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黛玉笔记-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林黛玉笔记
作者:清·喻血轮 吴醒亚 批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假托林黛玉口吻的日记体小说。全书以林黛玉的第一人称口吻写作,按照红楼梦的发展线索,通过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思,诉诸笔端。
全部用文言文写成,虽然有时略显拖沓,但凄美感人,可见作者对红楼梦和林黛玉的一片痴心。
本书为一部假托林黛玉口吻的日记体小说。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和记叙了林黛玉从辞亲别乡到寄身于贾府后的所见所感,展示了她悲欢离合的人生境遇和缠绵悱恻的爱情历程。语言清丽流畅,浅近易懂。此次出版以民国八年上海世界书局本为底本进行标点、整理,并插配一百余幅相应的情景图片,使此书更为优美雅致。喜爱林黛玉的读者及红学和鸳鸯蝴蝶派的研究者不可不读。
正文
题词
篆烟微袅竹窗明,细数闲愁合泪倾。乍见穿帘双燕侣,遽怜孤客一身轻。离魂不断江南梦,密绪空求并蒂盟。听罢杜鹃声彻耳,携锄悄自葬残英。
昼长无奈惹情长,憔悴形骸懒理妆。问病有时承软语,慰愁无计爇心香。恩深更妬他人宠,疑重翻憎姐妹行。倦听蝉鸣声断续,自拈裙带自商量。
秋来何事最关情,残照西风落叶声。静对婵娟怜素影,藉题芳菊托丹诚。孤鸿久渺乡关信,檐马无因向夜鸣。怅抱幽怀谁共诉,隔墙风送笛声清。
风乱竹声雨洒蕉,潇湘馆内黯魂销。情丝紧缚如新茧,愁绪纷纭似怒潮。愿化轻烟同紫玉,难忘爱水渡蓝桥。此身泾渭凭谁定,一死方知柏后凋。
吴醒亚 题
叙
忆余丙午识绮情君,亟慕其风度温雅,灿若春花,与之语,豪爽有侠气,然赋性多情,工愁善病。喜读《石头记》,每于无人处辄自泪下,其一往情深,直欲为书中人担尽烦恼也。余戏谓之曰:“使子化身黛玉,宁有泪乾时耶?”相与一粲。厥后伯劳春燕,各自东西。而绮情固无日不历是情场,受尽磨折矣,今夏始束装返里,避暑于遁园之西偏。余亦蛰居多暇,互相过从。见其案头草稿一束,题曰《黛玉笔记》,余甚讶之。绮情知余意,笑向余曰:“子有疑乎?此殆余读《石头记》而不能忘情者也。子昔谓我化身黛玉,泪无乾时,今其验否?为我遍告世人,幸无嗤为多事。”余曰:“嘻!”狂奴故态,雅自可怜。愿附片言,以晓读者。戊午仲夏,黄梅吴醒亚识。
出版前言
《林黛玉笔记》上下卷,原题绮情楼主喻血轮著。据书前黄梅吴醒亚氏的识语,知吴氏于光绪丙午年(1906)与作者订交,作者“工愁善病,喜读《红楼梦》”。识语又有作者“今夏始束装返里,避暑于遁园之西偏,余亦蛰居多暇,互相过从”的记载,可证作者也是湖北黄梅人。识语写于民国七年“戊午仲夏”,即1918 年五六月间,作者此时已回到原籍,两人互相过从,为文字之交。有关作者生平资料,仅此而已。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优秀古典小说的《红楼梦》,流传之广,影响之巨,是空前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八十回,最初是以传抄本的形式在三五友人手中传观,所以流传不广。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连同高鹗的后四十回,印行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之后,海内书坊相继纷纷翻印,木刻、石印、铅印,不一而足,几乎家有其书。