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帝国最后的荣耀-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参加乡试时,他已能够熟稔地割下敌人的首级,拴在马鞍上带回去请功。在这样一个军中世家长大,李如松压根没有想过其他发展道路,仿佛天生就是要来作军人的。

李如松的老师,也是一个传奇。这个传奇是传奇人物的传奇,因为此人经常出现于民间故事里,他的名字叫徐渭,字文长,是著名的才子,书画诗文都是历史上排得上号的人物。最离谱的是,他还是嘉靖年间抗倭名臣胡宗宪的幕僚,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平倭名军师。

显赫的身世与苛酷的成长环境,还有品质优良的贵族式教育,赋予了李如松鲜明的性格和极好的军事素养。而辽东军人的两大特点——勇猛与骄横——在李如松身上也都特别突出。

他作战极其悍勇,几乎每一战都身先士卒,而且在身边豢养了一大批悍不畏死的亲兵,斩将夺旗,所向无前。李将军的旌纛所在,往往就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凭着这股天生的军人气质,他立下了不逊于其父亲的赫赫战功,让李氏一族的声威愈加煊赫。

李如松能耐大,脾气也不是一般地大,他担任过的每一任职位,都会留下与同僚发生激烈冲突的记录。他在北京提督京城巡捕时,被言官弹劾行止不法;在宣府担任总兵官的时候,跟巡抚许守谦频生龃龉,甚至还跟参政王学书大打出手。总之只要是有他在的地方,就会有层出不穷的麻烦。

这些优点和毛病,和霍去病全然一样,如出一辙。霍去病的战绩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只说毛病吧。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是被霍去病在狩猎游戏时谋杀的,而且还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原因是李敢得罪了他姐夫卫青,他要为姐夫出气。打仗的时候,士兵缺粮食没饭吃了,霍去病还要士兵帮他开辟球场好玩游戏,他吃不完的肉全部拿去倒掉也不会给士兵吃。诸如此类的贵族世家子毛病,他身上有一堆。

总结:这俩位高干子弟,脾气都相当不好,相当蛮横骄纵,都是惹麻烦高手,不过同时也都是军事高手,一时之名将,而且还都是打仗比脾气还猛,都是中国边境外敌的天生克星。最后,是两人都挺短命。

我一直觉得,这俩人其实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两兄弟。无非年龄差距大点,两千年。

宁夏之乱的平定,让李如松更加目空一切。宁夏围城数月,京中精锐、宣大名将、南兵苗兵轮番上阵,都无功而返,最后还是靠着他的计谋、战法,还有辽东兵的悍勇,这才攻破了城池。因此在他眼里,无论是京军还是南军,统统都是酒囊饭袋,辽东以外再无军人。要想打仗,那就得听他的。

带着未曾褪去的大胜光环,这位骄傲的将军在十二月八日抵达了辽东,并且毫无悬念地,马上就和经略宋应昌发生了冲突。

在大明官场,除开国那朝,之后的武将地位都天然低文官一头。武人出身的人,最高只能当到总兵,再上一级的总督、巡抚等职,都必须是由文官担任。李如松这时候的头衔,是“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而宋应昌则是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经略蓟辽山东保定等处防海御倭军务”,等同于总督之职。两者地位高低,一目了然。

按照规矩,李如松谒见宋应昌时,应该先穿戴好盔甲,在门庭处叩个头,然后出门换身衣服再说话。说实话,这确实有点糟践人,可文官带兵是祖宗定的规矩,所以历代总兵——包括李成梁在内——甭管功勋多大,都不敢坏了这个规矩。(《明史李如松传》《万历野获编》提督军务条)

可到了李如松这,规矩就要改了一改了。李成松此时气焰正是最嚣时,我是平定了宁夏叛乱的大功臣,你来兵部才当了几天侍郎,让我给你叩头?没门!

