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阳郞-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9月9日天一亮,一家人在李天一带领下,开始向重阳镇北面的冈山进发。登冈山是重阳乡亲过节的重要习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只要家中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一天全家人一定会带着老人登冈山,祭祖宗。否则,会被乡亲们认为不孝。

    李家走在收了秋的田埂上,打扮得花枝招展姑娘们就像四只花蝴蝶在广阔的田野上翻飞起舞。

    “梅儿,别带着妹妹到处乱跑,小心弄脏了新衣服”。

    “你们几个姐姐看顾好弟弟,别让他摔倒了”。

    李夫人提醒着四个撤欢跑的女儿们。她左手搀着丈夫李天一的胳膊,右手挎着装满饭菜的竹蓝,按照重阳节风俗,今天全家人要在山上吃饭,天不黑不能回家。

    李天一背着母亲走了不到三里地,额头上就开始冒汗了,毕竟年近半百,不能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背上母亲一口气爬上冈山山顶。好在自己有了儿子李炟,再过些年,儿子就能替他背母亲了。李天一望一眼身后的儿子,很是欣慰。他想今天一定要好好地祭祀祖宗,感谢上天,让李家后继有人,香火不断。

    “李先生,上山啊”!打招呼的是镇上张木匠。

    “张永兄,身体好吧”!李天一回复着。

    李天一一家来到山脚下,这里已聚集许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歇一歇脚,开始登山。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到处都是登高的人们。人少的三四口人一家,人多的几十口人一家,有背着老人的,有用毛驴驮着老人的,还有的老人身子结实自己拄拐上攀。女人有的头上插着茱萸,有的插着菊花。孩子们成群结队在山上疯跑,此时北冈山上比过年还要热闹。

    李炟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前世,想念已渐渐年迈的父母,不觉背颂起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炟睹物思人,睹景思亲,心中不免伤感。但李家父母、奶奶、姐姐对自己血浓于水的亲情,他又感到幸福和欣慰。再看看眼前,父亲背着奶奶,母亲搀着父亲,姐姐们欢快奔跑情景,又让他心里暧融融的。

    从此时起,李炟决定,忘记过去,做一个完完全全的李家儿郎,他不再是程楠,他是一个新的生命,他叫李炟,李家的宗脉需要他继承,李家的家门廷需要他广大,他要从这里起航,开始属于李炟,也是属于李家的光荣与辉煌。

    一家人上到了山顶,找块平坦的地方,单娘铺上草席,让奶奶季氏休息。李梅姐妹四人早早就跑上山,这会不知从什么地方采了一些野菊花,跑过来插在奶**上。单娘还专门为奶奶和小李炟准备了棉垫子,铺上后既保暖又舒服。

    李炟虽然是个男孩子,这个年龄正是鸡飞狗跳的时候,但他好静,上山后一直陪着奶奶坐在草席上,眼睛望着山路出神。他知道那条弯曲的盘山小路直通重阳镇,但他还想知道,过了重阳镇,更远通到什么地方?

    “炟儿,陪爹爹去走走”。看一家人安顿好后,李天一叫上李炟去拜访山上过节的亲朋好友。重阳节是登高望远,祭祀祈福的节日,也是好友乡邻互相走动,慰问祝贺的节日。

    李炟随着父亲首先来到了“神姑”三姑奶奶家所在的地方,只见三姑奶奶在地上堆起一个小土堆,土堆上插了三柱高香。烟雾缭绕中,三姑奶奶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什么。除了祭天祭祖外,应该是祷告上天,让自己的法力更强,卜算更灵吧。

    父亲李天一和三姑奶奶的儿子叙了几句家常话,看三姑奶奶正忙着,说了句“三姑,我这里给您拜寿了”,就离开了。

    三姑奶奶五体投地,没功夫搭理他们。

    往前走,是表叔孔家。孔家是大家族,二十多口人围座在大青石板上,大表叔带领三个弟弟和一帮子侄在给表老爷跪拜磕头。等表叔他们拜过后,父亲拉着李炟也磕了三个响头,并说:“孔叔,小侄给您老磕头了,祝您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孔家几个子侄辈的连忙拉起李天一父子,说“当秀才的就是礼多”。

    同时,两个小表婶拿了爪子、麻糖让李炟吃,并装满他胸前的两个小布袋。

    孔老太爷问了李天一母亲的身体情况,说了些天凉注意保暖,早睡早起的话,父子俩就起身告辞了。

    李炟跟着父亲,按顺序拜访着。看得出父亲很高兴,他为儿子感到自豪,这要在以住没生李炟的时候,李天一的腰杆挺得没有这么直。

    呼拉拉,一群孩子向西面跑去。李炟几个姐姐跑过来,向父亲说“王家开始演戏了,我们带弟弟去看”。

    王家是重阳镇第一家族,全家里里外外一百多口人。且世代为官,当朝宰相王东阳正是王家老大。去年王母七十大寿,王东阳专门从洛阳派来歌女,为喜欢听戏的母亲解闷。

    今年的重阳节,王母把这些歌女也带上了冈山,一来好打发山上时光,更重要的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重阳节的冈山上,地方名流、大户豪门都来了。当然,也为重阳的男女老少带来了一份欢乐。

    戏台选在一块比较平坦的大石头上,并铺上了大红地毯。戏台右边座了一排乐师,有弹琴的,有拉二胡的,有打鼓的,有吹笛子的。戏台正前方中间偏左的地方,座的是王家男女老少,偏右部分给其他家族留出来,这是王老夫人的意思,王家虽然风光,但做事比较低调,乡里乡亲的,要照顾到大家的感受,这也是王家百年不衰的原因。

