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马瑞芳讲聊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则火自熄。'李敛神寂虑,火顿灭。”蒲松龄在篇末说:阴司之刑,比阳世惨重,责罚也比阳世苛刻。但阴司没有走后门、拉关系、说情等事,所以虽然处罚重,受罚者无怨言。谁说阎王殿没有天日?只怕阎王殿的正义之火,不能烧到民间的衙门上。
阎罗薨
《阎罗薨》尤有代表意义。故事里的魏经历是兼职阎罗。人在阳世生活,却梦断阴司事。巡抚大人为了自己在阴司的父亲,向魏经历求情。巡抚之父生前任总督,曾误调军队,导致全军覆没,此事由魏经历审问。魏经历虽然向巡抚声明“阴曹之法,非若阳世懵懵,可以上下其手”,但终因顶头上司求情,情面难却,答应审案时带巡抚到现场偷听。魏阎罗审案审得很公平,为了平民愤,他下令把巡抚之父丢到油锅里炸上一遭。不料巡抚见此,非常伤心,“痛不可忍,不觉失声一号”。这“一号”的结果,竟然让兼职阎罗受到了严惩,“及明,视魏,则已死于廨中”,大概是被阴司召去追查徇私舞弊之罪了。
阎罗还常对历史人物加以处治。《阎王》写阎王闲暇无事,把曹操拉出来打上几十大板。《阎罗》则写送明代民族英雄升天:“沂州徐公星,自言夜作阎罗王。州有马生亦然。徐公闻之,访诸其家,问马:'昨夕冥中处分何事?'马言:'无他事,但送左萝石升天。天上堕莲花,朵大如屋'云。”左萝石即左懋第,山东莱阳人。因父亲葬在萝石山上,遂以萝石为号。他崇祯四年中进士,官至太常卿,以兵部侍郎衔出使满洲议和,被清兵羁留。明亡后,左萝石拒不降清,被杀害。当时人们誉为“南宋文天祥”。左萝石罹难时,蒲松龄只有7岁。《阎罗》用“天上堕莲花,朵大如屋”颂左萝石升天为佛,莲花即莲花形佛座,是成佛的象征。蒲松龄用阎罗障眼,热情讴歌明代的民族英雄,新颖别致。
考城隍
整部《聊斋志异》首篇是《考城隍》,写的是蒲松龄姐丈之祖宋某的传闻:他病卧时,见人牵白颠马请他赴试,主持考试者竟然有关羽,考题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某的文章里写:“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受到夸奖,派他做河南城隍。宋某这才发现,自己参加的是阴司的考试。他以老母在堂请求阴司宽限自己。关公通情达理,再给阳寿九年,奉养老母,以终天年。九年后,宋某老母去世。安葬老母后,宋某“浣濯入室而殁”。清代的聊斋点评家认为,一部大书,以《考城隍》开篇,带有寓言性,“赏善罚淫之旨见矣”。
如果硬说阴司题材是蒲松龄发明创造,当然是文学研究中把脑袋埋进沙堆的驼鸟。蒲松龄之前,死而复生、人鬼之恋、完整的阴司、多彩多姿的鬼魂,早被前辈作家创造出来。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前人占领的疆域越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越难。而蒲松龄不是守成之主,他是光大前业之君,他异曲同工,他后来居上,他别开生面,他善于寻找新的描写对象,善于熔铸新的艺术世界,善于从他人看过一千遍的东西看出全新成分。在这位天才小说家身上,有一种现代科学都无法明辨的能力。这能力,总是能把他送到他人没有到过的地方,采到灵芝、仙桃、人参果。聊斋鬼故事之奇妙,之丰富,之蕴含深刻,就像元稹评价杜甫:“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所独专。”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说得好:“读聊斋不作文章看,而作故事看,便是呆汉。”
读聊斋不做文学经典读,而当民间故事看,难道不是呆汉?