李如松也是有理由的。我是总兵官不假,可官衔头两个字可是提督啊。“提督”和“经略”级别相同,我俩就是同事关系,谁也不用给谁叩。李如松这话也不假,大明从前是不给武官加提督衔的,他是破天荒头一个得享这种殊荣的。

总之这是一笔糊涂账,全看哪边比较硬气。

可说到比硬气,宋应昌这位嘉靖四十四年的二甲进士,又怎么比得过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李如松呢?

李如松抵达辽阳以后,穿了一身便装,大大咧咧地直接上门去拜见宋应昌,说话的时候,把屁股在椅子上稍微挪开一点,算是边将见督抚的礼数,给后者留了点面子。

李如松的意思很明白,别跟我扯有的没的,大爷不想低眉顺眼伺候你。

对他这种一上来就打了一通杀威棒的做法,宋应昌自然不会有好脸色,可战事当前,李如松又挟宁夏平叛之威而来,他也只能忍气吞声。见宋应昌服了软,李如松士气大涨,连带着对宋应昌手底下两名高参刘黄裳和袁黄也没什么好脸色。他在觐见朝鲜国王的时候,甚至说出了“那两位赞画,你不必信他们”的话(《宣祖实录》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可见明军统帅和参谋部之间的矛盾有多深。

即使是在军队内部,李如松同样也不停地制造事端。

出身戚家军的吴惟忠,带着的三千浙兵在十一月便抵达了边境。应朝鲜人的强烈要求,吴惟忠在请示了宋应昌之后,于十二月十四日先期渡江,十九日抵达安州。这本是正常的军队调动,程序上也说得过去。可李如松听说以后,却拍着腿大骂吴惟忠无组织无纪律,要军法从事。

吴惟忠的浙兵属于戚继光系统,又是南兵,与辽东派系从来没尿到过一壶里。宋应昌曾经跟李如松提过,说浙兵常年抗倭,吴惟忠又是戚继光的手下,应当重视他们对付倭寇的手段。李如松连宋应昌都看不起,更别说这些南蛮子了。

而且朝鲜人对这些南兵不加掩饰地崇拜,对辽东兵却总带着若有若无的鄙视。这让李如松更加不爽。

这次他骂吴惟忠,纯属借题发挥,存心要杀一杀对方的气焰——李如松这种对南兵深入骨髓的歧见,贯穿了此后的一连串战役。

有趣的是,如果以血统而论的话,李如松勉强能算朝鲜族后人。他的N代祖先李英正是从朝鲜内附大明,被授予世袭铁岭指挥佥事,这才在大明开枝散叶的。现在他被委派前往朝鲜救援,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衣锦还乡。

但朝鲜人对这位有着朝鲜血脉的中国将领并不放心,因为他夸口说了一句话:“我用八千人就能干掉五、六万鞑子,日本人算个屁。”朝鲜君臣一听,心中一阵抽搐。这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呢,好像祖承训当初来的时候,也这么说过。有人安慰李昖说李如松是名将,东打女真,北灭蒙古,李昖这时候已经对日本有心理阴影了,忧虑地嘀咕道:“擅长打鞑子,不代表擅长打鬼子啊……”(《宣祖实录》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但是现在大军已集,换帅是绝对不可能的了。朝鲜君臣只能暗自祈祷,希望这次来的将军比祖承训靠谱一些。

于是,在打灭了宋应昌和南兵的气焰,喝叱了和谈归来的沈惟敬后,踌躇满志的李如松如愿以偿地把四万大军完全控制在手里,在十二月十六日正式从辽阳启程,并于二十五日抵达了义州。

主帅既动,鏖集在边境的大明军队,也开始陆续渡过鸭绿江。大明的第一次东征军团,就此开始了征程。

当时的朝鲜使者李山甫忠实地记录到他在九连城、凤凰城、汤站等一路上见到的情景:

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排成整齐的队伍,从各地驿道络绎不绝地开出来,旗号多不胜数。整个边境都充斥着人、马匹与装满粮食的大车,军容极盛。而李如松的中军队伍,则是“旗麾旌节极其鲜明,乘轿戴冠,锦衣毛裘,拥卫甚盛,难见其容貌”。至于李如松本人,此时正悠哉游哉地躲在轿子里,跟一群哥们扔骰子赌博(《宣祖实录》十二月二十三日),破有冠军侯遗风。

