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青龙三国-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对于现在的朱卫而言,蒋琬因为年轻,还没到他的巅峰能力状态,不过也已经可以派驻到军队中行将兵长史的职责,帮着领兵主将出谋划策了。
这样也能培养蒋琬的能力,故而朱卫已经将蒋琬调配到了魏延的荆南营中就职,希望他可以和魏延搭档起来。
至于费祎自然是可以弥补朱卫这边在文臣上的缺少了,朱卫暂时将他安置在了南阳这边作为韩嵩的副手。
可以说荆州这边确实是人才济济之地,朱卫相信日后他应该还能从荆州这边搜寻到更多的人才,只是现在很多人才的年轻太小,暂时还不能被三国游戏系统认可身份而已。
好吧,这些不多扯,只说那刘偕带着残余三千多兵力逃回到舒县这边,却发现舒县已然是落入了朱卫之手。
刘偕无奈之下,只能往临湖、襄安方向转进,希望还能去汇合那边的五、六千驻守之军,可还没等他离开多远,刘偕发现前面已然有朱卫之军堵住了他的去路……
576、四家攻袁之战势()
原来周瑜、凌操、邢道荣攻取了舒县之后,便又派兵在去往临湖、襄安方向设下了埋伏,就是预判了刘偕之军可能往那边撤退。
于此同时后方庞偃、周泰、孙权、黄盖所帅的熊魃营万余兵马也是追了上来,这刘偕无路可退之下,只能下马降服。
如此随着庐江郡皖县、舒县两处大城被朱卫轻易拿下,整个庐江郡基本上也就落入了朱卫的手中。
随后朱卫这边由刘晔出面去劝降了刘勋留在临湖、襄安这边驻防的守将,倒也是很顺利的让这两处守将臣服,主动带着五、六千守军到了舒县投诚。
这样也意味着庐江郡彻底落入朱卫手中。
朱卫便在舒县这边再次整顿了降服的刘偕兵卒,又从中挑选出了四千多精锐填补到自己军中,也将吕岱、潘璋两人编入中军营为佐将。
然后朱卫留下了刘晔暂为庐江郡太守,让其整治新得的庐江郡,留下了潘璋带着淘汰下来约六千刘偕之军协助留守。
搞定了这一切后,朱卫便自庐江郡而入九江郡,竟而向合肥县方向行军过去。
此时朱卫军队却又从最初的四万多主力加一万辅兵规模,又膨胀了近万兵力,看来诸葛亮当初所说以战养战、越战越强的说法,还真是没错。
这次朱卫攻取了庐江郡,自己这边损失的兵力其实也就是两、三千,而消灭的刘勋兵力也不过四、五千人。
可刘勋原本掌控的三万多军队中至少有两万多成了朱卫的俘虏,然后朱卫又精选了其中约六、七千兵力编入了朱卫的中军营和熊魃营,至于其他的一万多兵力便成了留守庐江郡的二线部队和屯田辅助部队。
当然,这还是不包括刘勋、刘偕在庐江郡这边征召的各族私兵和地方青壮,若是这些人加起来也有两、三万之多。
不过这些人毕竟不是正规兵,故而俘虏之后也只能从中在精选一些青壮作为预备兵力,暂时编入后勤辅兵营中,至于其他那些不合适的人,基本上都解散了直接放回家去。
反正朱卫从庐江郡精选出来的六、七千兵卒,却也可算是具备一定战斗力的兵卒。
虽然这些庐江兵在训练度和士气上不能和朱卫原本的军队士卒相比,可朱卫将他们单独组成几部兵马,并没有掺杂进原本的高训练、士气军队中,却也不会影响了朱卫主力军的训练度和士气。
不管怎么说,这六、七千庐江郡的新降精锐兵卒,至少能和袁术手下军队中的精锐部队兵卒相比了,也是朱卫可以拿出手,上战场能使用的军队。
如此朱卫军队进入九江郡的兵力就变成了正规军近五万、辅兵一万,同时朱卫军队也汇合了攻取阜陵、囊皋之后的黄忠所帅江东营一万四、五千兵力,以及攻取了东城县的太史慈所部神箭营万余兵力。
这样再加上黄忠、太史慈带来的后勤辅兵,朱卫进入九江郡的总兵力几乎达到了近十万之数,朱卫则对外号称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往合肥县方向前进。
而此时曹操、吕布、刘备也早已在淮北出兵了,差不多就在朱卫于襄阳誓师出兵之际,他们也是纷纷誓师出兵。
这其中自然是曹操的出兵规模最大了,说实话,这个时候吕布、刘备也就是凑个热闹,两人出兵的数量加起来也就一万四、五,其中吕布大概出兵了八千多,刘备出兵了六千多。
当然,他们对外号称的兵力也是有几万的,不过绝大多数是虚数,也就是征召裹挟的庶民百姓充数而已,真正能打仗的还是八千多、六千多的主力军。
至于曹操却是出兵有六万多,再加上征调的民役有两、三万人,对外号称十五万大军。
这些兵力,差不多可算是此刻曹操所能动用的八成军力了。
当然,这时候曹操手下的军队也是包括了主力部队和二线部队,所以就战斗力而言也不是所部队都很强,要不然在后来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也不会只有三、四万兵力可以用来对抗袁绍的十多万兵力了。
虽然曹操从青州黄巾军中收降了三十万青壮,可其中也包括了十几岁的少年和五、六十岁的老头,故而曹操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青壮部队也就是七、八万左右。
可曹操处于中原四战之地,自然也需要在各处布置兵力,以免被袁绍、吕布和河内张扬等等周边大小军阀乘虚而入,偏偏此前在荆州南阳郡这边又被朱卫解决了近两万的主力部队,还真是让曹操有些心痛了。
其实这年月要拉起数万人的军队,倒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地方上有充足的人口基数,便可以从中抽调青壮为自己的军队。
