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诡三国-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当时经书确实是在秦朝被损坏了太多,所以随后为了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当时许多大儒就纷纷出现将自己书经贡献出来,但是这些经书和后来陆续发现的残留先秦文经有一些的不同之处,最主要就是在对于孔子的角色定位不同,今文经为了捧高儒家地位,有意的崇拜孔子,将孔子提升至玄圣素王的神位上;而古文经还是认为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教育家、史学家,古文经更崇拜的是周文王……

    蔡邕说道:“今朝野之间,多有因古今相争反目者,汝需谨慎。若有言及经书微言大义者,多为今经,听之即可,不必辩之。”

    斐潜一边点头示意受教,一边心中想到,原来蔡邕师傅是温和的古经派别啊,而且还担心我会因为其他的人因为一些经书的不同解读导致不必要的争执。

    斐潜不由得心中生出丝丝的感动,蔡邕师傅真是将自己就当成是孩子一般的关心呵护啊!记得当初,自己刚刚从大学里出来,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家里的父母就是这么交代的,公司里面如果遇到有什么纷争,听听就好了,不要去参与……

    这真是……

    古代知识受于文字,载体的限制,所以采用的都比较简约隐晦的方式进行记载,因此对于同一本经书,甚至是同一句,都因为个人的解读不同,会产生一些歧义,尤其是在汉代还没有产生句断的年代,这也经常会导致两个学派相互争执……

    斐潜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蔡邕是古经学派的维护者,那么当下朝堂之上谁是今经的拥护之人?

    却没想到蔡邕有些惋惜的摇了摇头,说道:“今经者众,习古经者不多矣,卢子干亦是古经大成者,可惜……”蔡邕只说了一个已经离开朝廷的卢植,其他人都没有讲是属于今经还是古经的,一方面是担心斐潜知道谁是学习今经的,就会因此产生出一些亲近某人或是敌视某人的举动,这对于一个新入朝堂的人无疑是不妥的,也是与蔡邕一贯的君子不朋的理念相悖;另外一个方面,蔡邕之前也是有遇到过原来学习古经的,但是后来却因为各种原因转身投入今经的怀抱,所以也不好跟斐潜讲……

    这一次蔡邕那么痛快的答应将自家的藏书运走,一方面也是感于斐潜的诚心之意,一方面也因为古经学派本身的书就少,不像今经学派可以自己编,所以也不忍心再次让书简蒙受损失。

    斐潜忽然问道:“不知王司徒是否学于今经?”如今的司徒杨彪辞职,王允又重新顶了上来,担任了司徒,但是仍兼尚书令。

    蔡邕看了看斐潜,显然比较奇怪斐潜为何单独问及王允,但是既然斐潜问了,便想了想,最终还是如实的说道:“王司徒确习今经。”

    原来如此……

    马月猴年说

第二四五章 背影() 
汉代,郎官这个群体是最多的,其实这个郎字,在汉代也通用于“廊”,也就是其实这个郎官就是“廊官”。

    汉代不想秦朝那么的短暂,所以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都是修建了不少的宫殿,尤其是洛阳城,整个城池最大的建筑群落就是南北两宫了,还有一些提供给太后所居住的宫殿,简直就是一个大的宫殿之城,而在宫殿之中相互连接的就是各种走廊。

    而郎官,最早就是指站在这些宫殿走廊之中,守卫宫廷的官员。

    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郎官的等级和职责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比较靠近皇帝左右,必要时需要回答皇帝的各种问题的顾问官,称之为议郎。

    而在尚书台进行各项文书的传递,整理,编纂,下发等等事务的,就称之为尚书郎。

    高级官员下属,多担任一些副手职责的,就称中郎。

    比中郎次一级的,就成为侍郎,比侍郎再低一等的,就是郎中。

    而什么正式的实职都没有的才被称为郎官。

    以上所有的“郎”,都是归属于九卿之一的光禄勋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当中,并不是光禄勋一个人就能管理到那么多的郎官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光禄勋的下属官,对于自己下辖的郎官进行管理。

    蔡邕担任的左中郎将就是属于光禄勋的下属官。左中郎将的左署和五官中郎将、右中郎将的五官署、右署合并称之为三署,原本主要负责的是整个皇宫的卫士的调派安排,但是实际上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三署就已经慢慢的边缘化,从武职变成了文职。

    因为宫廷的卫士从一开始的郎官逐渐变成了虎贲、羽林来进行守卫,原本是立于廊下的郎官就不再考虑武力,变成了郡国举孝廉最常见的安排官职的地方,也成为了士族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个台阶。

    如今斐潜就踏上了这样的一个台阶。

    果然在李儒的安排之下,蔡邕也就是走了一个形式,印绶什么的就到了斐潜的手中。原本是还需要皇帝见一面,至少让皇帝知道有了这么一个人,但是如今整个朝政都在董卓控制之下,开不开朝会都要听董卓的,皇帝想要见什么人都还是要经过董卓同意的,因此董卓随手一挥,便免去了见面的流程。

    见面是免了,但是形式上还是要做一个样子的。所以斐潜在小黄门的带领下,远远的对着皇帝居住的宫殿行了大礼,表示自己对于皇室的尊敬和效忠,便算是完成了整个形式,然后也是在小黄门的示意下,便要离去了……

    xxxxxxxxxxxx

    刘协蹲着,双手扒着凭栏,看着宫殿之外。

    虽然他是大汉帝国的皇帝,却连居住的宫殿都没有办法迈出去半步。自从上次太庙之后,或许是迁都在即,不容许在出现什么岔子,对于刘协的看管越发的严密起来,甚至都不允许刘协在没有董卓的允许下私自出行又或是接见大臣……

