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诡三国-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邕的脚步略停顿了一下,立在石头之前,捋了捋胡子,也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便继续往前而行。

    待到了学宫之前,看见学宫那六根柱子的大殿,蔡邕的眼睛就亮了一下,上下巡视了一番之后,忽然转过头问斐潜:“子渊,学宫名匾何在?”

    其实斐潜原本想恶趣味的就叫“那个学宫”,但是后来想了想,还是收回了这个比较不靠谱的想法,毕竟还是在汉代,未必有人会有多少娱乐精神。

    “还请师傅命名。”斐潜拱手说道。

    “哦?”蔡邕似笑非笑的瞄了一眼斐潜,说道,“竟未名之?吾以为汝已名矣。”或许是离了京都功名利禄场,蔡邕也多了几分随意,顺嘴就打趣了斐潜一句……

    斐潜反正脸皮也厚,丝毫不以为意,呵呵一笑。

    蔡邕仰着头,看着在阳光之下桃山山腰上的崭新的学宫,缓缓的说道:“既寻‘衢门’而‘有道’……不若称其为‘守山’……”

    “守山?”蔡邕的话音刚落,包括斐潜在内的其他人都喃喃的重复了一下。

    蔡邕笑眯眯的将胡子轻轻的抚了两下,显然有点小得意,然后也不解释,便看着众人的反应。

    “身之所至,心乡所向。‘守山’一词,明学之志也。”徐庶在一旁,拱手说道。

    “巍峨高山,仰止从之,学道景行,行止趋之。蔡公‘守山’二字,尽显求学之意。”贾衢也补充说道。

    蔡邕点点头,然后却看了一眼斐潜。

    斐潜转动了两下眼珠,却默然以对,只是点头,交待令狐邵去做学宫的牌匾。

    一行人继续前行,看了大殿,讲堂,藏书楼,明律堂等等之后,便来到了后院,顺着小径往后,转过了小池塘,再穿过一小片的桃树林,一座精致的小院出现在眼前,红砖青瓦,一角飞檐在围墙上露了出来。

    斐潜在前引导,领着蔡邕进了小院。

    蔡邕抬起头,看着不大的院子却分三进,厅堂院落,书房阁楼一应俱全,虽然小了一些,房间也没有那么的多,但是在整体的布局和方位上,却和蔡邕在雒阳之时的蔡府差别不大,甚至就连原来蔡府的藏书楼,在此也有一个缩小一些的版本……

    没办法,桃山的地方就那么大,能将这一块区域专门按照斐潜印象当中布局进行修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

    蔡邕左看看,右看看,有些花白的胡须不由得颤抖起来,似乎连声音都一起颤抖着:“子渊……有心了……”

    就算是一个老物件,在陪伴着自己度过漫长岁月之后,都会多少有点惦记和情感。蔡邕在雒阳的府邸其实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现在虽然说眼前的这一个小院子无论是从规格还是从大小,都比不上原来的蔡府,但是毕竟位置相似,布局相同……

    “好!好!”蔡邕有些激动,转身大声的说道,“今天老夫就于此,宴请各位了!还请各位赏光!”蔡老头子直接反客为主,表示自己从现在开始就住这里了。

    至于於扶罗?

    过几天再说吧,反正要求其沐浴斋戒一番也是应有之意。

    呵呵,於扶罗既然都等了那么长时间了,再多等两天也不算是什么多大的事,众人便选择性的遗忘了其实蔡邕来这里还有册封南匈奴单于的任务,齐声的附和起来,还有的说要给蔡公准备些乔迁礼物的,一时之间热闹非凡。

    蔡邕笑着,便向后招招手,唤来了随身跟着的侍从,让其去办理一些相关的事项,然后背着手,慢慢的,有些小心翼翼的走进了小院,顺着走廊往后走去。

    这一次,除了斐潜之外的其他人,都识趣的待在了外院。

    如果蔡邕没有来,这个小院没人住,那么往内院走走也是无妨,但是既然蔡邕表示他很满意这里,要在这里居住,那么这里就等于是蔡公的居所了,在礼仪上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了。

    蔡邕在前走着,忽然说道:“方才学宫之名,汝意如何?”

    “师傅明鉴,学生佩服。”斐潜低着头说道。

    蔡邕脚步停了下来,站在后院的小亭之前,仰头看着六角小亭:“衢门,有道,守山,呵呵……大殿不妨称之为明伦吧……”

    “……”斐潜点点头,说道,“……也好……”

    蔡邕似笑非笑,重复的说道:“也好?”

    “……学生原来想用‘文承’二字……”斐潜说道。

    蔡邕琢磨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道:“言可嘉其善,亦可毁其誉,‘衢门’、‘有道’引而不发,恰到好处,‘文承’太过了些。”

    斐潜默然良久,拱手谢过,表示自己明白了。毕竟还是蔡邕师傅,自己隐藏在“衢门”和“有道”里面的含义居然被破的一干二净,不仅如此,而且还加上了“守山”、“明伦”,这样一来,基本上就算是齐全了,不仅如此,蔡邕还用这样的做法表明了他对于斐潜的布置出的支持的态度,这也算是斐潜的意外之喜了。

    不过,在蔡邕看到斐潜基本上已经明白自己的意思之后,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封信,说道:“此乃谏议大夫所托之信……”

    谏议大夫?

    不就是斐敏么?

    他给我写信做些什么?

第六三三章 恶客来() 
斐潜看完了信件,眉头不由得一皱。信件里面除了一些寒暄之词,还提及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弘农杨氏似乎准备让杨瓒出任并州刺史!