北京大学吴组缃教授写过多首著名咏聊斋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虫鸟花卉畜与鱼,百千情态足愉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聊斋“妖”类形象,即由虫、鸟、花、木、水族、走兽幻化成的人物,这些千姿百态的生物和人的个性结合构成的特殊形象,给读者带来阅读惊喜和快乐。
《聊斋志异》创造了多少奇特而富情意的异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中跑的,各种生灵,因一“情”字,纷至沓来到人间:
《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解语花变人间男子床头妻;
《白秋练》、《西湖主》、《青蛙神》,水族跟人间男子结连理;
《绿衣女》、《阿英》、《竹青》,绿蜂、飞鸟跟人间男子成双结对;
《素秋》,书中蠹虫跟人间书生成为比亲兄弟、亲兄妹还亲的亲眷;
第33节:虫鸟花卉足愉娱
鲁迅先生用八个字概括这类人物:“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这些美丽的生灵像人间聪慧善良的少女一样,跟她们打交道的男性很难想像到她们是“另类”。但她们身上又有大自然生物赋予的特点和特殊美感:花变少女,馥香遍体;绿蜂变少女,腰细殆不盈掬;鹦鹉变少女,娇婉善言……最有意思的是,“獐头鼠目”本是骂人话,蒲松龄也异想天开,巧借香獐、田鼠形体,幻化出花姑子和阿纤两少女。“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鲁迅语)。在关键时刻,少女露出非人本相,但这具备生物本相的美丽生灵仍不给人带来灾难,只会令人在跟它们(其实是“她们”)交往时考验自己的善恶,自己的忠诚。
花开将尔当夫人
葛巾
白居易诗:“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是想像。
宋代文人林逋说“梅妻鹤子”,是精神寄托。
到了蒲松龄笔下,牡丹,菊花,荷花真变成了读书人的妻子!
《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是聊斋最脍炙人口、最具诗情画意的篇章。同样花而人,又形态各异、性格各别,苦乐悲喜各不同:
葛巾之艳丽,一如封为“曹国夫人”的紫牡丹;
香玉之凄美,一如冰清玉洁的白牡丹;
荷花三娘子之清香,一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芰荷;
黄英之俊爽,一如笑迎秋风的悬崖秋菊。
洛阳牡丹甲天下,人所共知,蒲松龄却用一个有趣的爱情故事调侃:洛阳牡丹其实是洛阳人常大用从山东曹州带来。常大用癖爱牡丹,到曹州等牡丹花开,作怀花诗百绝。牡丹含苞,他的钱花光了,春衣都典了,仍继续等牡丹开花。常大用对牡丹的痴爱感动紫牡丹花神葛巾,化为“宫妆艳绝”的少女跟他相见。常大用害了相思病,憔悴欲死。葛巾给他送来“药气香冷”的饮料,当是牡丹香精,饮之肺鬲宽舒。常大用跟葛巾幽会,“玉肌乍露,热香四流,偎抱之间,觉鼻息汗熏,无气不馥”,软玉温香抱满怀,写的是男子对美女的感受,实际蕴含人在牡丹花丛中的感受。葛巾跟常大用结婚,给他提供回家的银子,再把妹妹玉版介绍给常大用的弟弟。兄弟俱得美妇,家也日以富,还生了两个儿子。常大用遭遇葛巾,可谓无处不美,无处不善,无处不顺。愚蠢的常大用却“疑女为花妖”,旁敲侧击,语含猜忌。葛巾“蹙然变色”说:“三年前,感君见思,遂呈身相报;今见猜疑,何可复聚!”葛巾、玉版“举儿遥掷之,儿堕地并没”。常大用还没回过神来,“二女俱渺”。“堕儿处生牡丹二株,一夜径尺,当年而花,一紫一白”。葛巾牡丹,来得美,去得更美,“自此牡丹之盛,洛下无双焉”。
这常大用真是脑袋缺根弦,有这么好的花妖,比常人美,比常人善,比常人好,比常人能让家业昌盛,这样的女性,在人间打着灯笼哪儿寻?你就让她是妖,就接受她是妖,就偏偏喜欢她是妖,就永远爱这妖,岂不美哉?偏要“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常大用痴爱牡丹,牡丹真解语,真做妻时,他却叶公好龙,无福消受,闹了个玉碎香销,鸡飞蛋打。“常大用”有何用?一点用没有,笨伯耳。