    首先表演的是歌舞神话《东海黄公》。一群歌女在临时搭起的简易戏台上翩翩起舞,并有琴、筝、二胡、丝竹、笛子等乐器伴奏,载歌载舞,很是好看。

    接着表演“代面”。代面”是老人和孩子最喜欢看的演出。表演者一边跳舞,一边快速更换脸谱。刚才还是红脸的关公,一转眼就变成黄脸的典韦了,再一转身又成了白脸的曹操,当变成黑脸的张飞时,演员喳喳大叫。

    最后乐器演奏。上台的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女孩子,手里拿着一种很古老的乐器—长箫。女孩演奏了一段《广陵散》,空旷、悠远的箫声在蓝天白云的冈山上飘荡,回旋婉转,如泣如诉,穿越时空,穿过岁月,来到李炟面前。像风、像雾、像云,又像情。李炟听得如醉如痴,不能自持。

    演奏的女孩,不是洛阳来的歌女,是王家大老爷王东阳方的小女儿王君君。

    王君君是当朝宰相王东阳的掌上明珠,一直养在重阳老宅。她秀雅绝俗,自有一股轻灵之气,肌肤娇嫩,美目流朌,小小年纪,就是一幅美人坯子。

    李炟完全被箫声吸引住了,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这是什么地方。他走上舞台,很想再听一曲。

    “谁家的孩子?快点抱走”。王家下人的一声吆喝,才把李炟惊醒。

    李梅跳上舞台,去拉弟弟。

    这时,王家小姐君君止住下人,问李炟:“你喜欢这箫?你喜欢我吹的曲子”?

    李炟使劲地点点头。

    王君君小姐略有犹豫,就把自己的古箫放到李炟的手里。说:“拿着吧,我希望你能吹出更好听的曲子”。

    这把箫可是父亲在王君君过九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也是她最爱的东西,平时都不让别人碰一下。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她看到李炟听到箫声后那痴迷的眼神,她觉得这个男孩更配这把古老的汉箫。同时,她相信自己和这个男孩一定会有某种交集,所以虽然不舍,她还是把箫送给了李炟。

    当李炟姐弟回到自家的地方时,母亲单娘没有说李炟不该要别人的东西,而是把几个姐姐狠狠地骂了一通:“你们几个当姐姐的也不照顾好弟弟,为什么让他随便就接人家的东西?弟弟小不懂事,你们也不懂事吗?”并让李梅把箫还给王家。

    李炟死死抓住箫不放手。无奈,父亲李天一说:“算了吧,赶明儿我们回王家一份厚礼就是了”。

    单娘白了丈夫一眼,也不再坚持送还了。

    (本章完)

第3章 4、重阳书院() 
自从得到古箫,李炟爱不释手,反复练习吹奏,晚上睡觉都放在床头。

    李炟仔细回忆自己前世对箫的认识,找寻箫的吹奏方法。根据前世掌握的知识,他开始从气、指、唇、舌四个基本要素练习,并重点练习吐音和指法。李炟的吹奏技能提高很快,没有多长时间,就很纯熟,连名曲《鸟夜啼》都吹奏的像模像样。

    李炟六岁时,父亲李天一安排儿子进入重阳书院读书。

    重阳书院修建在重阳镇东南的土台子上,土台高七八米,古树参天,环境优雅。最早为李家家学。当年,李斯在秦国做承相时,为了让李家子孙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世代为国家栋梁,他出资兴办家学。请名家大儒授课,从此,一代又一代李家儿郎走向治国安邦的舞台,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都把孩子送到李家家学读书,一时传为美谈。

    建家学时因为要从四周取土筑台,家学建成后,学院周围变得地势低洼,还有许多小水塘,水塘中长满芦苇。这种地理环境为书院形成了天然屏障,隔绝了尘世的喧闹和嘈杂,为重阳学子们一心向学,清静读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当年李斯筑高台、建家学的真正原因吧。

    土台东边有一大片竹林,竹林往东一片沼泽。进入十月,正是草黄兔肥的时候,先祖李斯曾在此处打猎。到李天一这一代,猎兔是李秀才业余活动的主要乐趣,也是李家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只是不知道李秀才是否还记得“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的千古绝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家家道中落,王家在重阳崛起,李家家学由王家接手,并改名重阳书院,当朝宰相王东阳任学院名誉院长,书院的孩子学成后,也多由王家介绍走上仕途,在一代乱世建功立业。

    李家虽然不再主持书院,但世代书香,一直是书院的先生,并受王家之托,负责学院的管理工作,王李两家时常走动,关系密切。

    在重阳书院读书的王家第三代有王孝礼、王孝义、王君君,孔家有孔令远、孔令宽,张家张广云、张广雨,还有许多寒门学子,如陆征途、钱万山、方士言等。李炟的大姐李梅、二姐李兰、三姐李竹在书院读书三年,现在回家待嫁,只有四姐李菊在学院学习。按李天一的想法,女儿早晚要嫁人,读几年书,识几个字,能写自己名字就行了,读书多了无用。

    王君君小组和四姐李菊同岁,两人很要好,李炟很快就与王家小姐熟识了。

    重阳书院大部分时间学习《诗经》、《大雅》、《小雅》、《论语》、《大学》等,有时也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到学院授课,王僧绰、王褒、王东阳、谢灵运等都到重阳书院讲过学。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李炟有时也跟着父亲到东面的竹林套兔子。套兔子的关键技术是认识兔子行走的路线,这需要长期观察,根据周围草的倒伏情况和兔子粪便,就能知道兔子经常走的路线,选个比较隐蔽地方,头天晚上下套,第二天天亮前去看,多有收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