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曹操秘史-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他们来了以后却感到很失落,与凉州军相比,并州军得不到重视。以李肃为例,不仅在并州军倒戈事件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协助凉州军与关东联军作战,在抗拒孙坚的战斗中卓有战功。但是,他的职务升得很慢,勉强当了个大校师长(骑都尉),不仅与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与凉州军系统的牛辅、李、郭汜、樊稠、张济等人相比,也差得远。
李肃如此,并州军的领头人吕布也好不到哪去,他为董卓立下的功劳更大,职务仅比李肃高半格,是个准将(中郎将)。并州军其他人的情况可想而知。
因为同乡的关系,李肃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谈间常流露出来不满和牢骚。王允脑海中灵光一闪:难道这是个机会?
王允不露声色地加紧了与李肃的往来,通过李肃又联络上了吕布,大家都是老乡,搞个同乡会什么的,一块吃吃饭、郊游郊游,总还不至过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一来二去,他们越说越投机,越说越能说到一块。
他们谈论的中心议题是:董卓太不够意思,太对不起并州的弟兄们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离乡跟随董卓到长安来,头上顶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的事业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如此不公。
说心里话,王允对吕布的为人也看不上,光是卖主求荣这一条,王允就能鄙视他一辈子。但现在为了反董大业,王允也跟吕布套上了近乎,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有时还会编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吕布团结的小道消息,让吕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觉得跟董卓这一步棋走错了。
偏偏这个时候,董卓跟吕布之间又发生了两件小插曲,加速了吕布反董的步伐。
对这两件事陈寿和范晔的记载均相同。
一件是:董卓这个人性格急躁,冲动起来不计后果。有次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意,拔出手戟(一种防身的短兵器)就朝吕布掷去,幸亏吕布身手好,躲过了,不然就没命了。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对董卓来说这事可能就过去了,对于吕布,心有余悸之下又增添了许多新的不满(由是阴怨卓)。
另一件是:吕布可以经常出入董卓的内室(中),一来二去跟一个侍婢私通上了,吕布怕这个事最终被董卓发现,心中一直惴惴不安。
这是正史对这两件事的全部记载,没有更多的细节了。至于把这两件事合并成一件,并且指明了事发地点(如凤仪亭)和当事人姓名(如貂禅),那就纯粹是虚构了。关于这方面的考据文章有很多,在此就不予赘述了。
反正几种因素一综合,王允居然把吕布成功策反,答应除掉董卓!
董卓撤回长安后,老将朱俊被任命为河南尹,留守洛阳一带。朱俊马上打出反董大旗,与关东联军相呼应,陶谦表奏朱俊为车骑将军,还给朱俊增援了三千人马。
陶谦支持朱俊可以理解,但他不该没事找事,明知车骑将军已经有主了,即联军总指挥袁绍,还要表奏朱俊,这不是让袁绍难堪吗?这笔账袁绍先给他记下了,日后有翻脸的时候。
为了对抗朱俊,董卓派牛辅驻扎在陕县,派李、郭汜等人率主力数万人征讨朱俊。朱俊实力不够,被击败。
凉州军团主力此时东进,给王允、吕布消灭董卓创造了机会。
据王粲的《英雄记》记载,吕布刺杀董卓的这一天是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当天,生病很长时间的献帝刘协大病初愈,按照制度这也是一件大事,刘协将在长安的未央殿接见文武百官,董卓穿着朝服,乘车前往。董卓有很多特权,他的车子可以一直到达殿门外,但他还嫌不够安全,沿路布置了很多警卫,夹道布岗,一边是步兵,一边是骑兵,搞得密不透风,无泄可击。
但这次再严密的保卫措施也将不堪一击,因为负责董卓保卫工作的是中郎将吕布。吕布已事先布置好,让李肃带着壮士秦谊、陈卫(《九州春秋》说还有一个人叫李黑)等十几个人混在卫士中间。董卓的车子一进宫门,李肃手疾眼快,举戟刺向董卓前胸!
这一下来得太突然了,董卓身手再好,也来不及反应,加上董卓在车上,不好腾挪,这一戟就给刺上了。没料到董卓朝服之内穿着铁甲,戟没有刺进去,戟锋滑了下来,只刺伤了董卓的手臂。董卓从车上一头栽下。
董卓大喊:“吕布快来!”
吕布其实就在他身后,手里拿的不是兵器,而是不知从何而来的一份圣旨。
吕布高声宣布:“奉皇帝诏书,在此处决逆臣!”然后他抄起铁矛,直刺董卓。
董卓在临死前一刻还在大骂:“狗东西,好大的胆子(庸狗,敢如是邪)?!”
