆各国的哲学家和英国哲学家一样,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十分重视对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以便从哲学上对科学作出理论说明,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然而,由于他们偏重总结自然科学中数学演算法的成就,更多地关心探讨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重视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因而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唯理论,在方法论特别强调了演绎法。

    我们看到,唯理论的理论并非是在孤立的情况下发展的,事实上,它通过与经验论的不断论战而逐步修正自己的观点,甚至渐渐地向经验论靠拢。笛卡尔在火炉边不断地反思,通过普遍的怀疑导出他的天赋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演绎推

…… 201

    西方哲学初步791

    理,在上帝、物质和心灵这三个实体之上建立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并将个人理性的“清楚明白”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几乎完全否认了感觉经验的作用。斯宾诺莎不像笛卡尔那样胆大妄为,虽然他时刻躲在小小的阁楼上,但也明白单纯的理性知识不能囊括人类知识的全部,在确认真观念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时,同时肯定真观念本身具有外在的标志,承认观念系列和事物系列的一致性。相比之下,莱布尼茨对经验论的让步似乎更多一些。他明确地承认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中介作用,没有它理性认识就还可能产生,虽然他确信必然性的理性真理要高于偶然性的事实真理。即使如此,唯理论依然是抬高理性、贬低经验的理性主义,而没有脱胎换骨为经验挂帅的经验主义,两大思潮依旧是各行其道、互不为谋,一直要到它们在各自狭窄的栈道上进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之时,方会有人站出来收拾破碎的河山,重建崩塌的思想大厦。

    这位清道夫便是18、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那时英国经验论已经被贝克莱和休谟赶进了一条无地自容的死胡同了。

…… 202

    891西方哲学初步

    第八章 在经验世界的尽头

    历史进入18世纪,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牛顿力学彻底地破除了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也取代了笛卡尔陈旧的世界观,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一时风靡了整个欧洲。在唯理论的发源地——法国,由于洛克和其他经验论思想家的影响,一批被称为启蒙主义者的思想家起而批判唯理论思想和宗教神学,继续沿着洛克的路线前进,极大地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学说和资产阶级的自由政治理论,从而为法国大革命造足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另一方面,洛克哲学的出现也使英国经验论走到了一个面临转折的关节点。欧洲大陆的哲学,一直都属于那种热衷构建形而上学大体系的类型。

    它的论证往往带有先验的倾向,在它那宏大壮丽的视域之内,常常无暇顾及问题的细节。相反,英国哲学更严密地遵循着科学的经验研究方法,它以零碎的方式来处理大量细小的问题,当它确要提出某些一般性的原则时,它总要将它们验之于直接的经验证据。这两种哲学风格上的差异,恰如两个不同的金字塔之间的区别:经验论的思想大厦像一座正立的金字塔,奠基在厚实的经验大地上,一般地说你不容易将它推倒;而先验的唯理论则像一个

…… 203

    西方哲学初步991

    倒立的金字塔,它以一个虚构的终极范畴(如上帝或其他实体)作为顶角来支撑整个理论大厦,因此,你只要轻轻地敲碎它的尖顶,它就立刻土崩瓦解了。

    话虽如此说,在18世纪时,经验主义也像唯理论一样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发难者并非外来的强盗,恰恰来自经验主义内部的反叛者,他们就是柏克莱和休谟。这两位目光锐利、头脑冷静的思想家,一头扎进洛克哲学的根部,对作为其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的“经验”这个范畴进行了严厉的拷问,从而撬动了整个经验主义的思想大厦,斩断了它的后路,使传统的英国经验论哲学从此一蹶不振、寿终正寝。

    一、柏克莱:跟着感知走

    柏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是爱尔兰人,15岁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神学,以及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等。那时,与传统学科并驾齐驱,牛顿的新学问与笛卡尔、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哲学开始鼎盛,其中洛克思想对柏克莱影响最深。

    19岁时他就毕了业,三年后在学院获得了研究员的职位。柏克莱思想非常早熟,30岁以前他的基本哲学思想已经定型,从24岁到28岁,他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视觉新论》(1709)

    、《人类知识原理》(1710)

    、《哲学对话三篇》(1713)等主要哲学著作,建立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虽然他的思想与当时英伦三岛流行的学说多有啮龉,但凭着他如簧的巧舌与滔滔雄辩,他竟能使自己在学术界名声大震。从此以后,他大半生基本从事宗教活动,学术上再也

…… 204

    02西方哲学初步

    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柏克莱不单纯是一个学者,他同时也是一个有抱负的教士。在文坛上博得了名声后,他曾两次赴欧洲访问讲学,声誉日隆。几年后回到三一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三年之后,荣升一个地方的教长。

    这可是一个名利双全的肥缺。

    然而,在事业上雄心勃勃的柏克莱意不在此。

    1728年,他怀抱着一个宏大的教育计划,远涉重洋来到北美,购地建房,企图设立一个学校,实现他传经布道、开化民智的夙愿。同时,在美国四处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三年后,由于经费短缺,建校计划化作泡影,壮志未酬的柏克莱只好悻悻返回英国。可是,柏克莱三年的努力和影响没有白费,美国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加利福尼亚州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中设立了一所大学,那便是当今举世闻名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niversity

    California

    at

    Berkeley)。

    这或许算是对柏克莱孜孜不倦的传教和教育活动的一个回报吧!

    柏克莱返国后,在爱尔兰一个地方任主教。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士,他的哲学的中心论旨是,借助当时流行的科学和哲学学说,论证上帝的存在,努力调和科学和宗教,以实现维护宗教的最终目的。他的整套思想体系是以洛克哲学为起点的,但到了最后,却与洛克的思想倾向分道扬镳、南辕北辙。

    经验论哲学最重要的范畴就是“经验”

    ,如何解释经验决定了经验主义的理论方向。从培根到洛克,经验都被视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感觉,具有主客二重性,即一方面来源

…… 205

    西方哲学初步102

    于外界对象,另一方面又是客观对象在认识主体上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反映或变化,因此,经验成为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中介和桥梁。这几位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从来都不曾怀疑经验的客观性质,而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整个认识理论建筑在这个未经反省的经验概念之上。然而,目睹过唯理论对经验论严厉批判的柏克莱,对经验可就没有他的前辈那么自信了。为什么正像唯理论者所说的那样,经验认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呢?问题恰恰出在“经验”本身的性质上面,因此对经验概念必须作出深入的反思。柏克莱独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对“经验”进行了解释。

    不错,认识开始于感觉经验,即洛克所谓的“观念”。洛克把观念看作为外物作用于感官的产物,是外物的反映。柏克莱却抓住感觉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将观念完全归结为主观的东西;不仅如此,就算是观念的对象(即外界事物)本身也不过是观念的一种集合,而不是容观的东西。柏克莱的思路是,先抹掉观念的客观属性,然后将观念与事物混同起来。

    他说,人们通常之所以说有事物存在,完全是出于一种错觉。

    事实上,人们借着各种感官而知觉到声、色、味、热、冷、硬、软、动、静、大、小等各种不同的观念或感觉,由于这些观念中有一些是一同出现的,我们就用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并且因此就把它们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