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京中轴线上的都城-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那些大量消失的古桥形成对照的是,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始终没有任何改变。这显然与它显赫的地位有关。皇城内太和门广场上的五座金水桥为内金水桥,天安门前的则是外金水桥。金水河与金水桥的营造,是出于风水(背山面水)、造景及实用(排水防火)的多重考虑。但从视觉上看,湛蓝的河水与洁白的望柱栏板,无疑使红墙黄瓦的灿烂宫殿具有了天国般的神异色彩。
令人不无惊异的是,金水桥在三个半世纪中始终没有大修过。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水桥,基本保持着初建时的样子。金水桥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当时只修了三座桥,48年后的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改成现在的五座石桥。史书记载,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曾大修金水桥。然而1983年,北京市政二公司对金水桥进行整修,古桥专家孔庆普教授对桥下结构进行检测,意外发现许多成化元年的石件,认定顺治年间的那次大修,主要是修了栏杆和桥面,未动及桥身。孔教授说:“因为当时没有进行做旧处理,很有可读性。”这很有趣,顺治年间的修缮方法,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修缮古建时,新的材料要与旧有材料分开的原则不谋而合。“由于前人修桥做到了纪实性,所以给现在留下了可考性。”
孔庆普先生呼吁对金水桥进行维修。20世纪90年代,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来的北京,已经懂得如何珍视自己的城市记忆,充满感情地回望自己留下的每一步脚印。1998年3月24日,在这个阳光和煦的春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张福森主持的市委市政府中心组学习会,请来了一位九十岁的老人讲课。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的北京历史地理学家、北大教授侯仁之先生。那天的侯老心情很好,但即使如此,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名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的演讲,竟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它使市里的领导立即做出决定,让沉埋上百年的后门桥重现人间。
一座体量不及卢沟桥十分之一的小桥,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只要我们回溯一下北京的建都史,一切就都清楚了。后门桥在元代积水潭(今后三海)的东北角,鼓楼正南。刘秉忠规划北京城的时候,最初的注意力便集中在这里。在他眼中,这里是确立城市中心点的绝佳选择。
多年以后,刘秉忠的学生郭守敬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后门桥又成为积水潭的入口。这座桥原名万宁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因地处地安门外,地安门又俗称皇城后门,因而万宁桥又被称为后门桥。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
这两件事,确立了这座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地位。这里一度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江南繁华景象。从今天后门桥附近的遗迹中,我们还可以依稀想见当年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京城的水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后门桥一带失去了盛时的喧嚣,渐渐地被人遗忘了。至上个世纪末,后门桥桥身下半部已埋于地下,仅露出桥两侧的石栏板,但也毁坏严重。
侯老的课结束后四个月,恢复和保护后门桥的工程就开始了。1999年元月,几块巨石被挖了出来,文物部门考证为古河道堤岸。2000年1月,又有六只雕凿精美的石刻出土,这这六只龙身龙爪,却有几分狮虎相的石刻,细看起来,又非龙非虎,经验丰富的施工者,也无法辨认它们究竟为何物。
谜底很快揭晓。原来,它们是古河道南北两岸的镇水兽,名字叫作叭嗄,都是元代和明代的古物遗存。平时所能见到的叭夏通常是在故宫台阶边做排水口或者是桥拱中探出一头,少见全身模样的,后门桥的叭夏非常少有。然而这六只石兽有的被弃为填塞河道的渣土,有的被用做排污暗沟的石料。文物部门一一清理,如获至宝,反复核对,原样恢复。保护工作持续了半年,后门桥一点一点地显露出隐匿在时间里的形迹。
六组镇水兽全部复原在原来的位置上——桥两面中孔拱券上各有一个仅伸头的为两组,东西两侧的南北河沿上各有一组,每组两只,合起来共10只。河沿上各组的镇水兽雕又分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是一只从浪花中探出头来往侧上方看的镇水兽。那镇水兽周围的云纹、水纹、波浪、漩涡雕刻得相当精巧,动感十足,似乎就在涌动回流。中间一层很简单,仅一颗龙珠跃起在水上。最精彩的是最上面那只镇水兽。我们可以看到,它也是龙头龙身龙爪,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可细看其龙头却有几分狮虎相,龙身很短,带龙鳞的尾巴也很像虎尾,整个形象乍看就像只大虎。它趴在河沿边的石块上,歪着头看侧下方的龙珠和玩伴,一反龙高高在上、威猛唬人的样子,显得憨态可掬,顽皮淘气,。其目光与下面玩伴的视线相接,以龙珠居中,上下呼应,正是一幅“二龙戏珠”图的完整场面,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气息。
2000年12月20日,后门桥工程竣工。侯老先生迫不及待地坐着轮椅赶到现场。从古桥下的水流中,他看到了时间的影子,感受到七百多年的那根鲜活跳动的都城脉搏。
2002年2月25日,孔庆普教授向《北京晚报》披露,北京沉埋地下的明代古桥,还有12座。
风雨神坛
著名的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是一个旱灾之年,连耽于声色,久疏朝政的万历皇帝,也终于沉不住气,从紫禁城徒步行,沿南中轴线走到天坛圜丘祈雨,又步行回宫,希望以此来表示对天神的虔诚。由身披蓝屉的四头导象和戴着精美象鞍的五头宝象引导的数千人仪仗队,缓缓地穿过繁华的街市,锦云缎海如浓云飘过,在干裂的土地上荡起阵阵尘烟。
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迄今完整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座古代祭天建筑。明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时,天坛便和先农坛、社稷坛、太庙等坛庙建筑一起规划,并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以后历代又不断进行改建和完善。第二年春正月“甲戌”日,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这是在天坛举行的第一次祭祀活动。
以天之子的身份自居的皇帝,必须与上天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祭天建筑,无疑是皇帝与上天对话的平台。在这里,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权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开朗宏阔空间背景,级级升高的祈年殿和圜丘,似乎真的在天子与那并不存在的天帝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使他们能够穿越遥远的距离,听到彼此的秘语。
即使今天,人们站立在圜丘中央仰望苍穹,也会感觉到与天堂的接近。我们不能不为古代建筑对主题氛围的烘托击节赞叹。这座明嘉靖年间建成的圜丘,也使其督造者、首辅大臣严嵩越发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赏识。不难想象一心改革祭祀礼仪的嘉靖皇帝站在“天心石”上,面对上苍发出第一个词语,内心最大限度地接受天堂之光的照耀时,感受到的那种真实、虚幻和永恒。
圜丘上层台面中心凸起的这块圆石又叫“太极石”和“亿兆景从”石。人站在上面讲话,会感到一种奇妙的声音共鸣。难道真能听到神的声音吗?