    所以现在刘协他只能是扒着宫殿章台之上的凭栏,从栏杆的缝隙中往外看。服侍刘协他的老宦官想要给他撑起华盖来遮阳,被刘协拒绝了,刘协不想引人注目。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刘协他的生日了。

    他小的时候就没有见过他的母亲,据说是当时生下刘协后就病发而死了,可是刘协知道,事情多半和何皇后有关。

    他母亲死后,就被董太后接走抚养长大,所以董太后实际算得上是他的第二个母亲。一直到了他六七岁比较懂得一些事情了,董太后才告诉他,当时他母亲王荣,在喝了何皇后送来的所谓补身汤之后,就一病不起……

    再后来,何皇后变成了何太后,宛如第二个母亲一般的董太后就被赶出了皇宫,半途上又被杀害……

    虽然董太后虽然贪钱,但是对刘协不薄,若是董太后仍在,估计现在已经是开始张罗着要给自己生日准备一个什么惊喜了吧……

    自己的父亲虽然朝野之上评语不是很好,但是刘协每一年的生日都会来,除了去年,那时候父亲病很重,实在无法前来,当时还摸着自己的头,说今年一定补上……

    还有哥哥,虽然何太后对自己不是很好,但是哥哥从小就喜欢带着自己一起玩,有一次还偷偷的避开宦官的跟随服侍,带着自己跑到后花园中,结果意外摔了一跤,两个人都是一身的泥,被何太后好一顿训斥……

    但是…,

    就连那个每次见到自己都板着个脸的何太后,今年,都不在了啊……

    今年,你们都不在啊……

    你们在那边都好么?

    就剩我一个……

    我想你们……

    刘协不禁流下泪来,却迅速的举起袍袖将眼泪擦干,紧紧咬着下唇,将头仰起。

    那一日在太庙之后,刘协就发誓今后再也不哭泣,因为他知道,哭泣就是弱者的表现,他不想成为一个弱者。

    再多的眼泪也无法挽救自己,也无法让自己从这个牢笼之中挣脱出来……

    如今自己熟悉的人一个个都离开了,现在自己也不得不将要离开熟悉的这宫殿,这个楼榭,这个章台……

    自己不想走,可是现在的自己就连走出这个宫殿,见一见其他的人,都是一种奢望,更不用说去找人帮忙了……

    刘协扒拉着凭栏,就像是被关在铁笼子里的小兽,将脸挤在缝隙间,努力的去呼吸笼子外自由的空气。

    咦,那边小黄门引领的是今天上任的郎官么?

    刘协连忙在凭栏之后,从蹲着的姿势变成了正坐,将双手放置在双膝上,腰杆挺直,小脸绷紧……

    “嗯,平身吧……”

    刘协配合着远远那个在小黄门指引下大礼参拜的举动,口中轻轻的说道。

    “嗯,退下吧……”

    刘协看着跟在小黄门远去的那个背影,恍惚之间突然觉得有那么一丝的熟悉感……

    xxxxxxxxxxxx

    正随着小黄门准备离去的斐潜,忽然觉得身后似乎有谁在看着自己,便停住了脚步,回身一看,除了静悄悄耸立的宫殿,还有那些羽林卫之外,没能看到有什么异样的动静……

    斐潜默然,摇了摇头,轻轻叹息一声,便再向宫殿一揖,转身追上了低声催促的小黄门,离去了。

第二四六章 釜底抽薪() 
李儒的行动力无疑是一流的,拿到了斐潜的铁牌之后,立刻推行了起来……

    在这个汉天子已经被几百年间不断的神话的时候,由汉天子名义颁发出来的凭据,无疑是神圣又具备极高的信誉度的。

    尤其是那铁牌之上,活生生的刻画出的图案,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农户来说,更显得拥有极大的诱惑力。

    普通百姓追求的是什么?

    一切的一切,都在铁牌上的图案之中完全体现了出来。

    这梦寐以求的东西,祖祖辈辈却为之付出一生都没办法获得的,现在只需要搬家到六百里之外的关中,就将变为现实!

    汉代的摊到基层农民身上的赋税役制度其实非常可怕的。通常一个普通的自耕农,需要向汉代国家缴纳三个方面钱粮:

    一个是税,这个不算高,汉初定的是十五税一,景帝之后定到了三十税一,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土地都是国家的,种地产出了就要交税,但是这个税确实不高……

    二是算赋,与轻租税不同的是,算赋一直都在不断的加重。所有民众只要是15岁到56岁,都必须缴纳“赋钱”,每人120钱为一“算”,作为治库兵车马之费。如商人、奴牌要倍算;女于年1530岁不嫁,五算。

    不过不要以为年龄小就不用交钱,民众从7岁开始至14岁,每人每年20钱……

    三是徭役,最普通的就是戍边役,也就是一年当中必须有三天去边境上免费戍边。

    如果对于本身就居住在国境线边上的人口来说,这一项徭役不算什么事情,但是只要想象一下一个远在荆襄的农民让其自带粮食武器,自负路费,到并州,甚至是幽州,凉州去戍边三日再回来……

    所以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出现了代戍的“过更”钱,一年300文……

    另外还有临时的“军调”、“口敛”等等,所以实际上,自耕农想要从自己的土地上通过努力劳动,去获取整个家庭在收支上的平衡是非常难的。

    晁错《论贵粟疏》:“……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