董卓的随行亲信田仪等人想上来营救,吕布手起矛落又杀了三个人。吕布宣布:“诏书指定只诛杀董贼一个人,与其他人一概无关。”于是没有人再反抗了。
被范晔评论为罪恶滔天、冒犯天、地、人的常道,被陈寿评论为凶狠残忍、暴虐不仁的一代奸雄终于毙命。
消息传出,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压抑已久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大家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狂欢。有人卖掉了珠宝手饰和漂亮衣服,换来酒肉进行庆贺。长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人,一片欢乐。
董卓的弟弟董、侄子董璜以及留在坞的全体董氏家族成员均被诛杀,董卓的尸体被拖到长安城的市场上示众,首级已被吕布剁下来拿走了。董卓的尸体搞完展览后,又被人焚烧。袁家的门生故吏还觉得不解恨,他们看着残渣烧成灰烬,然后扬撒在路旁。
【三、蔡邕的一声叹息】
董卓以最彻底的方式被消灭了,王允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他多年来忍辱负重期待的正是这一刻。作为一名忠于汉室的士人,他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感到骄傲的还有吕布,是他一矛刺死了董卓,整个计划是他制定和付诸实施的,没有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吕布再一次失望了,王允宣布自己以司徒的身份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录尚书事),仅仅给他一个奋威将军(与袁绍给韩馥的名号一模一样),这让吕布很失落。吕布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王允对吕布从心底里瞧不起,一则认为他是个武人,二则认为他多变,缺乏节操。王允的政治洁癖又犯了,尽管他也曾低眉顺眼地侍奉董卓,但他认为那是地下工作的需要,而别人要这么做,那就不能容忍。
除了看不上吕布,王允还看不上蔡邕。
王允迫不及待地下令把蔡邕关进监狱,理由据说是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当众叹息了一声。
这一声叹息最终要了蔡邕的命,尽管太尉马日等很多人出面求情,蔡邕本人也写信给王允,表示认罪,愿意像司马迁一样承受宫刑或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保全一命,让自己能够完成正在写作的当朝国史《后汉纪》,但王允坚决不从。
一代才子最终血洒长安,终年六十一岁。
张写的《汉纪》一书说王允后来也后悔了(允悔欲止),但没有来得及制止。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王允杀蔡邕的意志十分坚决,因为大家是老熟人,互相知道的东西太多,而蔡邕偏偏又提到了司马迁,这对王允是一个重要提醒。如果当朝国史任由蔡邕来写,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
所以,蔡邕必须死。
柏杨先生进一步分析说,这些年来,王允“如果不把董卓的马屁拍得舒舒服服,董卓焉能把中央大权全部托付,其中一些丑态毕露的行为,蔡邕先生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王允不得不预防蔡邕泄漏他的底细”。冠冕堂皇的理由虚晃一枪,真正的理由因为太卑鄙的缘故,往往说不出口。
蔡邕被杀后,有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备感痛心疾首,他的名字叫王粲,字仲宣,山阳国高平县人,前面已经提到,他是何进的秘书长(长史)王谦之子。
王谦这时候已因病去世。献帝西迁后,王粲来到长安。当时,蔡邕深得董卓厚遇,又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家中经常宾客盈坐,如果来晚了,在蔡邕家门口的街巷里连个停车位都不好找(常车骑填巷)。
有一次,蔡邕家高朋满座,他正跟大家谈话,家人递上来一张名贴,说有人在外求见,蔡邕看了一眼,竟慌忙从座上起来赶紧跑出去迎接,结果一着急把鞋子都穿反了(倒屣相迎)。大家纳闷,这是什么样的重量级人物,能让蔡大师如此激动呢?
等进来一看,大家都傻眼了,蔡邕陪着进来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不光年龄小,而且其貌不扬,个子不高(容状短小),又黑又瘦,结果举座尽惊。
蔡邕给大家介绍道:“这是王公(王畅)的孙子,很有才能,我不如他。”蔡邕同时宣布:“我家里的藏书,死后全部给他。”
蔡邕的反常举动让人十分不解,王粲即使再有才,也不至于以十几岁的年龄就能让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折服吧?蔡邕厚遇王粲,要猜测一下的话,或许跟他的女儿有关。
蔡邕的女儿蔡琰,字文姬,在蔡邕的影响下,自幼博学多才,在音乐、诗词方面很有造诣,作为少年天才的代表,事迹有幸也入选过南北朝时期编纂的那部《神童传》中。一般认为蔡琰生于177年前后,与王粲同龄。
蔡琰结过一次婚,丈夫出身于河东郡的世族,名叫卫仲道,是个读书人,夫妇很恩爱,但就在前不久,卫仲道病逝。卫家人有点嫌弃她,认为她刚嫁进卫家的门就克死了丈夫。蔡琰无法忍受,回到了娘家。
关于蔡琰离开夫家后到了哪里,也就是她最后在什么地方被南匈奴人掳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她回到了故乡陈留郡,在那儿被掳走的;另一种说法是她来到了长安,是在长安被掳的。如果蔡琰在长安,王粲应该能见到她。蔡邕刻意栽培王粲,并且说出那些不同寻常的话,也许有把女儿蔡琰许配给他的意思。
王粲跟曹操一样,因为“容状短小”在政坛和社交场所没少吃亏,不过他似乎很招人喜欢,蔡邕想招他为婿,以后刘表也有这个想法,只可惜王粲似乎都没有那个缘分。
蔡邕被杀后,王粲悲痛不已,后来王允想招王粲任黄门侍郎,他坚决不从。长安大乱后,王粲南下荆州投奔祖父的学生刘表去了。
王粲到荆州去,最可能走的是武关道,作为当时最有才情的诗人之一,王粲在路上回首长安岁月,不禁哀从心起,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诗》,记述了此次南下荆州的过程,里面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以及“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样的诗句。蔡琰最终没有跟王粲走到一起,在一片乱局中,她被南匈奴首领掳到了异乡,直到许多年以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关于她的故事,以后再说。
【四、贾诩一谋动千危】
处理完蔡邕的事,王允面对着如何解决凉州军的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让老将皇甫嵩重新出山,统帅凉州军,以皇甫将军的威名,应该可以镇住他们;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把凉州军全部杀掉。前一种意见占大多数,持后一种意见的,是吕布等并州派。
并州派想借用士人和社会力量趁机消灭凉州派,然后自己独霸朝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