清末人士金梁著文,破解着困扰了几百年的奥秘:“圜丘台中心圆石‘天心石’的位置,是圜丘台的中心点,人站在上面讲话,声音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圜丘台下面有高度不同的护栏及形状不同的围墙,声波传递出去遇到远近不同的障碍返回的时间不同,因此不是一个回声。站在中心圆石上讲话,发出的声音遇到四面圆形护栏时,同时返回,形成好像不止一个人说话的现象。如果不站在中心圆石上讲话,则声音发出后涣散不集中,没有回声。”
古人们把声音的秘密藏匿在冰冷的石头间。天坛的许多古建中,都蕴藏着同样玄妙的声学设计,以呼应天人对话的主题。我国有四大声学建筑,天坛居于首位。另三处是:河南蛤蟆塔、四川石琴和山西莺莺塔。而天坛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回音壁了。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它们同样建造于嘉靖年间。围墙用山东临清的城砖对缝砌成,这种砖质地极佳,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人们站在墙下的窃窃私语,即使相隔很远也能彼此听到。在古代,这无疑是一种声音的游戏,它增加了天坛的神秘气氛。也许古人从山间的回音中,最早掌握了声音的踪迹,并在他们营造的坛庙建筑中,将声音的传播直线巧妙地弯曲——回音壁光滑的圆形围墙,使人们的说话声连续反射,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
游人们兴味盎然地验证着回音壁的声学原理。有些人近于呐喊的音高,表明他们并没有完全了解几何上的奥秘。让回音壁传递声音的最好位置,是在东西配庑的后面,庑殿遮蔽了彼此的身影,但声音却能跨过六十多米的间隔神秘相聚。
比天心石和回音壁更奇妙的声学奇迹,出现在皇穹宇的甬道上。站在甬道的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那台看不见的“录音机”,究竟藏在什么地方?
“三音石”的营造中,暗藏着古代天、地、人三才的观念。顺序排列的三块路石,分别为“天石”、“地石”和“人石”。站在“人石”上发出私语,能够被惊人放大。古人以“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来形容它。它们刻意制造的效果是:人世间无论多么微小的声嚣,都能被上天捕捉到。冥冥之中,上天掌握着人世的一切信息。
营造者通过石头的排列组合间轻松自如地施展着魔法,而对它们的破解却持续了几百年,直到科学发达的当代,仍然没有终止。有趣的是,随着破解过程的深入,新的谜题又层层涌现。1993年,天坛公园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对天坛声学建筑进行系统测试研究。就是在这次测试过程中,又发现了一处“对话石”——东配庑东北角(或者西配庑西北角)的声音,也能清晰传到皇穹宇内中心甬道从南向北数第三块石板上,两人可以旁若无人地交谈,嘈杂的人声可以湮没它们的交谈,但声音的传递却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仿佛彼此伸手可及。
深谙科学原理的设计者掌握着一切秘密,他秘而不宣,并把所有功德记到上天的头上。科学的奇迹使得俗世众生越发相信那并不存在的神灵——它办到了许多人间根本“办不到”的事,无边的“法术”使它享有无尽的威严。科学服务于迷信,不知这是否聪明的设计者预先料到的结局?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性建筑,也是北京的主体性建筑。皇帝每年都要到这里祭祀两次,每次祭天之前先要斋戒三天,并在祭天前一天来到天坛,住在西门东边不远处的斋宫里。祭天时,有一套繁冗的礼仪,来祈求“浩浩苍穹,赐我年丰”。
除天坛外,中轴线两侧的坛庙建筑还有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先农坛、以及皇宫两侧的社稷坛和太庙,分别祭祀先农太岁、土地五谷和先帝祖先。“左祖右社” 的布局依据是《周礼?考工记》,而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