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诡三国-第6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斐潜点头表示赞同黄成的话,然后看了看荀谌,虽然自己心中多少也有一些答案,但是还是想听听手下的这几个人是怎么看的。

    很多人认为,败了就是败了,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可以说,但正是因为袁术在整个战役的开局并没有重大的失误,曹操的胜利才尤精彩。

    荀谌看到斐潜投过来的眼神,微微点头,也是知道斐潜是在给自己展示的一个机会,便上前一步,用手在地图上虚点着,说道:“袁军以此布局,多半打算着一则曹军必然先会和酸枣陈留军汇合,然后向封丘进攻,寻求决战,而匡亭的驻军则可以趁这个机会袭击曹操的后路,一方面可以断曹军粮草,一方面也可以两面夹击,一举消灭陈留和曹军;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曹军不和陈留军合兵,而是欲先攻伐袁军的匡亭,那么袁军便可以绕过乌巢泽,给与曹军背后一击……”

    “……然而曹军当中必然有人洞悉了袁军的计划,”荀谌停顿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事情或是什么人,然后接着说道,“……派小部分兵马佯攻袁术的匡亭的这个犄角之军,等到袁军来援的时候,破袭中军,而袁军中了埋伏之后,阵脚慌乱之后未能有效收整兵卒,最终至此大败……”

    枣祗点头道:“袁军最重要不是败在布局之上,而是败在了轻敌上……”

    张辽和黄成一脸的郑重。

    而在一旁竖着耳朵旁听着的荀质等人,则是目光炯炯,恨不得将这些人说的话语都拿小本子记下来……

    斐潜指着地图上的匡亭说道:“这是围点打援啊……”

    曹操的作战方略是,以主力首先进攻袁术的薄弱环节,再进攻袁术所率主力,这样就可以避免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如果袁术率主力来援,更可以仅对刘详进行包围,而以主力攻击行军途中的袁术。果然,当曹操进攻匡亭之际,袁术未曾深思熟虑,即轻率的带领主力前来驰援,完全落入了曹操的谋划之中。

    曹操表面上似乎是在进攻匡亭,实际上是在引诱袁术的主力从防御工事中走出来,大部队绕道袁术援军的侧翼埋伏,等待袁术前军过境之后,猛然向袁术的中军发起进攻,而袁术的指挥中枢骤然遇袭之下,造成了袁术的指挥系统瘫痪,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进而全军溃败。

    匡亭一战之后,袁术率领残部退守封丘,然后曹操乘胜追击,包围封丘,袁术又突围逃跑到了襄邑。曹操继续追击,于太寿陂之上决水灌襄邑城,袁术不能守,便再逃到宁陵,已进入豫州境内了。最后,袁术逃到扬州境内的九江,才算是摆脱了追击,曹操也退回兖州。

    “……围点打援,围点……打援……”荀谌捋着胡子,点头道,“确实如此,君侯此四字道尽此战真谛……”

    谁能知道早在这个时期,曹操就玩出了这样一手漂亮的围点打援的教科书模板?关键是这个战术方法,并不在三十六计之内……

    斐潜忽然想到,嗯,这个三十六计,现在似乎还没有成书啊,要不要搞个速成班什么的?不是为了培养顶级的武将,而是培养中层,比如曲长、军侯之类的,只要是熟读了三十六计,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有几率豁免掉敌方的一些策略呢?

    嗯,好像有点搞头。

    “……君侯,君侯?”枣祗见斐潜忽然有些出神,不知道何故,便低低的呼唤了一声。

    斐潜回过神来,笑了一下,说道:“想到些其他的事情……围点打援,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的目的,但是要达成此项目标,必须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隐蔽,一个是机动。”

    “隐蔽一则是要隐蔽自己真正的目标,二则是要隐蔽打击援军的部队,机动就很简单了,基本上来说,如果不能抢先进入埋伏地点,打击援军就会出现一些困难……”

    “孙子有云,非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所以调动敌人这一点,不尽然都是好处。在双方布局的对战当中,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会调动敌人,这是正常现象。聪明的将军,会通过自己的调动,让敌人按照自己的安排去行事,而则是调动了敌军,却暴露了自己的弱点……”

    “围点打援尚有许多变数,围一打多,或者围多打一,都可以,同时,若是敌军以此计用在我们身上,又要如何应对?这边是今日讲武堂内的作业……”斐潜看着众人,忽然话题一转,“嗯,留给各位的策论,三日之内上交……”

    斐潜不理会一旁黄成一脸郁闷的表情,继续说道:“……策论优异者,随某出军,差的么……呵呵……”

    众人听闻“出军”二字,不由得都是心神一振,然后相互之间交换了一下眼神。

    然后斐潜又指了指在一旁旁听的荀质,张云,龚俊和魏都,说道:“……你们虽然现在没有单独领兵之权,但是也可以写一下,若是写的好,就可以考虑考虑,给与独立领兵的机会……”

    众人闻言,有的欢喜有的忧愁,不过都是齐齐抱拳称诺。

    嗯,当老板确实不错,随便布置任务……

    “对了,”斐潜笑着说道,“……不许抄袭,各自写各自的,如有雷同,呵呵……”