但令李山甫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大明的火炮:灭虏炮、大将军箭、虎蹲炮、佛狼机炮,还有更多型号他认不出来。李山甫试图数清楚它们的数量,但是失败了,光是他眼前看到的,就有四十多辆,远处还有更多。这些巨大的钢铁怪物被骡马拖曳着,炮口用稻草与布幔蒙住,排成一条长龙碾过被冻硬了的辽东土地,安静地向着朝鲜进发。(《宣祖实录》十二月二十二日)

这些火炮都是宋应昌殚精竭虑从全国各地调拨而来的,编入明军序列。他和薛藩一样,仔细地研究过日本人的作战方式。薛藩认为,反击日本人的战术应该多多准备藤甲、鸟铳,与之针锋相对(《天使薛藩留行在一日还朝》);但宋应昌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觉得对付日本人的铁炮战术,没必要跟他们针锋相对。

他们用枪,咱们就用炮!

尽管日本人也管自己的武器叫做铁炮,但很快他们就会知道,同样是“炮”,威力与射程却是天壤之别。后来的战争进展证明,宋应昌是有远见的,明军的远程大炮成为了日本人的噩梦,成为明军最为锋利的一柄武器。

这些大明的精锐军队渡过鸭绿江时,担任渡江总指挥的袁黄正站在岸边,注视着人如虎、马如龙的长长队列,激动到不能自已。这位老人从年轻时就与倭寇结下血海深仇,转眼这么多年,他终于可以一偿夙愿,以大明铁骑去剿灭日本鬼子。

在凛冽的寒风中,袁黄对着明军的队伍振臂高呼:“此汝曹封侯地也!”

万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提督带领四万明军抵达义州,得到了朝鲜国王李昖的热烈欢迎。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互相恭维,李昖还特别赐了一把宝刀给李如松以及麾下三员大将杨元、李如柏和张世爵。李如松则请李昖检阅了大明的无敌军团。

李昖为了让李如松感受朝鲜人民宾至如归的热情,还给他说了一个故事。

相传义州自古以来就有几句歌谣:“莫佐理坪。尽为江水所破。当有白马将军。从马耳山出來。”这几句歌谣是什么意思呢?

莫佐理坪是义州城西边靠近鸭绿江的一片农地,靠近麟山堡与统江亭。鸭绿江的河道逐年南侵,逐渐侵蚀了莫佐理坪的土地。而在这段鸭绿江的对岸,恰好是一座叫做马耳山的高山。更巧的是,李如松提督渡江而来,恰好正是骑的白马,古老的民谣终于在今天得到了验证!

真是难为了朝鲜君臣,为了讨个好彩头,编出这么一个蹩脚的歌谣。不过还有比这歌谣更蹩脚的,有人还为李如松的渡江还赋诗一首:

〖将军一处电光飞,白马金鞍赤锦衣。

玉节高临云外迥,天戈遥指日边归。

胸中韬略全无敌,帐下雄兵藉虎威。

鸭绿江头雷鼓震,东人加额望旌旗。〗

说实话,这也就是《三国演义》“后人有诗赞曰”的水平。(《再造藩邦志》)

不过拍马匹这种东西,怎么都不嫌多。李如松被朝鲜君臣围在当中你一句我一言地夸奖,心花怒放,虚荣心是蹭蹭地往上飚。

李大提督被捧得高兴了,也懂得投李报桃。他一挥手,公布了明军的作战时间表:万历二十年二十五日渡江,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攻克平壤,二月份收复汉城,三月份解放朝鲜全部领土。(《宣祖实录》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这是一份野心勃勃的计划。日军此时在朝鲜尚有十几万人,以四万明军的实力,要恢复全部领土实在是件有难度的事情。

可李如松正在兴头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