    这个消息对于斐潜来说,不亚于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杨瓒,字子进,现任尚书,若是其出任并州刺史,不管是从年龄还是资历上来讲,都没有什么问题。

    最先王允密谋刺杀董卓的时候,最先找的并不是吕布,而是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然而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的行为很快就遭受到了董卓的怀疑,然后就随便找了一个天灾的由头罢免了黄琬和郑公业。

    王允见情况不对,为了保证有一定的军队上的控制权,便向董卓建议推举羌校尉杨瓒代替皇甫嵩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并且还企图让执金吾士孙瑞出任南阳太守。

    董卓一开始的时候是同意了,但是士孙瑞在准备离京的一些行为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董卓的怀疑,因此最后董卓又反悔了,将士孙瑞留在都城。

    王允屋内,便只能是建议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动用自己在尚书台的权限,以参与协助处理政事的名义擢升杨瓒为尚书。

    随着董卓的死亡,王允独占了政权,而作为一开始就参与进来的黄琬、郑公业、士孙瑞、杨瓒等人,却连吕布都比不上,跟本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士孙瑞因此直接辞官返回了家乡……

    或许是这个原因,王允似乎也有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现在弘农杨氏主动的靠拢示好,王允多半也会欣然的接受。

    所以这样看来,杨瓒出任并州刺史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

    或许是知道在领兵这一块不一定能干得比斐潜更好,又或是觉得鲜卑人南下胡人难缠等等的情况,所以对于直接进行指挥的军权,弘农杨氏并没有表示出要侵占的样子,但是对于并州的政事,则是表示出来一定的重视程度。

    并州之地,一项并不怎么看在士族眼里,但是,那是在平时的情况下。

    现在就有些不同了,河洛一带被董卓毁得够呛,再加上迁都的行为,基本上就等于是半个弘农废掉了,整个河南尹就是一片废墟。

    雍州京兆这一带,又因为人口的暴增,董卓又超量投放了对经济极度破坏力的恶钱,导致现在整个地区的经济体系几乎是完全崩溃,而京兆地区以西,又向来是西羌的地盘,几十年间就算是没有打烂,也几乎是打废了,要想从那边得到什么东西,简直是痴心妄想,所以,矮子里面拔高个,忽然就觉得河东以及并州的太原上党一带似乎变得不错了起来……

    斐敏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和鲜卑的战斗应该还没有结束,因此弘农杨氏多半也只是动议,而且现在既然已经大胜,那么再加上秋收基本上已毕,正是钱粮多的时候,那么趁这个大好机会插上一手,基本上就是最佳时机了。

    见斐潜神色有些不对,蔡邕不禁问道:“可有何事?”

    斐潜就将书信双手呈上给蔡邕观看。师父师父,也算是半个父亲,所以也没有什么避嫌或者隐瞒的必要。

    蔡邕上下几眼,刷刷几下,掠过了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迅速的就抓住了重点,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然后将书信重新叠好,还给了斐潜。

    杨瓒这个人,蔡邕比斐潜自然是熟悉得多了,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杨尚书为人沉稳,或无争意。”

    朝廷要派谁来担任并州刺史,蔡邕自然也是没有办法,因此这句话,也就等于是普通型的一种安慰罢了。

    而对于斐潜的习惯来说,向来是先要做一点最坏的打算的,是的,在胡人军事这个方面来说,或许在自己的胜利之下,应该不至于有人敢于伸手到军队上,然而民政呢?

    并州刺史监管民政,这不是应有之意么?

    那么,一旦杨瓒真的成为了并州刺史,自己是服从还是不服从?

    斐潜几乎想跳脚大骂,难道就不能消停两天么?

    蔡邕看着斐潜,忽然说道:“晋归楚子,晋王送之,问其怨否,问其何报,子作何对?”

    斐潜沉默了片刻,说道:“不任受怨,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善!”蔡邕点点头。

    “若有怨德,又将如何?”斐潜跟了一句。

    蔡邕瞪了斐潜一眼,但是见斐潜一张几乎已经是晒得有些黑的脸庞,不知为何又有些心疼,沉吟良久,忽然说道:“待册封单于事了,吾便上书乞骸骨……”

    “师傅?!”斐潜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蔡邕摆摆手,微微笑着说道:“老夫年事已高,日益手脚酸软,四肢无力,腆添禄位,案牍困顿,非吾愿矣,陈留路远,奔波劳碌……吾便于此安家吧……春观桃红,夏聆蝉鸣,秋品稻香,冬赏雪舞,亦可慰残生矣……”

    “师傅!师傅……”斐潜竟不知要说什么好,只得跪倒在地,对着蔡邕深深一拜。

    落叶归根,人之常情。

    斐潜明白蔡邕有几分喜欢这个学宫的因素,但是愿意辞官却留在这里,却不仅仅是为了蔡邕口中所说的什么景色,而是为了斐潜,明确说一点,就是为了斐潜所建的这个学宫不会轻易的落入将来的并州刺史又或是什么人的手中。

    如果没有蔡邕这样的大儒坐镇,斐潜有需要带兵在外,如果并州刺史又或是什么其他的民政官员,举着管理生员教化的大旗,然后到学宫内鸠占鹊巢又将如何处置?

    如果蔡邕还在官场之上,必然也是要听从朝廷的指派,不可能久居。然而蔡邕一旦辞官,那么主持的学宫也就沾染上了一份民办的色彩,从斐潜的官办,就转变成为了蔡邕的私营。

    因此不管是谁来到并州,都不太可能对于学宫有什么大的影响,抛弃了官场上官职的弱点之后,蔡邕几乎在学识界强大的不像个样子,不管是论辈份,还是论学识,或者是论名望,现在就算是现在朝野之中的三公,也不是其对手。

    虽然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