    “唯!”这一次众人的表情,则是严肃得多了些。

    讲武,讲武,开堂而讲。表面上看来,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军事,不至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而设立的。在现阶段,这个讲武堂的设立,任何人都不会反对的,但是这些人并不能知道,斐潜这个讲武堂除了表面上的作用之外,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

第九九六章 前人老套路() 
    斐潜虽然说了要准备进军,但是进军并非一两日内能够准备齐全的,毕竟大军进发,还是需要众多的事物,在这些器械当中,最重要的便是军械。

    现在的平阳,除了原先胡人的大批商品之外,另外的两类商品也迅速崛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盖过胡人牛羊贸易的数额。

    很多人都有一些误解,说古代开始就对于商人有打压的倾向,这些其实是一知半解造成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至少在汉代还没有太过于明显。

    华夏上古的商朝,其实就是商部落衍生而来。在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汤,灭夏之后,便用“商”作为国号,建立了商朝。

    可以说商朝的基础,便是贸易。由于贸易衍生出来的车轮科技,并且因为沟通了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等等,领先了夏朝。

    商在金文篆体当中,其实就是一个人推着一个车,在车上立着牛羊角,作为贸易的标志,相互沟通交涉的一个口字……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商人的认知还不是很强,或者说对于商人的抑制并不是太过于强烈,但是因为吕氏和田氏,所以导致诸侯对于商人开始警惕和管控,但是实际上,商品的交换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不可能抑制得住的,就算是一时也没有办法控制一世,毕竟就连皇帝想要的一些珍稀玩意,追其源头,很多都是从商人手中得来的。

    从前秦开始,对于商人的税收一项都很重,车船税这个延伸到了后世的经典税种,其实最早就是针对于这些往来,需要车船运输的商人所设立的。

    汉代对于商人的控制,也并不像后世的那么严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商人往往都是士族本身,或者是士族的旁支,打压这些商人就等于是打压士族本身,汉武帝的盐铁专卖,也没有能够维持多久,就放开了。

    后世的儒家为了所谓的礼,变成了表面上拼命抨击阿堵物,背地里则是刮地三尺捞钱财,一方面显示自己清高的身份,一方面又官商勾结上下其手。

    斐潜很清楚,战争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所以在平阳的商贸,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斐潜的战争体系供血。

    一个是学宮的文学体系,现在从书籍到清论,有不同的价格书册,而且这些书册基本上来说的价格都是不菲。

    汉代的士族来说也是有追星族的,只不过这些人追的是名士,对于名士的言论和书籍,这些士族欢喜得不得了,就算是花费重金也会采购一本,否则就像是在其他的士族子弟面前抬不起头来一样,因此这些书册的销量一直都是不错。若不是为了控制市场的稀缺性,斐潜有时候都想多卖一些这一类的书籍。

    平阳另外逐渐占据一席之地的,便是铁器,包括各类简单的兵械。因为斐潜在平阳工房上的推进的水力锻机,二十炼,三十炼的优质钢铁的成本降低了不少,因此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

    原先斐潜也是有动过设立所谓的工匠学堂的想法,但是很快就取消了,并不是因为工匠这个身份,又或是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因为工匠这个特殊的职业,很多人是因为会一门手艺才有一碗饭吃,而这些手艺虽然有的是比较简单,但是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如果不是亲手学过做过,还未必能懂。

    大型器械,比如投石机,弩车等等,斐潜又不可能拿出来教,而小件生活用品,教会了徒弟便饿死了师傅。

    这些事物,工序,本领,一旦开设学堂,那就免不了的会广泛传授出去,而对于汉代这样的小农经济而言,一方面没有什么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另外一方面这些东西散播开,也就断绝了原本依赖这些为生的工匠的活路。

    不是说工匠学堂不能设立,而是在斐潜还不能保证全国性的控制的时候,这些东西的副作用斐潜无法消除,贸然的举动反而会造成许多不可预估的不良结果。

    很多东西也如同现阶段的工匠制度一样,虽然不合理,但是不是穿越者想怎样改就能怎样改的,想当然的后果一般都很差,毕竟现阶段的工匠制度是在几百年间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又怎么能说改就改?

    斐潜觉得,汉代现在的工匠学徒传授体系,加上以家族血脉等等的利益相关,已经是比较完善的一个架构了,毕竟汉代普通民众的知识程度都不高,就凭借所谓工匠学堂的几堂课能学到多少东西,又能懂得多少东西?

    还不如跟着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更有效率。

    同时血统亲属关系虽然限制了工匠技术的传播,但是同样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原始的技术知识的保护,更何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斐潜懂得的这些技术,是不是也是先人们一点点的累积下来的,冒然的拿出来广泛传授,是不是也对不起那些冥思苦想的先人们?

    所以斐潜就干脆放弃了在平阳设立工匠学堂的想法,就算是将来要设立,也是建一个全国性的,具备一定规范的学堂也会比现在随意的开设更为合适。当然作为替代,斐潜提高了工匠的待遇,并且提出了许多奖励的标准,鼓励工匠进行创新发明。

    反正这些工匠在极高吸引力的物质激励面前,自然就会自愿的带动着技术向前不断的前进发展。

    就像是原先出售给袁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