“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学术界对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看法,多年来褒贬不一,但作为故事的完整性,尤其是一百二十回本写出了林黛玉的悲剧结局,既符合曹雪芹原作的意旨,更牵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力地推动了它的传播,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一百二十回本的广泛流传,还可以从清代中叶以来各种续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得到证明。如乾隆、嘉庆间(约1796 年左右)刊行逍遥子撰写的《后红楼梦》,嘉庆四年(1799)刊行秦子忱撰写的《续红楼梦》,嘉庆四年至十年(1799——1805)刊行兰皋居士撰写的《绮楼重梦》,嘉庆十年(1805)刊行陈少海撰写的《红楼复梦》,嘉庆间(约1805 年左右)刊行海圃主人撰写的《续红楼梦》,嘉庆十九年(1814)刊行梦梦先生撰写的《红楼圆梦》,嘉庆二十五年(1820)刊行嫏嬛山樵撰写的《补红楼梦》,光绪三年(1877)刊行云槎外史撰写的《红楼梦影》,以及1940 年印行的近人郭则沄先生撰写的《红楼真梦》等书,都是紧接一百二十回而写的。再如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行归锄子撰写的《红楼梦补》,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行花月痴人撰写的《红楼幻梦》两书,都是紧接九十七回林黛玉病逝时而写,自然也是一百二十回的续书。这些续书沿用原作章回小说体裁,另起炉灶,或翻前书旧案,或抒续作者胸襟,情节虽不尽相同,水准也各有高下,但续书的主旨在于“扬黛抑钗”则并无二致。
《林黛玉笔记》是一部以一百二十回本为蓝本而改写的,以林黛玉为第一人称的叙事性文言小说。清末民初,海内文坛盛行这种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以苏曼殊、徐枕亚、李定夷等人为代表,作品哀感顽艳,悱恻缠绵,影响所至,一时蔚然成风。本书作者生当其时,受当代文风影响,又“工愁善病,喜读《红楼梦》”,对林黛玉的遭遇寄予同情,写下这部文言体裁的《林黛玉笔记》,自属意中之事。本书以林黛玉一生事迹为经,由黛玉幼年丧母,寄养贾府时写起,直到她情志不遂,饮恨夭亡时为止;以贾府及大观园诸事为纬,有选择地写入书内。
本书文笔流畅,十万余言一气呵成,叙事井然不紊,抒情写恨尤所擅长。如上所述,本书是依据一百二十回本改写的文言小说,改写不同于直译,要有取舍,原书头绪纷繁,何者宜详,何者宜略,改写时都要成竹在胸,才能心手相应,繁简得当。原书写贾府的兴衰,本书叙黛玉的遭遇,是两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如原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等情节,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本书因其与黛玉事无关,索性不着一字;原书“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描述贾府对丧事的大肆挥霍,极尽刻画形容之能事,本书仅在黛玉丧父后重入贾府时,由宝玉告以“宁府秦氏之死,殡仪之盛为京都数百年来所未有”,轻轻带过,何等简捷!原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洋洋洒洒,详述宝玉随其父贾政及众清客游园,撰拟楹联匾额,展示了大观园的每一处景点,本书于此则借黛玉之口说:“近闻省亲别院工程已竣,早间宝玉同二舅往游,并拟题联语甚多。”可谓惜墨如金。至于描绘黛玉多愁善感,忧思百结,凄楚欲绝之状,催人泪下之笔,触目皆是,就不列举了。