香玉
蒲松龄善于写同树不同枝,同枝不同叶。同样写世间男子和牡丹花神的恋情,《香玉》跟《葛巾》完全是两个境界。黄生跟常大用完全不同,明知香玉是花神,反而爱得更深,更切,更执著,最后干脆自己做起花来。
黄生在劳山下清宫读书,遇到一对艳丽无双的女子,他跟白衣女子香玉成了爱侣,红衣女子绛雪是香玉的义姐。香玉是白牡丹花神,绛雪是耐冬花神。因为即墨蓝氏移走白牡丹,白牡丹憔悴而死。黄生知道爱人是牡丹花神,情更重,思更深。黄生跟绛雪一起怀念香玉,感动得香玉的花魂来跟黄生相会,几经挫折,香玉复活。黄生却病倒了,但他不惧怕死亡,反而认为,肉体死亡使他的精神可以跟爱妻香玉、挚友绛雪长相依。按照黄生的愿望,他死后成为依偎在白牡丹旁边、只长叶不开花的红牡丹,后来红牡丹因为不开花被砍去,白牡丹和耐冬绛雪也憔悴而死。黄生和香玉为了爱,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可以费尽曲折地选择重生,生生死死,痴情不变,写尽至情。牡丹花神香玉和痴情的黄生成为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著名形象,劳山下清宫成了著名景点。
香玉在小说里以花、花神、花魂、花中美人四种姿态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第一次,是“牡丹高丈余,花时璀璨似锦”的花;第二次,是“素衣掩映花间”的艳丽花神;第三次,是“盈盈而入”“偎傍之间,仿佛一身就影”的花之鬼或花魂;第四次,牡丹花神复活,这是古代小说最美丽的片段之一:“花一朵,含苞未放……花摇摇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间,飘然已下,则香玉也。笑曰:'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王士祯评《荷花三娘子》:“'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放翁佳句,可为此传写照。”荷花三娘子,顾名思义,是荷花仙子。她矜持自重,宗湘若对她费尽心思追求:宗生见披冰縠之垂髫人(荷花三娘子),立即乘舟追之,垂髫人化为短干红莲藏到宽大的荷叶下;宗生对荷花爇火,荷花化为姝丽,却故意说自己是害人的妖狐,“将为君祟”,意在拒宗生于千里之外;宗生却痴恋不已,姝丽又化为石,化为纱帔,最后才感念宗生之炽烈、执著追求,“垂髫人在枕上”。荷花三娘子不久离开,与宗生分别时说:“聚必有散,固是常也。”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隐含,不要长久相处,不要白头偕老,只要相处的真情,是比较新颖的感情观。荷花三娘子的珍重,洒脱,有碧波芰荷冉冉香的意境。
第34节:绿衣女
傲霜挺立的菊花,向来是中国文人高洁秉性和高雅生活的象征。蒲松龄终生爱菊,垂暮之年有诗曰:“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他喜欢菊花“不似别花近脂粉,辄教词客比红妆”。菊花花神黄英与葛巾、香玉等生生死死为爱情的花仙不同,她无脂粉气,有丈夫气,人淡如菊,人爽如菊。她在人生中,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位置,宛如傲霜挺立的秋菊。黄英及其弟“醉陶”,姐弟一体,以俗为雅,变文人黄花为致富之道。蒲松龄描写的黄英从无怪异举动,我们可以把黄英一直当作受近代文明思想影响的女强人形象,直到其弟的花神本相显露:“起归寝,出门践菊畦,玉山倾倒,委衣于侧,即地化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于拳。”“短干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