就像朱卫当初在江东这边,也是轻轻松松弄到了数万人的军队,可是军队的人数可以凑起来,但他们的战斗力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提升起来的。
朱卫要不是有三国游戏系统帮着训练,只怕现在他手下这么多军队也是不可能有多少战斗力。
那朱卫也就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的基业。
所以曹操手中的军队,哪怕是那些列入主力部队的军队,也未必全是精锐部队,真正敢打敢拼的主力军或许也就是曹操身边的一、两万兵力而已,其他也就是装备了武器和衣甲的青壮,也不比庶民百姓强多少。
当然了,袁术这边虽然也有二十多万大军,可这个军队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其中年龄合适的青壮兵卒可能也就十万不到,而其中真正能打仗的精锐部队,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要不然之前也不会在徐州被吕布区区几千军队打的大败了,虽然因为杨奉、韩暹两人做了内应,可确实也是袁术之军差了些战斗力。
故而袁术的军队才是虚架子,在没有真正被人搓破外壳前,也就是看起来吓唬人罢了。
其实朱卫之前在庐江郡收编的那一万兵力,虽然具有战斗力,可也只是相对于袁术手下军队而言的,只能说这些人都是年轻力壮,适合进行军事训练培养的青壮精锐而已。
故而现在曹操也是从手下军队中抽调了三万多的主力部队和其他三万多的二线部队,组成了这次对袁术出动的军队。
不过曹操、吕布、刘备三家加起来,兵力确实可以和袁术带去淮北的十多万兵力相抗了。
而袁术借助袁氏家族的底蕴,自然也在许都有不少细作眼线,其实在曹操联系朱卫、吕布、刘备准备攻打他的时候,袁术便已经知晓了曹操要出兵的消息。
所以等朱卫、曹操等四家出兵之时,袁术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应对,如同原本历史上他做的那样,他主动从陈国撤兵了……
577、合肥愿降()
袁术从陈国撤兵,其实也是有着他自己的小算盘,这一方面是袁术并不想和曹操硬碰硬的打。
虽然他在陈国捞了不少好处,可是他确实还没有攻打许都的心思,所以他以为他从陈国撤兵的话,或许曹操也就会顺势下台阶的停战了。
另二方面,袁术也是担心自己的退路会被吕布、刘备截断。
毕竟他们两人是从徐州出兵的,正好可以直接攻打袁术位于淮北的重镇蕲县,这也是袁术撤往淮南老巢寿春的必经之路。
故而袁术只是在第一时间带着陈国得到的粮草钱财往回撤,继而派了桥蕤、张勋两人带两万兵力在苦县阻截曹操之军。
当然,在袁术心头或许也盘算着一个计划,只要曹操被他阻击在苦县,他就可以在蕲县先行解决掉吕布、刘备这一路兵马了。
可惜袁术的算盘落空了,首先是曹操这边并没有因为他撤出陈国而停战,却是大军强攻苦县,苦县城池普通,桥蕤、张勋两人抵挡不住曹军的攻势,撑不住一天,就往蕲县撤兵了。
所以就在朱卫攻取了庐江郡的时候,曹操、吕布、刘备三军已经汇合在蕲县这边,正准备攻打蕲县。
按照朱卫现在所得到的军事情报信息,如今曹操、吕布、刘备三军汇合在了一起,已经围住了袁术在淮北的要镇蕲县。
至于袁术果然又留下桥蕤、李丰、乐就、梁刚四将带着六万兵力驻守蕲县,而他自己带着部将纪灵、张勋等心腹之将,又退回了淮南老巢寿春。
只是袁术听说朱卫这边已经攻取庐江郡,并往合肥这边进军的消息,自然也是在寿春这边加紧了防备,把分散在曲阳、阴陵、钟离一线的兵力也回收到了寿春。
可以说此刻袁术在寿春聚集了十五万左右的兵力,看起来似乎是要死死守住他老本营的念头。
不过,朱卫却并不着急去攻寿春,因为朱卫记得原本历史上曹操、吕布、刘备三军应该轻易攻下了蕲县,然后又去攻打寿春,吓得袁术将寿春再次丢给了手下防御,他自己则往豫州汝南郡逃命。
最终曹操、吕布、刘备果然打完了寿春后,就失去了追击袁术的本钱,结果洗劫了寿春城后,也就撤兵了,而袁术在此后又回到了寿春,苟延残喘的过了最后一段时间。
可现在寿春有袁术十多万大军驻守,朱卫可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去啃这块硬骨头,他要等着曹操、吕布、刘备他们打到淮南再说。
至于袁术要是还往豫州汝南郡逃命,那说不定就会撞到之前朱卫派去豫州汝南郡的穆兰、滕玉燕所帅万余轻骑和张绣的凉骑营,那样还真可能让他们立下奇功呢。
说实话,朱卫也算是有些“佩服”这位敢于忤逆称帝的袁术,他所做的一切真是有些太不负责任了,遇到事情只知道管自己先逃,留下一些手下帮他处理烂摊子,居然没有一点承担的意思。
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称帝呢?
当然了,现在朱卫既然已经知晓了此次的战局变化,自然也就随之做出了自己这边的战略。
第一步还是要攻下合肥县再说。
如此便可以让朱卫大军在九江郡以合肥县为根基站稳脚,然后再等着曹操、吕布、刘备他们一起到寿春之后,再围攻这座袁术的老巢。
这合肥县在后世是省会城市,可在如今也不过是九江郡中一处中型县城而已。
合肥是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所谓合肥其实就是东、南两处淝水汇合的意思,同时两河交汇之地便是逍遥津,日后张辽以八百步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