今天出版本书还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不可讳言,目前大多数青年的古文基础较薄,对古文的理解和应用上,都有力不从心之感,近几年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古书今译本,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古书今译,对理解古籍有很大帮助,但对古文的应用则裨益不大。本书将《红楼梦》改写为文言小说,正与古书今译相反,是对原书有关林黛玉部分的文言缩写,虽然不是直译,但在叙事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上,与原书对照,都有脉络可寻,是接近意译的。本书行文流利,可读性强,客观上对青年读者理解和应用古文起到辅导作用。
本书版本,据已故朱南铣先生编著的《红楼梦书录》,著录有民国七年(1918)上海广文书局铅印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世界书局铅印本,并云1936 年本书与《续红楼梦》合印,改名为《黛玉日记》。
此次出版本书,以民国八年(1919)上海世界书局本为底本进行标点。此本大字铅印,校印较精,封面书名上侧题“喻血轮著,吴醒亚批”,下侧题“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书后版权页有“民国八年二月一日初版,民国十二年六月十日七版”字样,发行及印刷机构均为广文书局。此本似即朱先生著录的民国七年广文书局铅印本,数年间发行达七版之多,可见本书在二十年代初期就很畅销。点校时对个别错字予以迳改。所引诗句明显脱漏,参考一百二十回本补齐,如本书所载黛玉的《桃花行》古诗,两句一韵,在“香泉欲蘸胭脂冷”之前,显然漏掉一句,经与一百二十回本核对,补入“侍女金盆进水来”七字,以成全璧,其他字句与一百二十回本不尽一致之处,则各仍其旧,不作校订。
限于水平,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读者不吝赐教。
石继昌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林黛玉笔记卷上
余生不辰,命途多舛,奇胎坠地,即带愁来,绣阁生涯,强半消磨于茶铛药灶中。迄慈母见背,家境凄凉,余之身世益无聊赖。今忽忽十有一龄矣,疾病忧愁,咸逐年华而俱长,荏弱之身,那堪禁受,恐不久将与世长辞。夫红颜薄命,千古同然,余何人斯,能逃此劫!惟念一生所遭,恒多不幸,若就此赍恨永逝,不甚可悲?尝见古之闺阁名媛,于忧伤无告时,恒寄情纸笔,传之后世,虽其身已死,而其名长留,后人见其墨迹泪痕,莫不为之临风追吊。余不材,窃欲效之。然素性疏懒,旋作旋辍。今者遽与吾可爱家庭别矣,此后忧患烦恼之袭余也,必较前益甚。乃不得不奋余弱腕,以完余素志,苟遇可记之事,余必记之。今后余之寿命有几何,余之笔记亦有几何。惟余每一拈管,即觉愁丝一缕,紧绕余之笔端,恐所记亦只有一副血泪图耳。后之读余文者,其亦为余临风追吊否耶?余不知也。
夕阳西下,倦鸟投林,长堤衰柳千树,受斜日余光,惨如红血,秋风吹之,叶簌簌堕。(《红楼梦》,人人爱读之书也。而读《红楼梦》者,未有不爱惜林黛玉,盖黛玉实为书中第一可怜人也。尝思若汇黛玉一生事迹,使另成一书,宁非快事。)江上帆樯如林,乘风而驰,欸乃之声,与芦岸渔歌争相应和。此余离家赴京时也。时余方伫立江干,树影扶疏,罨衣袂作冰兰之纹。余父默立余旁,一双枯瞳,欲泪不泪。余知老人心伤矣,心中酸楚,几失声而哭,然犹力自遏制,盖恐余哭愈增余父之痛。余自襁褓以至于今,本未尝一日离余父,阶前斗草,篱下莳花,余父恒引为笑乐。不谓,未为反哺之乌,遽作离巢之燕,此后承欢菽水,更有何人耶?矧余父年已老,尚无子嗣,而环顾族中支庶,亦不甚盛,即有之,亦非亲支嫡派,余远去,余父对景凄凉,必愈增宗嗣之感。余尝思造物生人,与其禄者必靳其福。即以余父论,官至御史,且承勋爵之后,贵显可谓至矣。然伯道无儿,庭闱岑寂,岂非人生一大缺憾哉?余父夙好读书,终月尘首伏案,不以为苦。年二十而娶余母。余母性情温和,与余父情好极笃,于归六年始生余。余生而多病,计一岁中为二竖所虐之日,可得半数。三龄时,曾遇一疯僧,谓余非皈依佛门,终必无幸。不经之谈,余父固未之信,然余余自此乃益形孱弱。其时余母复获一子,顾未三岁即殇,因是余父母爱余益笃,直不啻擎珠掌上。余秉性颇不愚钝,虽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